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拉 《法音》2009,(5):31-32,33-38
公元8世纪末,印度瑜伽行中观自续派论师莲花戒来到吐蕃,与摩诃衍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根据吐蕃佛教的特点,撰写《修习次第论》三篇。这部论典成为藏传佛教前弘期佛教思想及修习次第理论之纲领  相似文献   

2.
佛教哲学传入西藏是当时吐蕃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上层统治者和下层民众的自觉抉择,而且又是由佛教哲学本身的价值所决定。佛教哲学是在吐蕃时期传入吐蕃社会的,这种时空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传入的进程、方式、内容和接受等方面的自身特点。它的传入虽然没有在当时催生出具有本土特性的藏传佛教哲学,但对后弘期藏传佛教各派哲学的产生发展具有定向开路的重要功用,并且为此后藏传佛教各派哲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论藏传佛教前弘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藏传佛教前弘期班班多杰佛教传入前吐蕃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佛教是公元七世纪初正式传播到吐蕃地区的。为什么这个时候被藏民族所接受呢?简单地说,它适应了当时吐蕃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佛教思想是在藏族社会摆脱传统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由分散的部...  相似文献   

4.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史乃至于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一个宗派。1247年,蒙古王子阔端和西藏佛教萨迦派的头面人物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在凉州会晤,议妥了关于西藏归顺蒙古的条件,从此,西藏归入元朝版图,推动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萨迦寺内仅存的梵文佛经等稀世珍宝灿烂辉煌,世所罕见,萨迦寺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敦煌”。在萨迦派掌管西藏地方政权的近一个世纪中,藏族文化的“大五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小五明”的大部分内容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和弘传的。其中,萨班对藏传佛教及藏族文化作出了极富创造性的贡献。五世达赖喇嘛评价他说:“学习工…  相似文献   

5.
David Seyfort Reugg说,摩诃衍在吐蕃僧诤中失败的记录系萨迦班智达伪造的。其实,萨班在这个事件上的说法之所以成为一种权威,并不在于基本事实上的出新,而在于他的论述有力。他较早站在因明的立场来分析双方的"见地"与"修行",立意既高,便影响深远。萨班对摩诃衍和大手印的批判,我们不应该仅仅评判其是非,而应关注他的出发点,即他所面对的藏传佛教的因缘。他的体系完整、次第井然的教言不仅满足了藏族社会的需要,而且一度成为大元帝国用来维系各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6.
公元8世纪末期在拉萨发生的吐蕃宗论,内涵深邃,殊难通达,藏传佛教进入后弘期以来千余年,仍因之聚讼不已。民国时期,随着内地兴起藏传佛教热潮,佛教界对此事也颇为纠结。太虚大师根据自己的见地和法尊法师新译的资料,进行了理性的抉择。他解答了四个问题:第一、西藏所传支那和尚,是否可代表中国的禅宗?第二、支那和尚所立的宗,是否当时真是被破?第三、假使不真被破,为什么自认堕负而归?第四、若中国禅宗曾在西藏被破,此刻西藏的教理流到中国,禅宗是否同样的被破而不能成立?太虚大师对吐蕃宗论的抉择,高瞻远瞩,宗说兼通,深入浅出,契理契机,可视为结论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多有藏文史料记载在吐著王朝松赞干布前五代拉脱脱日年赞时期,佛教“自天而降”初传入吐蕃的神话传说。古龟兹洞窟藏文壁文却记载了一个新的说法,认为在吐蕃开国之君聂赤赞普时代,佛教己初传吐蕃。这个新的版本的背后,隐藏着关于西藏早期佛教史的若干史实,折射出西藏高原早期土著宗教本教“天神降临”神话对吐蕃佛教的深刻影响,为藏传佛教在西域的传播及其对西域佛教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8.
浅谈朗达玛灭佛的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7世纪到9世纪中叶,史称佛教在西藏早期发展的“前弘期”。佛教进入西藏初期,与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发生巨大的冲突和激烈的斗争,其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吐蕃第九代赞普朗达玛(841—846年在位)大规模灭佛。朗达玛灭佛是藏族历史中佛苯教斗争最具影响的事件,它最终确立了佛教在藏族历史中的地位。本文着重分析促使朗达玛灭佛的各种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9.
7世纪,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入藏,佛教同时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吐蕃藏地,吐蕃王室中兴起了建佛殿的热潮,松赞干布的四位吐蕃王妃,在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建立大昭寺、小昭寺的同时,也建立了各自的佛殿。其中,第三任王妃茹雍萨嘉姆尊建造了著名的拉萨扎拉鲁普(查拉路甫)石窟,这是藏传佛教历史  相似文献   

10.
就佛教量论的比量论域而言,其内在性地包括"宗论""因论""喻论""过类论"等相对独立的研究论域。其中"宗论"即关于命题理论的探讨,百余年来相对薄弱,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理系统。基于陈那思想从唯识、正理(因明)到量论的内在转变,以及法称"七部量论"对其体系的全面拓展,可知取消圣言量乃是陈那建立佛教量论体系的基石,而"宗论"系统的建构,恰是其在比量智之向度最直接深入的展开,核心则是对"不顾论宗"的逻辑确立。本文拟从认识动机的精微层面入手,梳理关于"立自宗"从"随自意"到"随自乐"的转换,揭示佛教"宗论"的核心构造,理清关于大乘佛教"宗论"的建构史,进而解释其对人类思想认识的深刻洞悟以及对未来文化进程可能具有的智慧启迪。  相似文献   

11.
四、藏传佛教思想之发展轨迹“他空中观见”与“自空中观见”是藏传佛教的两大思想支柱。二者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都不一样。在藏传佛教前弘期(642-842年),从印度请来的择经大师和弘扬佛法的主要人物,多系中观见,例如静命、莲花戒,是中现顺瑜伽行派的创始人,莲花生、无振友、佛密等也都是中观派人。也兼有清辨论师顺经部行的中观见。当时,“藏王赤松德赞向全藏宣布法律,凡诸见行,皆应依从静命堪布之义理。‘顿渐之争’后,赤松王又一次郑重宣布,谓今后正见,须依龙树菩萨之教理,……故在前弘佛教时期,虽有少数唯识…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多杰帕姆女活佛在藏地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8世纪吐蕃时期的空行母益西措杰。12世纪,噶举派创立活佛转世体制后,多杰帕姆佛母便成为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女活佛转世化身,在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博东派等宗派中相继出现。其中,噶举派空行母索南旃玛、空行母索南贝旃多杰帕姆佛母的转世化身之承袭,形成了多杰帕姆女活佛的主要转世体系——桑顶多杰帕姆女活佛的早期传承。  相似文献   

13.
萨班的足迹     
我的书柜中摆放着一块酷似靴子的石头,这是我从甘肃武威白塔寺遗址处检来的,我给它命名“萨班的足迹”。白塔寺建于元代,迄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最盛时庙宇连垣,白塔林立,后遭战火和地震的破坏,如今只剩下座废坛的佛塔,这下面埋葬着西藏的大德高僧──萨班智达。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有名的佛教人物,西天取经的玄奥,东渡日本的鉴真,他们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立下卓越功勋的,当推长眠于斯的这位西藏喇嘛。萨班的足迹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足迹。萨班是藏传佛教萨迪派的第四代教主,公元…  相似文献   

14.
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藏传佛教寺院发展经济来源一定要做到合法合规,收入的使用要与其宗教宗旨相符,不能影响自身的研习修行,不能增加群众的经济负担。一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来源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大致而言,有以下几种形式。(一)赞普全额承担。佛教自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开始传入藏区。此后,经历了佛苯之争,历代赞普都扶持佛教,从组织人员翻译佛经和  相似文献   

15.
从公元十世纪末、十一世纪初开始,藏传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史称“后弘期”)。以1042年阿底峡尊者入藏为标志,西藏地区的佛教从复兴进而转入建立教派时期。当时西藏社会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昔日曹与内地唐王朝力相抗衡的吐蕃王朝已不复存,代之以邦国割据的局面。王室后裔的几个支系与一些新兴贵族势力各据一方,并且大都热心于复兴佛教,以求安定社会,发展实力。在这一形势下,藏区再一次掀起了传译佛经、赴印求法的高潮,涌现出一大批如大译师仁钦桑布那样的精通教理、善巧梵藏语言文字的优秀译经师。他  相似文献   

16.
佛教由印度起源后弘传世界各地。其在中国传承之派别大致有三,即南传、汉传和藏传佛教。三传佛教虽同系佛陀正法,然其教理、典籍、仪式(仪轨)等殊异甚大。佛教从教义上可分为大乘和小乘,汉传和藏传为大乘,南传为小乘,故我们从大小乘之别上可观出小乘之殊异性。而佛教从传承方式上又可分为显乘和密乘,南传和汉传属于显乘,而藏传独属于密乘,故我们从显密乘之别上可观藏传佛教之殊异性。汉传佛教则是大乘显宗,其同南传皆为显乘,异于南传之小乘;其同藏传皆为大乘,异于藏传之密乘。  相似文献   

17.
1984年第一期《西藏研究》刊登了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著名藏族学者才旦夏茸教授撰写的《藏传佛教各宗派名称辨析》一文。文章就汉语中有关藏传佛教宗派名称的习惯叫法作了辨析。关于不能同意称藏蒙传佛教为“喇嘛教”之见作者指出:“正如汉族地区自古盛行的佛教即称佛教才合乎本意而无争端一样,藏传佛教,汉语也应称佛教;或冠以地名,称西藏佛教;蒙传佛教则称蒙古佛教。我认为这样命名根本无错。”作者还指出:由于喇嘛教这一错误的名词,使现在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藏族喇嘛们对佛法进行了许多改革和掺混,把藏蒙传佛教看成不同于佛教的“喇嘛教”,“是佛教的异类”。作者说:“这是绝不能同意的。”关于不同意称佛教宁玛派为“红教”之见文章说,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称呼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开始的。那时班智达牟迪及大译师仁钦桑  相似文献   

18.
佛教传入吐蕃后,因内容涉及到藏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思想和价值体系成为藏族精神文化的核心,占主体地位。藏传佛教戒律是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的主旨是止恶扬善、修习善行、完善人格、觉悟人生。因此藏文化不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受到了藏传佛教戒律的直接影响,而藏族古代法律是藏传佛教戒律的延伸与世俗化的扩展。本文主要利用文献比较的方法来探讨藏传佛教戒律与藏族古代法律之间的关系、佛教戒律的渊源与价值作用、藏传佛教戒律与世俗化之间的关系、藏族古代法的主要源流与体系、藏族古代法独有的特征等,并进一步推敲藏族古代法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19.
王启龙 《法音》2003,(8):14-23
新中国成立,可谓改天换地,这为中国学术界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不少从旧社会步入新社会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继续在藏传佛教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为推进新时期的学术研究向前发展做出了贡献。可惜,后来运动不断,尤其是“文革”期间,学术几乎陷于停顿。因此,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与藏传佛教研究相关的文章着实不多。据统计,从1950-1979年,只有100余篇文章发表。其中大多发表在《现代佛学》等杂志上,主要篇目有如:通论类有牛山、慧吉祥、司马平的文章,是藏传佛教方面概述性的文字[1]。这方面法尊法师的《西藏前弘期佛教》和《西藏后弘期佛教》…  相似文献   

20.
嗄托之行     
闭关修行,是佛教中一种神秘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密宗,更是如此。一个殊胜的因缘,我们认识了嗄托寺的洛噶活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说服了他,便跟随他去探寻这个向往已久的神秘。嗄托寺在远离成都一千三百公里的白玉县的金沙江畔。是中国藏区后弘期最早的寺庙,也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六大祖寺之一。佛教的典籍记载,莲花生大士曾开示这里是"第二金刚座",其加持力与释加牟尼成道的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