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传统婚姻道德生活以其巨大的历史惯性绵延几千年,在近代的历史巨变中,虽然没有完全改变,但是,在婚姻目的、婚恋模式、结婚习俗、婚姻形态、夫妻关系等方面都有了新动向,展示出新兴的婚姻道德观念和婚姻道德风貌.  相似文献   

2.
清代婚姻道德生活是通过婚姻选择、婚姻缔结和婚姻解除来呈现的。清代婚姻选择受着政治禁忌、尊卑禁忌、乱伦禁忌等的限制。这些限制反映了清代人在婚姻选择方面有着不同的价值动因。就大体趋势而言,道德在清代婚姻缔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式微,而财物的作用却越来越突出。这种婚姻重财之风,使正常的婚姻缔结方式发生了异化,导致了收继婚、买卖婚、劳役婚、兄弟合娶、童养媳婚、抢婚等不正常婚姻的出现。夫妻离婚的权力由夫妻双方、双方父母、家族乃至清朝政府共同掌握,它意味着离婚是一个符合清代正义观的社会事件,离婚过程中的财产处理是一个道德问题,是一个谁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主义婚姻的道德基础既不同于封建主义的只强调封建义务而无视爱情的道德基础,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只强调个人的情欲(资产阶级的所谓“爱情”)而无视社会义务的道德基础;它的基本要求是使纯真的爱情和崇高的义务辩证地统一起来。换句话说,爱情和义务的统一构成了当前社会主义婚姻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4.
嬗变de婚姻     
婚姻是爱情列车的小站。汽笛悠悠,情归何处?男人慕漂亮,女人爱潇洒已作古,滚滚商海,一切向钱看。中国式的婚恋似乎并非有口皆碑,千古绝唱已鲜为人知,从“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及钱先生的“围城效应”可见一斑。于是乎便家花不如野花香去“寻寻觅觅,戚戚惨惨凄凄”,第三者闯入婚姻深层,国人先全盘否定,说它是爱情贫乏症的产物,厉声斥喝,继之提出疑问说贞操失衡,甚之打出“喜新不厌旧”之帜,一时离婚烽火突起,大腕、名星、暴发户纷纷卷入大战,囊括四海,此起彼伏。光怪陆离的大世界,五彩斑澜的霓虹灯渲泄了婚恋晕圈里的无奈。鸡尾酒融结看破红尘的独身女人的清愁,红灯绿酒映出玩弄人生的醉生梦死,雍荣朦胧裹着款爷和情人的浪漫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婚姻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指示和判断婚姻家庭生活中的行为是非的准则和规范,是现实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对婚姻道德的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反映受现阶段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婚姻基础构成,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实际。同时,其建设也不能忽视民族心理的影响以及与现阶段精神文明水平相联系的群众可接受性程度。婚姻道德的探讨,首先需要弄清的是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有关论述。在本书中,恩格斯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末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如果感情确  相似文献   

6.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推行了文明开化的政策,极力使日本尽快成为与欧美并列的文明强国。日本理论家也推动了日本近代文明的发展,从明治维新开始,以《明六杂志》《文明论概略》为开端,日本近代道德论兴起,关于道德的论争不断进行,形成了国学派(或称为皇学派)、汉学派、西洋派等派别,各学派的"道德论争"体现了"西化"与"传统"的冲突,其结果是在"富国强兵"的终极价值观上达成妥协,形成了明治四十年代的国民道德运动。日本近代的"公德"思想与"国民道德"都服务于日本近代的终极价值目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明治时期,"公德"一度成为理论界热议的话题,推动了明治后期、大正时期全民"公德"水平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7.
何谓道德革命把中国近代道德革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文献甚少,就笔者所见,只有张锡勤的《略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道德革命》一文。张文认为,“所谓道德革命,就是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它发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道德革命论者有两派,即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他们提倡的新道德是自由、平等、博爱、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其中,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的道德革命虽有偏激之处,但主导精神还是理性的。这主要表现在:它只批三纲而未正面触及五常;虽对传统的义利观、公私观、理欲观作了批判,但并未离义而言利,并呼吁节欲;虽宣扬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但所提倡的乃是合理利己主义和健全的个人主义;虽然学习西方,但对西方又有所反省。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遭遇了千年未遇之变局.其中,传统伦理的嬗变无疑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中国传承千年的伦理转变形态?这种力量当然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初,中国一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先后提出了“道德革命”的口号。所谓道德革命,就是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虽然,道德革命的口号是二十世纪初提出来的,但是道德革命的历程实际上伴随着我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在十九世纪末就开始了。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道德革命,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1.
论人的发展与道德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应当是为了人的生存的,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的人的存在方式决定着相应道德的存在形式.人是类性、群体性、个体性三重属性的统一,这三重属性在历史过程中依次不断展现出来,这决定了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表现出类、群体、个体三种不同的主体本位存在形式,从而决定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相应出现为类的、为群体的、为个体的三种不同的道德现象.由于道德一旦产生就表现出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所以,道德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并不总是完全同步,一般来说,它往往滞后于人的发展.所以,要根据人的发展对道德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2.
13.
晚清以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民俗领域的嬗变具有典型意义。在民众的家庭生活、日常消费、娱乐消遣等民俗领域,传统伦理道德的绝对性、超越性、整体价值逐渐减弱,而相对性、现实性、个体价值渐次增加,平等、自由、主体性等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日益孕育、生长。嬗变过程具有较强的继承性、极大的不平衡性、复杂的多样性、激烈的冲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略论近代中国家庭伦理的嬗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社会中国家庭伦理的嬗变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现代转向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嬗变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均给后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与道德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世纪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是和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密不可分的。它带来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道德嬗变。它使业缘道德取代血缘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中心 ,并通过交换行为和交换价值促进道德发展和更新 ,还进一步确立了竭诚服务的社会理念。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现代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一些报刊结合以描写爱情为主题的某些文艺作品和实际生活中个别离婚案件,展开了关于婚姻道德问题的讨论。其中,涉及到的理论问题有:什么样的婚姻才符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没有变化?应当怎样正确理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有关的论述,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见解,颇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与婚姻道德沈晓阳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要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婚姻道德是家庭美德的重要内容。而在现代条件下加强婚姻道德建设,必须把它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联系起来,从中找出建设的方向和目...  相似文献   

18.
女性道德素质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女性道德良好发展的保障是建立健全女性道德社会支持系统,从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两个方面来提供女性道德建设的支持。具体应从政府、社会组织、学校与家庭教育以及男性的支持与认同几个方面来促进女性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西方逻辑东渐与中国近代思维方式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哲学的变革 ,尤其是思维方式的变革为逻辑学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中国近代思维方式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变革以及将西方科学思维运用于中国思想领域的研究进行的。进而形成中国近代思维方式的两种形式 ,即“全盘西化”和“中体西用”思维 ,二者各执一端 ,均是一种形而上学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都不适合逻辑学的发展 ,逻辑学的发展需要一种中西融通式思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至今,变化巨大,但也在发展中出现了诸多社会道德问题,有些问题已相当严重.如何评估当前的道德状况?造成社会道德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根治或如何重建?带着这些社会上下都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基地于2011年12月17日至18日组织召开了"当前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与道德重建"专项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的学者覆盖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专业领域,周孝正、竹立家、刘光明、杨义芹、张海涛、张傅等一批在各个专业领域各有建树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伦理学基地的葛晨虹、龚群、肖群忠、李茂森、曹刚、郭清香、杨伟清、张霄等研究员,部分杂志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也都参加了会议.会议旨在汇聚各方相关专家,切实"会诊"社会道德问题,集思广益,诊断病根,开出具有建设性的社会道德问题治理"药方".会议讨论热烈而深入,主要围绕下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