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海德格尔的"无"与佛教的"空"之间有很多可以讨论的问题,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与轴心时代其他文明纷纷以某种永恒的终极实在为理念来抵御虚无主义的方式不同,佛教倡导"缘起性空",两千多年后的海德格尔则试图扭转西方哲学物化的科学思维方式,为克服虚无主义而寻求关于"无"的思想。由此,海德格尔哲学与佛教思想之间便发生了某种"共鸣"。  相似文献   

2.
虚无主义问题是传统深厚、现代化晚外发的大国对(西方传入的)现代文明哲学基础的反思与质疑.德国、俄国和中国是依次经历这一问题的国家.它反映着这些国家对现代文明本质和前景的思考,印证着现代化逐步成功后进一步的文化追求.从学术上说,这一问题诞生在雅可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中,并在马克思对施蒂纳、海德格尔对尼采的批评中逐渐深化和拓展.相比于德国的哲学表达与俄国的文学思考,中国虚无主义话语追求积极入世,追求根本解决等特征,也颇具特色,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汉斯·约纳斯看来,导师海德格尔的"纳粹公案"暴露了他个人的道德软弱,更彰显了其哲学思想中的"伦理真空"。他揭示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当中蕴含的本体虚无主义、反律法主义因素,并进而批判了德国哲学观念论传统遗忘身体与自然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约纳斯通过生命现象学的建构实现了一次"身体-自然转向",最终走向责任伦理学,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  相似文献   

4.
在《真理与方法》第三部分,伽达默尔批评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造成了“语言的遗忘”。这一说法可以与海德格尔的“存在的遗忘”相互呼应。但伽达默尔并没有盲目追随海德格尔。恰恰相反,他的“批判”只是一种假言判断、一种柏拉图式的反讽、一种对话辩证法的实行。伽达默尔的真实目的并不在于证明柏拉图遗忘了语言,而倒是证明柏拉图没有遗忘语言。借此,他实则在与海德格尔争辩:一方面,要逆着海德格尔的“弑父”倾向肯定柏拉图-海德格尔的统一效果;另一方面,要借助柏拉图的对话辩证法实现对海德格尔的某种矫正。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现代虚无主义思潮是传统深厚的晚外发现代化大国必然面对的问题,其核心关注的是:西方现代文明是否必然以虚无主义为本质和终结?传统深厚的晚外发现代化大国能否以及如何走出新的道路,如何创造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文明?首提这种质疑和欲求的是德国,继而是俄国,20世纪初中国也参与进来。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如果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给予中国哲学界最大影响的两个思想家是海德格尔与施特劳斯,那么,他们一致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内含虚无主义的质疑。如何分析、应对这种挑战?如何看待在青年黑格尔派分化中内爆出的虚无主义问题(从施蒂纳到尼采),是一个中国学人必须认真对待的难题。对此感兴趣的一批中山大学哲学学人,2013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通过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从绝对开端并返回绝对的前提的分析,在扬弃黑格尔的同时巧妙地阐发他自己的解释学观点,特别是其中涉及到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存在与存在者的含义等问题,对于我们理解《精神现象学》,理解海德格尔本人的思想及其从事哲学方法,以及两位思想家之间内在的继承和批判关系都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7.
马万东 《现代哲学》2007,42(1):58-62
亚里士多德虽然将目的在己还是在他作为区分实践智慧与技艺的重要标准,但是由于受“技艺”之喻此种潜在思想图式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关于实践智慧与技艺的划界并非无懈可击,为后代思想家们的进一步思考留下伏笔。马克思提升生产劳动为目的价值,进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状态;海德格尔则对实践智慧与技艺的区分作了存在论的解读,以此对应人类自身本真-非本真的生存状态;阿伦特则更加注重和强调行动/实践智慧的政治涵义,以此对抗政治上的极权主义。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12月6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社会政治哲学研讨会之三——虚无主义:尼采与马克思"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20会议室召开。会议由中山大学对主题感兴趣的师生联合广州地区同仁酝酿、发起,共收到研究论文9篇,译文2篇。与会者围绕对尼采、马克思虚无主义的理解、克服及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山大学哲学系杨玉昌副教授、马哲所郝亿春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上午、下午的会议。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的郝亿春副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的报告。郝亿春梳理了海德格尔从存在学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7,(4):176-181
虚无主义浓缩了尼采对时代精神的诊断和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是尼采后期思想的逻辑起点。本论文对尼采著作和遗稿中关于虚无主义的论述做了清理和分析,指出在尼采思想中,虚无主义既是时代的危机又为新的未来打开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批判哲学试图捍卫人的自由,将之建基于人的主体自发性与自主性.在对康德自由概念的解读中,海德格尔认为,康德将自由理解为一种因果否定了人类的自由.依据康德文本,重构康德的因果自由理论,可以澄清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误读.剖析海德格尔在批评康德时所持的立场,将会看到海德格尔的自由概念的存在论—现象学维度.将双方关于自由的基本...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对李泽厚思想转变影响重大。20世纪50年代,囿于各种原因,李泽厚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尚未重视。六、七十年代,李泽厚通过对康德的研究吸收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为其思想的转折作了铺垫。作为重要的转折期,80年代,李泽厚逐渐显露出对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兴趣,并且吸收了他的存在哲学来补充自己的美学理论。90年代,李泽厚对海德格尔态度的摇摆,是基于他对当下社会的反思。20世纪至今,李泽厚更加重视伦理学,并更加活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来探索人生问题和哲学发展的前路。李泽厚美学思想的转向并非是颠覆性的,事实上,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发展和他对海德格尔的吸收和反思体现了他对存在主义批判、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孙冠臣 《世界哲学》2007,56(3):47-55
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的关系研究将揭示出新康德主义对海德格尔的影响,以及海德格尔对新康德主义的批判和超越,而这种影响和批判的关系在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对康德的不同阅读和解释上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本文将主要依据海德格尔的文本,以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拉斯克、李凯尔特、科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之间的渊源。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在他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相关迷思可能是20世纪最艰深的一种。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探讨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第一,海德格尔前期的世界和时间学说及其技术哲学含义;第二,围绕"实验"(experientia)概念探讨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起源的观点,落实于形式科学与实验的关系问题;第三,围绕"集置"(Gestell)概念讨论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本质的基本看法;第四,围绕"泰然任之"(Gelassenheit)概念讨论在海德格尔那里启示出来的关于现代技术的思想姿态。本文的主要意图还不在于讨论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本身,而毋宁说在于,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观和技术之思出发,反驳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阐发一种所谓的"技术命运论"。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曾强调指出,一切问题都只有置入时间境域之中加以透视,才有可能透过表象找到认识歧异的根源所在,从而真正把握问题的精髓与实质。(参见海德格尔,1987年,第24页;下引海德格尔文献略人名)这一方法对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哲学中的人性论,特别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差异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海德格尔时间观念的借鉴意义1.当前性、现成在场性与人的非本真性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将时间区分为两类:存在论意义上的时间性与由亚里士多德所奠基和代表的日常状态、科学意义上的时间性。与柏…  相似文献   

15.
吴增定 《世界哲学》2009,(6):116-121
当代"实践哲学"的复兴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现象,而它的源头正是海德格尔早年关于希腊哲学、尤其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一系列讲座。但是,海德格尔本人却并没有走上实践哲学的道路。相反,他在根本上否定了实践哲学的可能性。在后期,他更是否定了哲学本身的可能性。总体来看,海德格尔对哲学的看法同他对希腊哲学的解释密切相关。鉴于此,本文的主要任务是讨论海德格尔关于希腊哲学的具体看法,并希望藉此对哲学的起源、历史和当下可能性等相关问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澄清。  相似文献   

16.
汤云 《世界哲学》2012,(5):141-151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的认知基础从实在性的转变为建构性的。这一改变对人们关于政治、道德的理解均有深远的影响,现代语境下出现的道德问题只有置于该语境之下才能得到充分的认识。虚无主义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文章讨论了现代社会所发生的"认知革命"、道德的建构性质的凸显及其与虚无主义的关系。文章还分析施特劳斯关于虚无主义的观点,基本结论是,施特劳斯并没有抓住虚无主义作为"关系危机"的实质,因而其解决方案很可能将社会拉入更深的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7.
陈勇 《现代哲学》2023,(4):101-108
海德格尔的前后期思想中都包含了对于人的生存的考察,而虚无主义是理解他的生存论分析的关键线索:在《存在与时间》中日常性的生存被规定为非本真性,而本真性则被规定为了面向虚无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这种理论本身意味着一种虚无主义。而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一大任务在于克服虚无主义,让物成为可依靠的,让世界成为“家”((1))。照料、做诗、思索等生存方式被刻画为“诗意的”,并且世界被规定为“天地神人四方域”。这种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案或许是浪漫的,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简述了形而上学史,探讨了康德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接着概述和批判了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错误在于把存在解说为价值,在于在追问存在者的存在根据时遗忘了存在本身.在尼采以强力意志为根据的价值之思中,主体性形而上学忽略与遮蔽了存在.形而上学的秘密是根据律.形而上学通过根据律主宰了现代人的命运.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与超出就是把作为存在者原则的根据律拆解为作为存在原则的存在与根据相互归属的根据律.德里达认为,在阐述此在的存在机制与存在意义的基础存在论中,海德格尔区分了本源与非本源.他把本源理解为本真本己性.在德里达看来,这种理解还是带有传统形而上学亦即在场形而上学的烙印.德里达对亚里士多德时间观的再解读表达了他对形而上学的深刻批判和解构.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判表明了他自己看到了比作为在场之存在还要古老或晚到的"事情".这种"事情"乃是对在场—不在场的绝对超出,就是德里达以踪迹之名所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韦伯与尼采分别代表了三种典型的基于历史理论视域展开的现代性虚无主义理路:马克思通过提示并扬弃资本逻辑,并建构新社会理想从而克服虚无主义;韦伯通过切入现代性的理性化及其科层制机制,从而将虚无主义彻底化;尼采以及其后的海德格尔及列奥.施特劳斯则把虚无主义置于历史还原论。20世纪60—70年代,思想界发生了一场空间转向,其实质是从时间—历史维度向空间—场域维度的转变,并改变了虚无主义的表现方式:作为"物的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拓展并且改变了现代精神生活的形式;意义空间尤其是网络虚拟空间的兴起显然强化了虚无化体验;在场性的强化实践着从抽象形而上学向具体形而上学的转变。空间的转向强化了物化与消费主义,但同时也暴露出空间时代精神生活日益加剧的病理。  相似文献   

20.
作为西方现代最有深度也最有争议的哲学思想家之一的海德格尔,其思想分为两个重要的时期:前期其思想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主要以追问"存在"为主;后期思想代表作则是《艺术作品的本源》,通过对艺术本源的追问,从而做出对真理的解答。在探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时,首先应该知道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将诗论和艺术论置于其存在论视野中,正因为如此其美学思想具有了新的理论维度。所以探讨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必须要深入理解和探讨存在论、诗论和艺术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