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语言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句法学到语义学、由语义学到语用学的转向。语用学对语言的看法,尤其是晚期维特根斯坦、奥斯汀以及塞尔等人对语言的看法,与胡塞尔、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语言观"有着潜在的一致性和融通的可能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  相似文献   

2.
"综观"和"可综观性"这两个概念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哈克在1972年就曾指出,维特根斯坦原著的译者在为这两个概念提供充分恰当的英语译文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为了符合英语表达的需要,英译者们选择的译法并不系统化,因而部分地掩盖了这两个概念在维特根斯坦著作中的重要性和广布性。因这两个概念最充分地表明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故只有在译文选词上保持一致性才能抓住维特根斯坦在他遗作的不同部分中或在他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使用"综观"和"可综观性"这两个概念时其意义的关联性。另外,"可综观表象"是维特根斯坦欲借助其数学哲学阐明的又一重要概念,是他一生努力而未完成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摩尔用"我知道这是一只手"来反驳怀疑主义者对外在物理对象存在的怀疑,这在哲学史上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更加有趣的是维特根斯坦对这件事情的评论和处理,它们集中在维特根斯坦最后阶段的著作——《论确定性》中。维特根斯坦对摩尔反驳的前提、结论,以及摩尔与怀疑主义者的共同预设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澄清了人们在搞哲学的时候对"怀疑"和"知道"的误用,这和他希望把词语从形而上学的"使用"下降到日常使用的日常语言分析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作为"相距最远的两个哲学家"近几十年来正在以不同的方式相遇。以马尔库塞、吉登斯和温奇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分别从正反两面将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理论推进到政治哲学的论战中,进而构建了"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对立"的论调。作为理论延续和呼应,不同学者为马克思-维特根斯坦比较研究挖掘出三条可能性线索:第一,在实践、认识论和资本主义生活形式等问题上对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的理论进行相互阐释;第二,指认维特根斯坦哲学在政治上是保守主义的隐性同谋,因而与马克思主义相互排斥;第三,透过葛兰西的挚友斯拉法这一中介,马克思主义可能促成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转向。其中也存在值得反思的问题:对维特根斯坦"遵守规则"问题的误读,以及对一个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共享的重要学术贡献的忽视,即:面对实证科学的侵蚀,捍卫社会科学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在维特根斯坦研究中经常被忽视的"注意"现象,并论证: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注意"既不是对内在状态的指涉,也不是对外部对象的直接指称,而是在各种情景中的多义现象。维特根斯坦关注的是"注意"这一语词在各种情景中的使用方法和规则。这一进路不同于当代的经验主义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进路,为我们理解"注意"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孟德尔(C.W.K.Mundle)在“‘私人语言’和维特根斯坦的那种行为主义”中把维修根斯坦的观点称之为“语言的行为主义”(linguistic behaviourism),他通过对于这种语言行为主义的批判确定一个与维特根斯坦相反的论点:一个人可以谈论他的私人经验.他说,维特根斯坦的论点——一个人甚至不能够对自己谈论他的私人经验(这是维特根斯坦在关于日记的论述中力图证明的)——与其他问题混淆起来了.这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把问题表达成:“能有私人语言吗?”这种表述混淆了以下问题之间的区别:一、人能有意义地对他自己谈论他个人的私人经验吗?二、人能告诉其他人关于他的私人经验的情况吗?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研究属于维特根斯坦后期心理学哲学的范畴,将主要探讨其中"内在关系"这个概念的含义。全文的讨论将从维特根斯坦关于"面相观看"的评论开始,结合对一些外国学者相关研究的批判,进而澄清"内在关系"这一独特概念的含义,最终试图得出如下结论:后期的维特根斯坦是从语法角度来谈论"内在关系"的;它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关系",但可以为我们处理很多与心灵有关的哲学问题提供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在其中期哲学中,维特根斯坦区分了"记忆时间"与"信息时间",但其意义并不清楚。与此相关,他还区分了"现象学的系统"与"物理主义的系统"。其早期的图像理论预设了记忆时间的首要性。但在20世纪30年代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转而认为物理主义的系统即信息时间是首要的。他对记忆时间和信息时间的区分可以看作是两种不同区分的一个特例。这些区分表现为视角识别与公共识别之间的差别和现象学的语言系统与物理主义的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别。我们语言的语义学几乎全部都依赖于其根据公共识别模式的运用。这是维特根斯坦关于物理主义语言首要性说法的真实动机。不过,这些区别与论断,其本身的复杂性意义有待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后期维特根斯坦都强调从社会历史角度理解人的自然史的重要作用,都运用自然史的方法分析了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都看到人的存在的自然性或动物性层面;另一方面,他们都看到人区别于动物的一面。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作为自然史一部分的语言行为使得人区别于动物,而马克思则认为"类存在物"把人同动物最终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与维特根斯坦两位哲学家一次"意味相投"的交谈和对"不可说的"东西的浓厚兴趣,把我们的视野锁定在"不可说的"问题论域上。冯友兰要用"负的方法""讲"出"不可说的"形而上学世界,而前期维特根斯坦则以"沉默"的方式待之。我们认为,前期维持根斯坦的"不可说"论是建立在西方哲学传统的"客观实在"基础之上的,而冯友兰"负的方法"是建立在中国哲学传统的"体验的存在"之上的。这也意味着,是否承认"体验的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合法地位,将决定着冯友兰与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不同路向以及所彰显出的中西哲学精神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感觉与料理论是个古老的哲学理论,20世纪上半叶更是极为流行,奥斯汀以艾耶尔的<经验知识之基础>为靶子,采用语言分析方法,对这一理论做出多方面的批判.奥斯汀指出,这一理论中包含了过度概括、虚假两分等常见的哲学谬误,以扭曲的方式使用直接/间接、实在、真正的、看起来等一系列相关语词.奥斯汀还连带批判了当时甚为流行的"两种语言"理论.最后,奥斯汀指出,艾耶尔并非当真对感知问题感兴趣,他当真关心的是认识论,并且继承了一个重大的传统错误,即妄图确立不可能误错、不可能需要纠正的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道》是金岳霖的主要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逻辑与中国哲学相结合这一特点。很多人觉得《论道》不容易读懂,原因在于里面包含很多逻辑的背景知识。在《论道》一书的"序"中,金岳霖这样写道:"近来经奥人维特根斯坦与英人袁梦西分析才知道逻辑命题都是穷尽可能的必然命题。"[1]这里  相似文献   

13.
在其著作《维特根斯坦论规则与私有语言》中,克里普克基于他对维特根斯坦的解读,提出了一个关于意义怀疑论悖论。本文首先展示克里普克怀疑论论证的基本想法,尝试给出对怀疑论论证的正式严格表达。然后分析其怀疑论论证的特点,即范围的无限定与论证的构成性。进而,本文集中检验怀疑论论证对倾向主义的反对思路。由于克里普克本人的论述较为简短,文中详细地提出反驳与再反驳,为怀疑论论证提供支持,揭示怀疑论论证的思路。在第二部分,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建议性的论证,引入意义规范性论题进而增强怀疑论论证的力量。本文最后一部分提出一种新的对维特根斯坦的解读,强调维特根斯坦"个别情况"概念,并以此对克里普克怀疑论论证进行挫败。  相似文献   

14.
王聚 《世界哲学》2020,(1):93-102
当代彻底怀疑论主张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回应怀疑论攻击尤为棘手的地方在于,怀疑论挑战看似以悖论的方式出现并且展现为知识理论内部的一个根深蒂固的矛盾。理想的反怀疑论方案不能仅仅拒绝这一怀疑论论证,还必须消解怀疑论者在认知层面塑造的虚假理想型。以J.奥斯汀(John Austin)和B·斯特劳德(Barry Stroud)关于两种认知评价之关系的争论为基础,借助维特根斯坦对于枢纽命题的讨论并结合当代知识论的最新发展,最终可以消解怀疑论者所塑造的虚假理想型并揭示哲学怀疑论的意义与限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是发生于 2 0世纪前半期的“语言学转向” ,弗雷格、前期维特根斯坦、塔尔斯基、卡尔纳普等哲学家使用语言语义分析手段解决哲学问题 ,探讨科学命题的证实和意义问题 ;二是发生于 2 0世纪 70年代的“语用学转向” (Pragmaticturn) ,奥斯汀、后期维特根斯坦、塞尔、格赖斯、奎因、戴维森等后分析哲学家借用语言语用学成果来建构哲学对话的新平台 ,寻求交流和使用中语言的意义。这种哲学发展方向改变的最大后果是形成了科学逻辑向科学语用学转变的趋势 ,构筑了新的哲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老师问打翻了墨水的孩子:"你这么做是有意地吗?"或"你这么做是成心地吗?"或"你这么做是有目的地吗?"乍一听去这三种问法的意思似乎是一样的。但奥斯汀结合诸多具体案例,细致考察了"有意地(intentionally)"、"成心地(deliberately)"和"有目的地(on purpose/purposely)"这三个副词性表达的语用和词源,呈现了其中若干"细微而重大的不同之处",并由此切入对道德责任、行动及语言等主题的探讨。本文原为奥斯汀1958年在"美国政治哲学与法哲学学会会议"上发言的草稿,会议的总主题是"责任"。奥斯汀去世后,弗格森等人在其遗稿中发现了这篇手稿,并参照其他手稿整理成文。本文被视为日常语言学派的经典篇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4月8~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分析哲学国际研究中心、国际维特根斯坦学会和中国维特根斯坦学会主办的"心理概念:维特根斯坦论心理现象"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主题聚焦于重新考察维特根斯坦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从当代哲学的视角分析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言语行为理论是奥斯汀(J.Austint)在五十年代提出的,但它的某些论点早已出现在弗雷格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弗雷格曾提出,我们不但可以用语句作出陈述或者断定,还可以用来下定义、提问题、讲故事等等。如果我们想用语句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我们就需要了解语句在被说出时所具有的特征。他把语句在被说出时具有的特征称为语言在被说出时产生的“力量”,它是被说出的语句的意义的一部分。维特根斯坦进一步提出语言游戏论和工  相似文献   

19.
顾乃忠 《学海》2012,(4):161-166
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中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它对以统一性、本质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西方文化的既反对又坚持。而这一矛盾产生的原因在于:第一,维特根斯坦的情感和理性的对立导致他的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第二,维特根斯坦所赋予的哲学功能与他所认定的哲学本性的背离使文化处于变与不变的两难境地;第三,维特根斯坦对共相、本质的实在论的和非实在论的双重理解,导致他对本质主义的既反对又坚持。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的内在矛盾实际上是他的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李红 《哲学动态》2004,(2):21-25
问:在<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分析哲学中的地位>[2]这本书中,您认为,维特根斯坦对20世纪分析哲学的发展影响巨大,这既包括其前期哲学对维也纳学派的影响,也包括其后期哲学对牛津"日常语言学派"的影响.您认为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分析哲学的发展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