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族主义是与现代性相连,并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有关,是现代性建构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形成于近代的中国民族主义,既非一种历史的简单延续,也非政治意识形态的再现,而是社会公众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自发性的情感认同.这一情感认同的对象,便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或许应该说是"忠"伦理的长期影响,所以中国民族主义从形成始便有其自身的特色.本文正是意图从"忠"伦理原本意义着手,考察"忠"伦理的演变过程,寻找出中国近代产生的民族主义特色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
《原道》2015,(4)
"战国策派"是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爱国主义情怀,以复兴民族文化为宗旨,以救亡图存、建立强大统一的民族国家为伦理目标。忠于国家,孝于民族,是他们呼吁国民树立适应"战国时代"的国民伦理与民族伦理。在抗日御侮的现实情境下,他们以"民族至上,国家至上"为主旨,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挽救民族危亡,重建民族文化,进而建立民族国家,表达其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是"战国策派"构建民族国家的伦理核心主张,由此彰显的民族主义则是他们构建民族国家的伦理原则,但其民族主义却游离在政治与文化之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对章太炎民族主义主张的复杂性进行解析,试图揭示出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的深层结构和核心旨趣[1]。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是在与立宪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持"金铁主义"说的杨度、无政府主义者以及严复的自由主义的论辩中确立自身内涵的。他用"历史民族"、"政治民族"概念取代"天然民族"和"文化民族",深化了近代思想界关于民族主义的认识;同时他又通过对民族主义与无生主义关系的阐发,确立起一个贯穿民族主义、导引民族主义的"齐物平等"政治理想,从而为民族主义赋予了一种伦理性的内涵,超越了近代民族主义的自我封闭想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家庭、家族、自然村落等传统伦理实体或分化或瓦解,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各自的伦理境况存在较大差异且处于进一步分化之中,这就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总体的伦理状况或伦理形态。在这样的伦理形态中,传统道德、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以及现代规则主义道德等不同的道德范式各占一席之地,彼此冲突而又相互融合。从总体上把握当前中国社会的伦理形态,从这一伦理形态中的不同道德范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中,寻绎出伦理道德未来演进的主导性方向,是当前道德治理和道德建设的前提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实质是道德个体主义与道德共识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解决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核心课题.对此,西方新旧自由主义和共同体主义都给出了较具代表性的回答.然而,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应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寻找答案.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域内,道德个体主义与道德共识的冲突源于人本体论存在的矛盾,这种矛盾只有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解决.所以,实践哲学进路是解决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6.
张玉霞 《管子学刊》2009,(3):110-114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伦理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的各种文化形式当中,所以,以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寄寓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与历史变迁的家庭伦理影视剧,其道德伦理、宗法伦理与政治功利相糅合的叙事主题,与文艺创作者潜意识中接受儒家文化伦理精神的影响密不可分。新时期以来,家庭伦理题材影视剧受到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共同青睐,呈现出日益繁盛的景象。编导们通过展现普通平民的生活形态,揭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道德冲突和文化冲突,挖掘普通人身上所蕴涵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观念,既展现了他们身上所闪现的人性光辉,也表达了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及传统文化的维护,是对失落了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现实危机的想象性救赎,是对现实文化怀旧心理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7.
现代商业伦理的伦理观念应该在遵循传统商业伦理道德基本观念的同时,不断汲取与融汇现代商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并发展成为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商业伦理精神.我们在遵循传统经济伦理中的一些基本伦理价值的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分析和解决在现代商业境遇中的道德冲突并提炼出现代商业伦理之精神与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下研究现代商业伦理最为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适度妥协是政治运行的灵魂。政治妥协作为现代社会化解矛盾、应对冲突、引导多元主体互利共存的理性方式,有着内涵丰富的伦理意蕴和重要的伦理价值。在社会冲突发生的公共场域中,政治妥协涉及个人伦理、行政伦理和社会伦理等多重伦理。然而,社会矛盾易激化、社会冲突易升级、政治妥协难以起效的现状,反映了社会冲突中政治妥协的伦理困境。从伦理危机生成的角度看,社会冲突中政治妥协失效是由于个人有限理性的显露、行政权责失衡的陷阱和社会公共理性的缺失造成的。而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推进社会冲突中政治妥协的伦理建构,基本的途径应该包括着力提升珍视道德理性的个人伦理、避恶扬善的行政伦理和追寻公共理性的社会伦理。  相似文献   

9.
现代经济伦理研究的三个误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经济伦理的研究已经受到了伦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双重关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我国加入WTO日期的日益临近 ,按照经济活动本身的规律并融入传统的民族伦理精华 ,以塑造一种新型的现代经济伦理精神已变得日益迫切。但是 ,透过现代经济伦理研究中的各种观点 ,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第一 ,偏重于各种经济伦理表象的分析 ,没有提炼出中国经济伦理的核心理念 ,人们的经济行为缺乏一种具有极强推演性和包容力的道德信念。不可否认 ,经济伦理的表象分析可以让人们在现实的经济行为中找到道德与非道德的分界点。例如…  相似文献   

10.
如何立足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充分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政治治理经验,在中华民族政治伦理传统与现代西方政治伦理文化的有机互动中,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政治伦理范式,实现中国政治伦理的结构性转型,需要学者深入古今中外政治伦理思想的纵深之处,剥茧抽丝,作出深刻的学理探究和鲜活的现实解读.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靳凤林教授新作《制度伦理与官员道德——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结构性转型研究》一书,在解析和回答上述问题的同时,彰显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