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采对道德的价值重估不仅批判了柏拉图—基督教道德基于神目观的形而上学道德实在论("自在的善"),而且驳斥了康德和功利主义立足于抽象的道德规则的伦理学,他认为它们都是以外在的权威和标准压制生命的本能条件,本质上都是虚无主义。他的道德视角主义否定了道德的绝对价值和客观标准,认为没有道德事实,只有对现象的道德解释。一方面,解释总是多元的、多视角的,因而道德是多元化的;另一方面,一切道德要求都必然关联着内在根据即生命的本能条件,没有无条件的道德要求。尼采的道德视角主义在我们今天的道德话语(比如"内在理由"的伦理学)中仍有活力。  相似文献   

2.
对尼采道德观的辩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在权力意志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道德观。尼采道德观是反传统的:既反古希腊道德,也反基督教道德。尼采崇尚主人道德。主人道德强调自然、强调本能、强调生命。主人道德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的积极的一面至少包括:一是冲破了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并论证了本能的合法性。二是对基督教的道德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并揭露了这种道德存在着的真正问题。三是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道德,而这种道德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道德选择是人的存在方式,做人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进行道德选择而逐渐成"人"的过程。"爱"具有"伦理"属性,是道德选择合理性的标准。"爱"与道德选择需要对人之生命的尊重,而尊重人之生命又是建立在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基础上的。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求是人区别于其他生命的最重要特征,是人类自身朝着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迈进的重要一步。也是人摆脱野蛮和愚昧而实现文明高尚和超越的重要环节。人要不断摆脱时空与自然力的限制,不断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并不断创新和发明来展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叙事     
哲学的叙事就是有关生命和生活的道德叙事,道德叙事的主体通过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中的事件叙述,呈现或揭示隐藏在这些体验、经历、事件或行为背后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创造出生命或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存在形式和生活运行轨迹表明道德叙事的主体是一个在时间流逝中呈现的历史主体;有意义的人生和道德生活表明道德叙事是基于一个统一主题对人性目的的理解。"道德主体""历时性""人性目的论""主题统一性"和"可理解性"构成了道德叙事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通过"道德训诫"把"未受教化而偶然所是的人"转化为"实现其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这是人类深层次的道德叙事。  相似文献   

5.
与我们通常把现代民主运动看成是历史进步,认为民主是一种普世价值的观点截然相反,尼采对我们的时代做了一个不合时宜的评判,认为包括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内的现代民主运动,实际上都是对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继承和世俗化而已。基督教的价值在尼采看来是反自然和敌视实在的,这种价值起源于奴隶对高贵的人的怨恨起义,现代民主运动向往一个更加理想的社会,同样也是为了用一个"彼岸"世界来贬低我们生存的"此岸"世界。于是从基督教开始到现在的整个民主运动就被尼采评判为一场贬低生命的虚无主义运动。通过这场运动,大多数人占据了统治地位,生命本能的自我肯定和提高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并受到压制。  相似文献   

6.
让·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中提出了"约束的道德"和"协作的道德"两个不曾被人专门讨论的核心概念.它们分别具有以下三大特点:约束的道德是成人权威的体现,协作的道德则是儿童自主制订规则的道德;约束的道德倾向于惩罚性的公正;而协作的道德则追求平等的公正;约束的道德是他律的道德,协作的道德则是自律的道德.深入辨析"约束的道德"和"协作的道德",对于创新建立在成年人与未成年人良性互动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康德为道德寻求客观依据而确立的"道德律令"继承了基督教传统"道德金律"的普世性、律法及上帝观念,同时又从实践理性角度赋予了这种基督教传统文化思想以新的时代意义。这种新的解释具有现代科学理性及人文性特征,从而对后之学者在道德问题上的探寻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虚无主义: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角度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对实践的崇拜、对经验世俗的崇尚、对超验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拒斥,伴随着汉语思想传统中道德意识的弱化和本来就有的对实用理性的崇尚,促使当代中国思想对世俗性存在的崇尚不断加强,而中国社会的世俗化程度也在急剧扩展。作为这种扩展的结果,“反对超感性价值,否定它们的存在,取消它们的一切有效性”的虚无主义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如德勒兹所说,这种反对和否定“不再是借更高价值的名义来贬低生命,而是对更高价值本身的贬低。这种贬抑不再指生命具有虚无的价值,而是指价值的虚无,指更高价值本身的虚无”。(德勒兹,第217页)这种在…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道德观念经历着分化与重建的“阵痛”。由于缺乏明确的伦理价值导向,对于新的道德观念的评价及其价值目标的选择还常常感到困惑:“经济人”与“道德人”能够相容吗?整体发育与个体发育,平等与效率能够统一吗?如何分析和评判人们经济行为的合理与不合理?这些问题的提出,就为伦理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经济道德。 第一部分:社会主义经济道德的意义。首先探讨了经济道德的一般内涵、地位及其存在的依据。通过对经济生活中各经济主体之间复杂利益关系及矛盾的分析,找到了经济与道德的契合点,进而概括了经济道德的一般内涵,即经济道德是在经济领  相似文献   

10.
尼采的诗《最后的意志》彰显了权力意志的信仰尺度——狄奥尼索斯反上十字架的人。这种貌似敌对、实为同盟的关系源于欧洲虚无主义的历史危机,它揭露了叔本华所代表的现代意识形态的虚伪和腐败。与现代解释学不谋而合,尼采重新评估耶稣基督,把基督还原为救世主的心理类型,再现其历史唯一性。尼采看到耶稣的仁爱及其纯洁性,作为超人的偶然范例,他脱离基督教的道德历史,把自我超越的力量投射到将来,在诗歌中与狄奥尼索斯的灵魂构成平等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道德榜样三要素及其局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形象的道德榜样,是真、善、美的感性呈现。在康德那里,即使道德榜样因其能够产生感染人、鼓舞人的作用而应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人们也不能因有这样的肯定而遮蔽了实践理性在道德生活中的绝对重要地位。我们在思考道德榜样问题时,既要吸取康德观点中的有益成分,又要避免落入绝对理性主义的陷阱;既要充分认识到道德榜样作为真、善、美的感性呈现的价值,又要不停留在其感性层面,而应当进一步深入到其内在的精神世界,实现对道德榜样这样的感性形象的理性把握。  相似文献   

12.
康德为道德寻求客观依据而确立的道德律令,继承了基督教传统道德金律的律法、普世、上帝等观念。但是康德并非简单地蹈袭了基督教文化传统。他要为具有普遍性价值的道德律找到一个新的更为可靠的基础,这就是人的理性。因而,他从理性角度赋予了这种基督教传统文化思想以新的时代意义。这种新的解释具有现代科学理性及人文性特征,从而对后世学者在道德问题上的探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赵祥禄 《孔子研究》2012,(3):117-124
孔子依据"仁"而自觉地作圣贤工夫以发展完善其道德人格,并"践仁知天",达至与宇宙万物为一体的人生境界;康德依据绝对命令而禁绝种种感性欲望之诱惑,从而纯化道德之动机而彰显理智世界之人格。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虽在德与福如何一致等问题上存在不同,"仁"与"绝对命令"自身也有一定不足,但它们都强调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彰显了人的道德生命和内在的人格世界,体现了一种超越的、终极的人生价值追求,这对于越来越"物化"的现代人而言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神圣价值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道德共同体认为具有超验意义的价值,且其他价值不可与之进行比较、权衡。人们在决策中如何感知神圣价值关乎决策结果。基于神圣价值保护模型,本文区分了三种类型的权衡及其决策结果,探讨了禁忌权衡如何导致道德义愤和道德净化,悲剧权衡如何导致决策惰性,并对神圣价值保护模型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神圣价值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以及神圣价值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尼采的视角理解和评价卢梭的道德哲学,尤其是卢梭关于自爱和同情的思想。卢梭不仅将同情看作一种同自我保存或自爱一样原初和基本的情感,而且认为同情是人类一切道德的基础。但从尼采的视角来看,卢梭所说的同情并不是一种原始和基本的情感,而是一种从自爱和"私有之爱"中衍生出来的情感。不仅如此,同情这种情感将痛苦而不是快乐当作人对世界和自身的基本体验,隐含了对于生命和世界的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说,尼采认为卢梭的同情学说及其道德哲学最终体现了一种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感性完善"美",理性守护"好",美好的感情和公民理性内化为道德品质,将促进社会道德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美好生活蕴含的核心价值至少包括人格独立、生活自由、普遍平等和社会公正等,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社会矛盾的价值指引。美好生活是较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具有更丰富和深刻伦理内涵的有意义的生活,为了追求美好的价值意义,需要建立维护美好价值的契约伦理规范,培育公民良好的正义感和善观念品质,并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最后发展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伦理情怀。  相似文献   

17.
舍勒关于现代市民伦理的批判和基督教伦理的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的生存有一个深度缺失,即形而上的维度隐退,人的伦理生活和它的意义根基之间日益失去联系。如何弥补这一缺失?德国思想家舍勒认为,西方世界应该从基督教的价值传统中重新寻回意义共契的源泉。然而,尼采对欧洲文化传统的彻底批判,摧毁了基督教这一价值中心,他将基督教伦理的核心观念“爱”归结为以“怨恨”为基础的奴隶道德。因此,舍勒首先面对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他通过深刻的分析扭转了问题的指向,将“怨恨”与现代市民伦理联系起来,指出不是基督教的爱建立在“怨恨”的基础上,恰恰相反,“怨恨”正是现代市民伦理道德建构的动机…  相似文献   

18.
早在奥斯维辛之前,尼采就见证了基督教和近代神义论的失败,因为虚无主义是它们的必然后果。上帝死了,但是神义论问题,即受难生命的救赎称义问题却还在,还必须予以回应。尼采永恒轮回思想包含对神义论的价值重估,是对受难生命救赎称义问题的一种后基督教思考。作为最高肯定公式,永恒轮回思想洗除人之罪责,为一切生命辩护;它通过意愿生命永恒复回而救赎生命,受难生命因绝对肯定它自身而称义。  相似文献   

19.
尼采的形而上学侧重于人的自我实现,他将这种自我实现视为真正的道德。尼采的形而上学从目的上看是道德的;从性质上看是思辨的;从方式上看则是隐喻性的。其中,道德是核心,思辨与隐喻是必要手段。然而这三者都需要以胡塞尔现象学的某种理论为奠基:道德的主体本身必须是主体间性的,这需要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为其奠基;思辨则隐含着对现象学还原方法的诉求;隐喻作为一种想象力活动、联想活动,则需要胡塞尔现象学中想象力的自由变更、同质性联想、异质性联想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因此,尼采的道德形而上学需要胡塞尔现象学为其奠基。  相似文献   

20.
道德相对性表现为道德准则规范具有具体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道德相对性中渗透了道德绝对性即存在普遍的、共同的、不变的道德价值.道德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相对性而否定了绝对性.但道德相对主义基于道德相对性的某些主张有一定的合理性.正确理解道德相对性在道德实践中有重要意义.个体道德自主性的提高,既要把握绝对的道德价值观念,同时需要把握道德的相对性以提高具体情境中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