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呢?这未尽的无明就是业。所谓“带业往生”,即是带这“业”往生。念佛行人。即使证到理一心,似也不能超过等觉菩萨,所以还不免有无明在,故欲往生,还须“带业往生。”决不是说念佛修行人,修行时也可以造点坏事害害人,将来可以带业往生的。或曰:印光大师说:五逆十恶人,平时不知修行,但也未曾谤佛,临终得善知识为之开导,发愿念佛,求生西方,也得带业往生。这不是明明告诉我们现在干点坏事,将  相似文献   

2.
释迦设教,唯净土一门最为难信,而又最不可思议。故夏莲居老居士在会校无量寿经粗竣时,有偈曰:此事本来也太奇,顿教一念越三祗佛云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盖由念佛往生,耳闻者虽多,而亲见实少也。现我市宏定师去夏往生,种种瑞相,千人所见,万人所共睹,念佛功德真不可思议,犹云不信,恐不可得矣。师俗姓高,名长元,桐城县孔城铁山人。生于1913年九月十四日。生不茹荤,闻味即发晕呕吐。小时父母偶以荤食之,师辄暗中以食猫狗。七岁即从小街禅庵比丘尼汤某出家。师不识字,以净业为归,力田自食,精进不止。五四年初城大水乏…  相似文献   

3.
宋初以后,净土信仰不仅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成为流布最广的佛教修持法门,而且渗入诸宗,变为天台宗、华严宗、禅、律宗等宗派兼弘的教说。无论是倡导止观双修的,还是主张性相圆融的,或者儒释合流的,在谈到死后的归宿时,莫不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心愿。由此而引出了许许多多的净土文,如礼赞偈、忏愿仪、发愿文、自信录、往生传、念佛疏、正念诀、安养赋、观经颂、净土咏、三昧诗,以及其他各种经注、论疏、序跋、记传、碑铭、诗词、偈颂、杂文等,体裁之广泛,内容之丰富,令人目不暇接。从而构成了灿烂的佛教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净土文化。  相似文献   

4.
徐勇斌 《天风》2012,(10):24-25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过程。"生",人人庆贺;"死",却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对,以至于当"临终"的一刻到来时,病者与其家属常会慌了手脚,六神无主,不知该做些什么,而往往忽略了"临终"这最重要的一刻。长沙市城南堂弘扬圣经伦理、秉承教会传统,结合中国文化"五福"之一的"善终"对50多位义工进行"临终关怀"培训,让他们用爱心送走离世的人。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探讨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引路菩萨像的起源。引路菩萨不见于佛教的原始经典,乃是汉地佛教徒的创造,故只能间接地进行推测。在敦煌出土的引路菩萨像中,引路菩萨与引魂幡的组合是表示引路菩萨接引亡魂的关键图式。考虑到汉地本有接引亡魂升仙的传统,而引路菩萨接引亡魂的指向地是去往西方净土,故本文拟从传统中国升仙以及西方净土接引往生的情形出发推测其可能的起源。敦煌引路菩萨像的起源可能与西方净土九品往生的信仰有关,而更主要的来源是佛教“以手接幡,象征往生”的临终仪式,与传统中国的升仙信仰无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本和修法二个角度,对明代汉译藏传密教短篇仪轨《阿弥陀佛临终要》做了汉藏比较研究。《阿弥陀佛临终要》依《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所说普贤十大行愿,述拔济众生脱离烦恼苦海,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思想。而其修法是典型的藏传密教无上瑜伽部本尊禅定的究竟定,故它是一部显密圆融的本尊修法。所谓“临终要”,则指它是一部指导行者临终修习“坡斡”,亦名“迁识”法的要门。笔者先对《阿弥陀佛临终要》与其相应的藏文本《无量光佛修习义》作细致的文本对勘,然后勾勒这个文本于西番传承的历史,进而对它所传的“临终瑜珈”修法,以及它与汉藏佛教中的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信仰的关系做一些基础性研究和解释。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临终护理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中国,每年约有700万人进入临终期.护士作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在护理临终患者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处于实习阶段的护生来说,初次护理临终患者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不解决,会影响到护生的心理健康.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14名护生进行访谈,深入分析本科护生在临终护理中的心理体验,为护理管理者和护理教育者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兵 《法音》2005,(8):17-22
人临终之际,身心蒙受剧苦,最需要关怀照顾。经中说临终最后一念决定死后的去向,故在斯际照顾亡者,帮助其保持正念、往生善处,至极重要。现代医学发现,病危时没有精神支持网络的人,尤其是男性,死亡率比具有精神支持网络者高3倍。西方天主教于1967年创办“善终院”,提倡对重病垂危濒死者给以“善终照顾”或“临终关怀”(H os-pice),对其作为“全人”的身体、心理、社会、心灵各个层面的需要给予关怀照顾,给以心理辅导,帮助其解除痛苦和恐惧,俾能平安、尊严地迎接死亡。此后,临终关怀逐渐受到重视,进行一系列临终照顾的“安宁病房”,现在已在…  相似文献   

9.
秋水鱼踪,长空鸟迹,若问何往,往生净域。觉而不迷,生必有灭,乘愿再来,何须悲泣。  这是茗山法师示寂前写下的一首“告慰诸弟子”的遗偈。  一代高僧,撒手西归,十方信众,哀痛欲绝。作为他老人家的弟子,更不免也如恩师当年“痛哭老人”一样——“我心酸了,泪流了,痛哭了”。有缘随侍恩师达三年之久,是我今生最大的幸运。其间,在协助老人做些文字工作的同时,亲聆教诲,耳濡目染,所获足以终生受益矣。老人一生行持,威德如山,所言“鱼踪鸟迹”,当曰法身慧命,长住人间!  翻开老人的回忆录,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茗…  相似文献   

10.
缘起与性起     
《法音》1992,(4)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佛法浩瀚深广,法门八万四千,有无一以贯之者?曰:若论一贯佛法者,当数缘起法。此法可谓全部佛法的基本原理,佛教义理之纲宗,被视作佛陀之法身。缘起义的至极理趣,名曰“性起”。佛法,若广而言之,则三藏十二部教海,洋洋亿万偈,直饶说得天花乱坠,地老天荒,犹说他不尽。若略而言之,则可总摄于一“缘起偈”。昔日印度各地建塔造像时,皆在塔基或佛像内安置此偈。《造塔功德经》载其偈云:“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  相似文献   

11.
一众所周知,日本净土教绘画的开展,有描写西方极乐净土景象的净土变相图,有念佛行者于临终称念佛号、期愿极乐往生,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等圣众现前的来迎图,大多是在十世纪以后制作的。事实上来迎图在形式上也很复杂。这些多种形式的来迎图正是日本净土教绘画的特色。来迎图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被称为来迎图终极的《摄取不舍曼陀罗》。  相似文献   

12.
心字偈     
《心字偈》前言:‘心字偈’里日月清,心得体会悟觉性,佛法传承二千载,看破、放下、自在明。六祖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佛法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重在‘觉’字上,不觉不能生智,不能生智就不能断灭烦恼。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智慧下功夫。要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佛智不落语言文字间,见智一转三千卷,了智一刻百部经。迷时千卷少,智时一字多,道在自智,佛在自心。人天圆满智琢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佛教的传播,偈颂与十二分教的其他文体,如譬喻、本生、因缘不断结合,产生出新的文体形式——譬喻偈颂、本生偈颂和因缘偈颂。偈颂的三种复合文体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强化了三种文体的文学兴味,对大乘佛教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丛林 《法音》2005,(8):7-7
本刊讯 为了缅怀和发扬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旸老和尚爱国爱教、弘法利生、慈悲济世的精神,上海龙华寺于7月19日明旸老和尚往生三周年之日,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来自北京、天津、江苏、台湾、香港、澳门及美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的诸山长老、护法居士出席纪念活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应邀出席。  相似文献   

15.
最初作为佛教诗体的名称,"偈"是一个音译字,对应于梵文的Geya.随着佛经的传译和佛教深入中国民众的生活,道教经典也将其中的歌唱作品称作偈,文人作品中也出现了偈.翻译佛偈一般一偈由四句构成,也存在二句、六句、八句、十二句构成一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新成老和尚小传 新成老和尚,广东揭西人,俗名林成。1919年农历正月二十日生。1940年在饶平县隆福寺出家。1945年往韶关南华寺受具足戒。1950任广州六榕寺住持。1980年被选为广州市人大代表、市政协  相似文献   

17.
学诚 《法音》2012,(4):12-14
本焕长老,是我国当代著名高僧,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近代著名高僧来果禅师的上首弟子,虚云和尚的衣钵传人。今年4月2日,本老于深圳弘法寺舍报往生,世寿106岁,戒腊84夏。本老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的生命长度横  相似文献   

18.
佛教经典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论述艺术处较多,不能一一列举,本文在此选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会第十九卷《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觉林菩萨偈》为研究重点。此赞偈涉及到视觉艺术和佛教的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历来为修行者所关注,所以很有研究价值。弘一法师曾专门将其片断书写在所画的佛像画上。《觉林菩萨偈》全文如下(为了研究方便,著者在每一分偈前加上序号)。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的禅宗,在神秀与慧能分别呈出"悟道偈"之时,也揭开了以诗说禅的帷幕,其后禅师们创作了大量的禅门偈颂,以呈现悟境。尤其在石头、马祖以后,随着禅门中独特的教学制度的形成,在师徒问答、上堂示法以及说公案、斗机锋等场合,也更多地利用了诗偈。这些禅门偈颂的语言形式几乎与古典诗歌一样,对诗歌的内容与技巧都有一定的影响。宋代又是文字禅流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92,(12)
北京大德黄念祖老居士已于今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一笑而逝往生安养了,本刊已有报道。笔者十余年来亲承教益,在印经弘法上的联系合作尤多。今整理弘教法翰二十三函,重复拜读启迪良多;倾怀先哲,博学高行!爰书警策数则,以当追念永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