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刊学论     
扎哈维:“贝尔瑙手稿中的时间和意识”(Zahavi,D.,“TimeandConscious-ness in the B ernau M anu scrip ts”,H usserl S tudies20:99~118,2004.)胡塞尔全集的第33卷《1917~1918年关于时间意识的贝尔瑙手稿》(2001),记录了胡塞尔于1917~1918年关于时间意识的新思考。因伽尔登(R. Ingarden)赞誉其可能为胡塞尔“最深刻”和“最重要的”著作。其主旨为如何阐明时间的构成,且回避意识中无限后退的难题。问题的棘手之处于:在设定一种奠基性和构成性的意识的同时,不再需要新的构成性意识来构成前一意识自身,由此造成在意识层次上无限向后推…  相似文献   

2.
肖德生 《学海》2012,(4):149-154
胡塞尔时间意识现象学的出发点是布伦塔诺心理学的时间观。在HuaX中,胡塞尔对滞留要素的描述继承了布伦塔诺对原初联想中内容的分析,但是布伦塔诺认为时间是由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胡塞尔指出时间是感知的时间。在对意识行为的分析中,布伦塔诺是通过内意识学说来规避心理现象中的无限后退,胡塞尔在HuaX中是通过对一个无意识的意识的设定来解决这个难题,但在HuaXXXIII对此问题的探究中,胡塞尔通过对自身意识学说的阐述重又回到了布伦塔诺的内意识学说。  相似文献   

3.
欧美学界一般认为,胡塞尔本人出版的著作代表了他的现象学思想。这种看法几乎成了解读胡塞尔现象学的标准。但是胡塞尔本人却一直把他的研究手稿看作其思想的主要代表。随着胡塞尔手稿在《胡塞尔全集》(Husserliana)中的陆续发表,欧美一批学者开始努力通过他们对手稿的批判性研究扭转这一局面。本文就是对“胡塞尔标准解读”的分析批评和对这一正在进行中的“非标准的”胡塞尔解读的阶段性总结。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仔细研读胡塞尔最早写成的一篇"时间手稿" (1893年)的基础上,力图揭示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思想的起源,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胡塞尔现象学得以产生的思想背景.事实上,我们认为,胡塞尔的时间思想在其现象学中占据关键性的地位.与此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心理学(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边缘"思想)在胡塞尔创立现象学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5.
《时间与存在》第一部分基于胡塞尔晚期的时间现象学手稿对感知与想象的关系、原自我与原非我的关系以及睡眠、死亡等问题作出了细致的现象学分析,其中时间意识的"视差现象"为解决胡塞尔自我概念的难题提供了依据,而原非我的概念则为解释康德先验图型论的困难打开了新思路。第二部分则借助新的方式比较"此在"与"自我"、"存在"与"意识",为重新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二人思想的关系与差异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指出海德格尔的许多关键思路在胡塞尔那里早已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眼于《时间与存在》的论题,对关于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关于早期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理解与其整个现象学思路之间关系等问题还可以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由笛卡儿的普遍怀疑法引出梦境与现实如何区分的问题以来,物的实在性问题就成了认识论中一个争论不休的疑难.作为近代认识论传统的继承者,胡塞尔认为对实在性的辩护构成了其现象学的基础.根据胡塞尔的分析,可以将实在物的本质显现分为两个彼此关联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空间幻相,第二个层次是因果关系中的物实在.然而胡塞尔手稿中的一些描述...  相似文献   

7.
时间构成了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哲学思考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海德格尔从时间性出发去追问存在的意义,胡塞尔则以时间意识为起点去澄清世界的意向构成过程。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性具有绽出性、视域性、自身时间化和源初性。这四个刻画在胡塞尔对时间意识的描述中亦可以找到对应物。因此,这四个刻画是时间作为现象学实事的自身显现。时间性是人之处境的本质组成,在不同的科学研究中应注意区分时间的相关性与不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在1901年明确拒斥"纯粹自我"概念,而在1913年却又重谈之。现象学界对此一直存在着争议。实际上,胡塞尔明确区分了意识流的"统一性"原则和"同一性"原则。按照前一个原则,无论是在1901年还是在1913年以后,胡塞尔都将拒绝该概念。因为藉由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胡塞尔已经表明,意识流的"统一性"是由意识流的内时间意识结构本身,即由纵意向性来保证的。然而,随着其对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以及注意意识现象学的研究之展开,胡塞尔重新对"纯粹自我"予以关注并对其进行了现象学的描述,但这时的"纯粹自我"所要表达的恰恰是"意识的同一化原则",即一种"与格的我"。在此意义上,胡塞尔在1901年所拒斥的"纯粹自我"与1913年所迎回的"纯粹自我"并非同一个。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胡塞尔对交互主体性的分析是以同感为基础的。现在,这样一种同感经验在胡塞尔那里被描述为,它既涉及我们身体所特有的空间性,也涉及两个身体的一种时间结对、以及从我们的心理状态向他人心理状态的一种独特想象的转化。我想把对他人的这样一种多层次的经验,与大乘佛教传统中的一些教义(首先出现于印度,而后传到西藏)对同情经验的描述方式作一个比较。实际上,在这种教义体系中被非常具体地加以描述的“tonglen”实践(西藏人这样称呼),就其植根于身体中并使时间同步而言,尤其是就想象被考虑的方式而言,都以多种形式回应着胡塞尔的同感经验。在生活空间、时间和想象等方面,通过比较这两者的实践与理论,我们将能估价它们的亲和性、它们的差异,进而最终说明它们如何才能相互启发,甚至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持有休谟式的“无我”立场,在《观念Ⅰ》时期却坚定地转向康德式的“有我”立场,胡塞尔出于何种动机和理由引入“纯粹自我”,这一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是胡塞尔研究中的一桩公案.本文试图从萨特一古尔维奇对胡塞尔的“纯粹自我”的批判出发,通过剖析当代几种典型的对胡塞尔“纯粹自我”概念的阐释,进而结合胡塞尔手稿中的相关论述,尝试区分先验自我和纯粹自我,划定形而上学和先验现象学,由此澄清胡塞尔引入“纯粹自我”的真正意图,并且界定纯粹自我作为现象学的剩余在胡塞尔思想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在胡塞尔晚期对主体经验的超越论反思中,本能(Instinkt)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并且与舍勒的哲学人类学发生实质共鸣。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C手稿》和《现象学的边界问题》中的质料概念为线索,展示这种亲近关系。本文指出,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胡塞尔的"质料"概念中包含的丰富层次,"质料"概念的多重意涵恰好可以对应于舍勒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对不同生命形式的区分。通过对胡塞尔"质料"概念的澄清和语境化,还可以敞开对胡塞尔晚期"生命"概念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对“伽利略科学”的议论(载于其《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一书1970年英文翻译版)常以其幼稚的工具主义态度和对科学抱有的敌意而遭到摈弃。由于他对科学理想化的误解,由于他将生活世界当作一种专用的概念构架,以及由于他否认科学在原则上能够完全描述世界(因为普通的前科学概念是不可替换的),他受到了公开的批评。本文中我要阐明胡塞尔关于实在论的主张,并运用这种主张说明前两种批评是立足于曲解。第三种批评应予采纳,不过,这种批评与胡塞尔的基本主张是一致的,即议论事物的现象是重要的,但是经验科学却难以彻底了解这些现象。  相似文献   

13.
无论在胡塞尔思想中还是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关系都构成一个核心问题。本文首先再现了胡塞尔前后期在此问题上的相关研究,并指出他的超越论逻辑学的要点在于对本质的前逻辑直观,也是最有可能为逻辑学提供哲学支撑的因素。其次,在海德格尔方面,根据律概念成为讨论现象学与逻辑学关系的切入点,由此导出他的“存在理解”、“无蔽”和“自由”的概念解释。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把形式逻辑看作陈述逻辑,并试图用前谓词判断的哲学逻辑学来为它奠基。  相似文献   

14.
“意向性”这个表达———如海德格尔所说———即便在胡塞尔之后也仍然“不是一个口令 ,而是一个中心问题的称号” ;但同时也为海德格尔以及后世所普遍承认的是 :通过胡塞尔的分析 ,意向性获得了“一种原则性的揭示” (参见海德格尔为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所撰写的“编者前言” ,见Husserl,Ⅹ ,S 2 5。以下凡引《胡塞尔全集》仅标出卷数和页码 )。这个基本确定同样适用于并且尤其适用于时间意识的问题领域。因为毫无疑问 ,通过他的意向性分析和研究 ,胡塞尔在时间意识领域中引发出诸多的讨论 ,并且因此而开启了更为宽阔的视域。…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的同感理论难言成功,因为作为对陌生经验的静态意向分析,它最终无法澄清在超越论经验领域中已被给予的他人的陌生性的来源。实际上恰恰相反,对类比统觉的静态构造总已经预设了一种对陌生者的被动构造。这一发生性的被动构造被胡塞尔回溯至一种先于一切个体化的原初意识生活,即原自我的原生活,并最终回溯至为原自我建构的开端即前自我。在原意向生活中,前自我与原质素在本能意向的满足模态中的原融合,是对共当下作用的共主体的非课题化的本原意识的,更是对他人的课题化统觉——同感——的最终的发生性开端。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不仅把他的现象学看成是一种探究"本原"的哲学,而且认为现象学是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之理想的最终实现。但正因为如此,他的现象学被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人批评为一种"主体性形而上学"或"在场形而上学"。本文根据胡塞尔在不同时期对于本原问题的思考,一方面论证胡塞尔现象学的初衷是要克服传统哲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困难,保持"形而上学的中立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现象学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形而上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现象学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自我与对象的关系问题,其中之关键正是触发现象。随着对触发的追问逐渐深入,与触发相关的现象学概念也都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最终使得自我与对象的关系展现出更加深刻的面貌。本文将从胡塞尔对触发的最初定义开始,揭示感觉素材、对象以及自我这三者在这一定义中所导致的诸多困难,借此对诸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进行符合胡塞尔现象学的调整,最终展现触发的丰富内涵:触发不仅仅是对象对自我的触动,更是对象与自我相互影响相互构造的事态。  相似文献   

18.
"类比统觉"是胡塞尔经典同感理论的基本形态,并且被刻画为一种"wie wenn ich dort wre"意识。胡塞尔经常将类比统觉与回忆相比较,以揭示同感行为的关键特征。但这个类比却遭到广泛的批评,认为胡塞尔的同感理论本质上是自我理论的一种内在变更。本文考察了许慈、托尼森等人关于"类比统觉"的主流解读,并基于胡塞尔的研究手稿提出一个温和的解读。最后基于黑尔德所提出的同感理论三个标准,评估了同感与回忆这一类比的效用及其范围。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并未系统地分析形式本体论,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胡塞尔形式本体论没有完备的系统结构。但胡塞尔对范畴的现象学构造可以作为线索来澄清胡塞尔形式本体论系统的范畴结构,本文的目标就是在胡塞尔的被动综合分析中刻画范畴构造的秩序与层次。本文首先探讨了客体化行为解释意义起源问题的有限性,以及"前述谓的"对意向性经验的限制所标明的范畴构造场所,即在被动综合中感受材料获得意义与范畴结构;其次,考察时间意识和原联想中的范畴构造,分析时间意识中个体化构造与原联想中范畴化构造的差异;最后,解释意向性经验中句法范畴与被动综合构造中基底范畴的差异、胡塞尔对基底范畴中这一个与本质的区分,以及个体、具体项与抽象项的区分。本文借助个体化的构造分析了"这一个"与个体的差异,并借助个体化与范畴化的区分刻画了个体化中本质单个体("这一个"与具体项)和本质范畴(抽象项)的差异。本文的最终结论解释了胡塞尔形式本体论系统具有句法范畴、本质范畴与本质单个体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事本身……它是意识及其对象性?还是在无蔽和遮蔽之中的存在者之存在?海德格尔1962年9月11-13日,海德格尔在黑森林托特瑙堡主持了关于他的“时间与存在”演讲的研讨课,在讨论记录中可以读到这样的看法:“胡塞尔本人在《逻辑研究》中──主要是在第六研究中──已经接近了本真的存在问题,但他在当时的哲学气氛中无法将它坚持到底”①。1973年9月6日,在海德格尔主持的弗莱堡采林根研讨课上,首先讨论的出发点问题是:“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说,在胡塞尔那里没有存在问题?”②我们试图接着这里的问题思考下去。在海德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