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奏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的演变,古筝艺术有了很大发展,并形成了以河南、山东、客家、潮州、浙江等几大流派为主要代表的古筝艺术。 河南地处中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此,河南的古筝艺术自成一系。在河南筝派中,南阳古筝艺术又具有  相似文献   

2.
古筝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与各地的语言、风俗以及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了鲜明地域特色的筝乐风格和流派.在我国黄河流域,历史上广泛流行着古筝音乐.在这一地区较为集中地分布着河南筝派、山东筝派和陕西筝派三个古筝流派.三派筝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就如同血和肉、鱼和水的关系,正是丰富、浓厚的民间音乐的土壤,才培育出了筝乐这朵中国民乐的奇葩.  相似文献   

3.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流派体系是流派横向知识模块系统与历史纵向知识模块系统的有机结合.随着有关理论的不断引进和吸收,界定流派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定位,从而构建适应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流派体系,是当前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研究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皮影戏绵延两千多年,流传极广,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由于皮影制作、表演中的弄影技术、唱工、灯光、影幕、乐器等因素的地区差异,从而形成了各地域、各流派的不同的皮影风格。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就是两个典型,是中国皮影的代表。文章就中国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的历史、造型、颜色、所唱剧目、唱腔等方面予以比较。  相似文献   

5.
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凌源皮影属滦州皮影派系,是中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一支。凌源皮影戏的影人造型根据皮影戏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髯、丑。同时,除影人以外,凌源皮影的场景和道具也是门类繁多。凌源皮影包含有夸张性和程式性的对立,同时以二维平面来体现三维立体之感,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传统皮影戏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表现之一,拥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在美术设计教学中也有着丰富的应用。文章在对中职学校美术设计教学进行研究时,对皮影艺术的应用方法和皮影美学的传播发展方向进行了充分论述,希望能够借助皮影戏当中的人物造型,使美术设计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传统艺术的美学认知和热爱。  相似文献   

7.
刘艺 《美与时代》2006,(12):69-71
陕西筝曲是依附于陕西地方戏曲及大型器乐演奏形式的民间音乐整理、编订、创作而成的。河南筝曲的渊源主要依托于“河南曲子”。复兴之后的陕西筝派技法是通过长期的对外派筝艺的学习、继承、借鉴并根据陕西地方音乐风格表现的特点而形成的。河南筝作为长期伴奏说唱音乐与河南曲剧的乐器,所以逐渐地形成了乐器自身的表现技法,使得河南筝在戏曲腔韵艺术与微分音程的运用上,呈现了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与山东省新泰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杞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10月11日至13日在山东省新泰市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江苏、河南、湖南、安徽、四川、陕西、……  相似文献   

9.
河南曲剧曾称"高台曲"、"曲子戏".20世纪50年代改称"曲剧".流行于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及河北、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曲剧的音乐主要是在民间说唱艺术鼓子曲基础上形成的.鼓子曲有"大调曲子"(流传于南阳一带)与"小调曲子"(流传于洛阳一带,因多为短小曲牌而得名)之分.  相似文献   

10.
略论道教与中国影戏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影戏,也叫皮影戏、灯影戏或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等剪影形象以表现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受地方戏曲艺术影响很大,由艺人一边操剪影动作,一边演唱戏文,并配以音乐.北宋时影戏已开始流行,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影戏,如河北滦县的驴皮影戏、西北的牛皮影戏、福建龙溪和广东潮州的纸板影戏等等.  相似文献   

11.
付琴 《中国宗教》2023,(9):72-73
<正>“江汉平原皮影戏”于2006年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流传于江汉平原地区,曾对地方族群的历史、习俗和社会意识发生过深刻影响,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美学范式,承载着深厚的民间信仰文化。民间信仰与江汉平原皮影戏之间的相互影响复杂且深刻,本文旨在通过对照历史文献、口述史料、历史实物等多重文化遗存,探讨江汉平原皮影戏与民间信仰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河南板头曲称"中州古调",是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河南民间的"弦索"乐,曲目繁多,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曲调优美,适宜于表现既高亢豪放又细腻委婉的感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因此,在河南特别是南阳地区广为流传,是群众的重要文化生活内容.为我国重要的民间乐种之一.  相似文献   

13.
内丹学是唐宋以来道教理论和实践的重心.从内丹钟吕道派开始,由于传承、修行方法等的差异,历史上陆续出现了金丹南宗、北宗(全真教)、中派、东派、西派等主要流派.其中,对于中派的认识,一般认为始于元代的李道纯,因中派以"守中"为根本,有别于其他丹派,所以以"中"命名.  相似文献   

14.
摩尼教兴衰因缘及其罗山草庵遗迹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摩尼教在公元 3世纪由南巴比伦人摩尼创立 ,后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公元 6、7世纪传入中国 ,并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摩尼教的教义在古代曾经对下层人民起到了鼓舞作用 ,但因遭到上层统治者的诋毁 ,在世界上已经湮没。在我国尚存的福建罗山草庵摩尼教遗迹 ,引起了世界宗教史研究者的浓烈兴趣。笔者多次造访罗山草庵 ,研讨有关资料 ,认为其所存文物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泰山皮影戏在泰山传唱三百多年,与诸多皮影艺术相比,它在题材、表演、制作、唱腔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堪称皮影戏之最。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分析法,以田野考察作为最核心的资料收集手段,结合特定的历史语境和地方文化语境,对泰山皮影的艺术特色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始,中国动画逐渐进入发展迷茫期,"中国学派"在世界的辉煌地位不复存在。如何再现辉煌,紧跟时代发展,成为近年我国新一代动画人迫切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皮影戏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造型独特,能为动画造型创作提供灵感。皮影艺术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思考、对信仰的不断攀升,由于不同皮影戏的角色都承载了人们不一样的精神信念和感情思维,故而这些角色是鲜活的,有生命的,这恰恰特别适合用动画艺术形式来创作表达。  相似文献   

17.
美学史是美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它已形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对各种美学思想、美学理论、美学流派、美学思潮发展演变的历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按照地域范围的不同,美学史既包括对世界美学思想历史发展的研究,也包括对各国美学思想历史发展的研究.所谓"西方美学史",是相对于东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而言的,也是一种地域性的区分,一般包括欧洲各国、美国以及俄国美学思想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河南板头曲的曲目基本上是由六十八板结构而成.这种六十八板音乐结构中的"板",是指"强拍"而言.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是以一板"和"眼"的不同排列来表示不同的板眼节拍的.而"板一是用打击乐器檀板击奏的代称.这种檀板通常是用三块长方形紫檀或黄杨木组成前面两块木板以细弦捆缚,后面为单块木板,戏曲、曲艺、民间合奏时每击奏一板作为一拍.因都是在强拍处击板r故称强拍为"板".因此,河南板头曲的六+八板结构,是一种含有六十八个强拍(即"板")的乐曲.从现存的河南板头曲来看,其结构按传统工尺谱的节拍划分有两种:一是一板三眼(即4/4)第一拍为"板一,第二拍为一头眼"第三拍为"中眼"第四拍为"末眼":二是一板一眼(即2/4),第一拍为一板"第二拍为"眼".这便是河南板头曲的六+八板之称的由来.  相似文献   

19.
<正>关学开派,肇自横渠。北宋时期,在陕西关中形成的一个以张载为核心、以其所创立的新儒学为特征的有全国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史称关学。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陕西眉县横渠镇度过,并长期在关中讲学,人称"横渠先生",其所创立的关学为孔孟儒学在宋代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载也因此而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南宋学者吕本中最早提到"关学"这一概念1,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将张载的"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并列加以考察。明初宋濂、王祎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08,(5):27-27
2008年1月中下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降大雪.雪灾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自冶区、直辖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带来困难.雪灾地区教会的堂、点遭受严重破坏、部分教堂倒塌,并有弟兄姐妹受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