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佛学名词中有“想蕴”、“想心所”。佛教学者多认为想即观念。我在《精神的试析》一文(见本刊1981年第三期)中亦说“想,约当观念”。这实际是不符合原义的。《成唯识论》卷三:“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境,外境。佛学认为眼意二识,在接触外境(境为第八识相分,对前六识说,名之为外)时,不能直接认识外境;皆是由与二识相应的想心所,分别以境为质,摄取影像,作为二识认识的内容。“境”是本质相分,疏所缘缘;“像”是影像相分,亲所缘缘。这与我们的生活常识,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因为生活常识认为识是能直接认识外境的,根本不承认“于境取像”的理论。笔者是学佛学的,想根据佛学的原理发表一些不够成熟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大概自有人类以来,即皆以身为“我”。在今天人类行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几乎还有许多人(也包括我自己),仍然在承袭旧的传统观点,坚持以身为“我”。在佛学的启发下,我认为身不是“我”,身与“我”是有联系而实又有区别的,“我”这一概念是属于精神范畴的。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9,(8)
上次讲过,《百法明门论》是唯识学的入门之书。对佛学来讲,也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应当先读一下《百法明门论》,这对于以后的学经研教颇有裨益。“百法唯识”是讲一切离不开“识”,而并非象一些唯心学派的直截了当地指一切法就是“心”,就是“识”。百法共分五位。心法,眼等八识都是识之自体;心所与心王同时缘境,且恒与心王相应,为心王起助伴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它的全名是“心所有法”;色法是心、心所法的认识对象,它是心、心所所变的影象;心不相应行法是一种假有之法,虽非实有,但绝非不有,它是不离识而存在的心色分位;无为法是识之实性。离开了识,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无为法。总之,“五位百法”从理  相似文献   

4.
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贵华 《法音》2002,(9):10-19
心性问题在印度佛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佛学中,更成为了核心问题。中国佛学相对于印度佛学的转折性发展,正是围绕一种新的心性说展开的。吕贗先生曾经对印度佛学和中国佛学心性说的特质予以总结。他认为,印度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寂”,即“性寂说”;而中国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觉”,即“性觉说”犤1犦。在这样的区分下,吕先生本着印度佛学唯识学的立场,认为“性觉说”是对佛教的背离,对之进行了激烈的批评犤2犦。吕先生的观点,作为支那内学院对中国佛学进行反省的努力之一,对现代中国佛教界乃至思…  相似文献   

5.
三自1945年徐梵澄先生赴印度讲学至2000年去世,主要从事三个方面的工作,即“把印度的精神哲学、佛学经典介绍给中国,也把中国的经典介绍给世界”以及中西印三大思想体系的会通。先生对原典译介的重视贯穿到他对梵学的研究中。这中间对印度大经大典和阿罗频多精神哲学著作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法音》1995,(3)
佛学是否为一种哲学过去有许多学者争论:佛学是否为一种哲学。有的学者坚持说是,有的说不是。我觉得这两派都见仁见智,各执一端。在讨论“佛学是否为哲学”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必须先要确定“哲学”的定义。关于哲学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下列两种:第一种学者(例如,罗素...  相似文献   

7.
读了贵刊今年第2期上竺云使同志的《东方哲学及其在我国的研究》,感到该文有些意见非常可贵。我已老衰,但对东方哲学中儒道及佛学原意还在不懈探索中,而中国最能汲取外来思想,使印度庞大系统的佛学为我所用。这段历史如予以仔细总结,实  相似文献   

8.
从沪返汴后,是“运气”或应当说是“机遇”。恰巧河大校医院张大夫因患白血病而住进北京某医院进行治疗。在此期间她不仅学练了郭林的新气功治癌功法,而且返校后正准备办郭林新气功学习班,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下了一场“及时雨”。当时由于我的身体还未完全恢复,很虚弱,但仍黎明即起,艰难地柱着手杖去学  相似文献   

9.
《法音》1992,(6)
禅宗法门,以“心即是佛”为根本。“佛法即是心法。”这一真理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根本无法理解,对于“平常心是道”,更觉得违背了通常的思维逻辑。通过了一段时日的修习,方才有所悟解。记得去年大年初一,我清晨起床即去公厕,只见坐板上布满屎尿,由于急不可忍,无奈只得在旁边方  相似文献   

10.
佛学研究断想胡晓光一当代著名佛学研究专家吕先生认为,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有本质性区别,而其区别的基本点,就是在于印度佛学主张“性寂”,而中国佛学则主张“性觉”。吕先生所指的中国佛学是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三大宗都有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佛学...  相似文献   

11.
道伟 《法音》2005,(10):33-38
台湾圣严法师曾在勖勉中华佛学研究所同仁的开示中说过:“要立志做一个宗教家,而不只是一个佛学研究者。但是一位优秀的宗教家,必须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这也就是强调,“佛学研究”与“佛法修持”其实并不冲突。作为佛弟子,不仅要成为一个“佛学的研究者”,更应是“佛法的修持者”。这意味着我们不光要从事佛学研究,更要有担当,成为一位优秀的“佛教宗教家”。本文就是以这样的角度说明佛法修持与佛学研究之间存在着“本末体用”互补相资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并尝试依留日的修学见闻,尝试探讨中国佛教现代化开展中佛法修持与佛学研究的双重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一在二十年代初,太虚法师就明确地指出,哲学上的本体论,虽有不同观点,但“必以佛学之真如的唯性论为极则。哲学上的宇宙观,对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和生命现象都有种种说明,“而佛学之意识的唯心论,实能总集其成。”若就哲学上的知识论而言,“佛学之妙觉的唯智论更是擅长了。”(黄夏年主编《太康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8-19页。)这也就是说,佛法或佛学对于哲学上的本体论、宇宙观和知识论都是全面超越的。后来,他又在题为《西洋中国印度哲学的概观》的一次演讲中,针对梁漱演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和张东苏《…  相似文献   

13.
佛教,暨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属于“宗教”。佛学,暨以上各教的相应研究,属于“宗教学”。专事这两个行当的人数──前者叫“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依公布的数据,有30万以上,后者即“学者队伍”,没公布过,总在数百人内。除此之外,对这些宗教已经信仰和正在感兴趣的人数,又有多少呢?一亿人以上!这么多信仰、研究和有兴趣于宗教的人们,无疑,都应当了解和遵守有关政策法规,但是,请容许我大胆添一句“足”──此外,咱们还应当问一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宗教感?有多少?就国人的整体素质而言,窃以为,中国人的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14.
学佛四题     
我是如来 一朋友来我家中坐,问我学佛以来得到什么,我答:“什么也没有得,恍惚间倒觉得失去了许多。”朋友又问我失去了什么。我答:“记不得了。”朋友又问我,学佛几年总应有所感吧,我答:“我是如来。”朋友睁大着眼睛望着我,不知是以为我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还是学佛学得精神错乱了。我向朋友讲了释迦牟尼佛的事迹,讲了众生是佛的道理,又讲了众生不能成为佛的屏障所在。朋友有所悟,刹那间如同换了一人,对佛学顿感兴味。他万不敢相信,一向被认为迷信的佛教里居然还有那么一套启人心灵的学问。他决心学佛。我送他出门,合掌祝愿朋友,祝愿所有沉睡的如来,早日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15.
1995年中国佛学研究综述——兼谈当前佛学研究有关问题黄夏年佛学研究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一支,也是我国宗教学研究里不可缺少的内容。由于这一学科曾因过去“左”的影响,以及“文革”的因素,使得这方面的研究一度沉寂,但是从1978年以后,中国的佛学研...  相似文献   

16.
龚自珍和他的《发大心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是一个革命的时代,其间各种政治主张、派别此起彼伏,政治革新的浪潮愈演愈烈。伴随着这样一个时代,在中国知识界,除了“中学为体”、“通经致用”与“采西学”、“借法自强”这两大主流思潮外,还出现了一个独特又影响甚深的文化现象,即佛教文化的复兴。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中明确指出:“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特别是“‘今文学家’多兼治佛学”。事实上,无论是龚自珍、魏源,还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以及章太炎等,都曾认真研修,积极倡导佛学。他们一致认为“佛教济世之方”可与“世间法…  相似文献   

17.
前言佛学,指佛教除去宗教仪规后所显露的理论内核,这是一个关于宇宙、人生及心性的哲理体系。自释迦牟尼至今的二千五百年中,有无数智者,摒弃世俗牵累,辞谢荣辱,潜迹山林,虔诚精进,穷毕生精力深入探究,从而在浩如烟海的佛学典籍中,留下卓绝的智慧。爱因斯坦对“宗教核心之直觉了知”(即宗教之哲理内核——作者)备极推崇,认为是“一切科学的真正动力”。爱氏在此所指的宗教主要指佛教。爱氏对佛教核心之佛学的推崇并非事出无因,历史上,佛学照亮了东方古代文明,其影响渗透到人类文明的一切领域,诸如哲学、逻辑、伦理、文学、艺术、政治以及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医学等方面均留下深刻的印痕,现代科学亦广泛地从佛学中获得启示;爱氏重视科学与佛学之关系亦非绝唱,而是科学  相似文献   

18.
“佛学讲堂”栏目94年1期主持寄语期望很高:“刊登培训讯息,学员心得基础讲座”,“是我们共同的长期事业,让我们一起办好它”。遗憾的是出了4次后就“休学”1年多,直到今年2期才开课,有名不副实之疑。所以本人建议主编不要忽略每年递增的新读者群,他(她)们大多初次接触佛学,急需引导和沟通、交流。发挥现有专栏作用,有选择刊登初机佛学内容,特邀专家撰文解说,其主旨不是仅仅单纯传授佛教知识,而是重在引导读者领会如何“读佛教书,做明白人”。另外,调查表疏忽了对主编卷首语“民意测验”。这是我很喜欢的“头版头条”。建议…  相似文献   

19.
精神的试析     
我在本刊第一期发表了《身非是“我”论》,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证明了“身”非是“我”,身与我是有联系而实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我”是属于精神范畴的。日常生活中的事实,是一般人皆能共见共知的,既不深奥,更不神秘;如果读者能以自己的生活实践,对照、研究拙作的论点,为是?为非?是能马上得出结论的,用不着多所饶舌了。但精神是什么?我是什么?二者关系若何?特别是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证实了日常生活中的身、名、服饰冠履,本来皆不是我,完全是被执为我的。那么又是谁在执这些东西为我,为什么要执这些东西为我呢?有关这一类的问题,愿本探索佛学所得,联系人生实际,再作些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苏东坡对佛学人生观的领悟概括地讲即是对佛学“如是观”的认识。所谓“如是观”,在佛学中的本义被认为是以一种非世俗的般若佛智来观照世法真实相状的正确看法。因此,苏东坡虽经历诸多人生痛苦,却能以超然的态度作“如是观”,这也可以说是般若空观在东坡生活道路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