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自从上个世纪30年代哲学大众化运动兴起,特别是艾思奇《大众哲学》出版以来,大众哲学和哲学大众化便一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大众哲学"的概念不仅因这本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著作而广为传播,而且已经超越了一本书名的有限含义,逐渐演化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本土化的一种话语体系、理论形态和研究范式。长期以来,人们在关  相似文献   

2.
哲学是什么?胡塞尔认为哲学是反思,俄罗斯宗教哲学家舍斯托夫却认为哲学是一种斗争。实际上,这是理性哲学思维和圣经思维的对立。理性哲学思维基于人是“理性的人”的认识,通过“逻辑”的手段来寻找事物背后的根据,哲学是“爱智慧”。圣经思维却从人是“神性的人”出发,把“雷霆和闪电”作为自己的“逻辑”,把哲学当作“生死事业”,因而哲学是斗争。舍斯托夫对理性哲学思维进行了抨击,他对哲学定义的理解是基于俄罗斯宗教存在哲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一 《哲学笔记》是列宁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它是列宁研究哲学时各种读书笔记的汇集,其中包括三十二篇读书笔记和五篇读书批注。写作年代从1895年开始到1916年为止,但其主要部分写于1914—1916年。就内容看,《哲学笔记》中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一书的笔记外,列宁大量阅读了资产阶级哲学,哲学史、自然科学等著作。列宁最注意的是黑格  相似文献   

4.
《理想国》是一部关于什么的著作,一直是柏拉图思想研究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基于对《理想国》题目、内容和国内外众家之言的考察,反对施特劳斯及其追随者的仅把它定性为政治或政治哲学著作来加以研究的视角,而是主张:(1)《理想国》主要处理的不是,也不仅仅是,政治学或政治哲学关心的涉及国家学说、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史以及人与社会应当有怎样的关系问题,而是着重讨论了幸福论框架下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学)长期关注的一个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以及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基本问题;(2)《理想国》不只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并且不主要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而是一部道德哲学著作或一部反政治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论哲学在场的方式——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哲学的在场与在场的哲学一种哲学在场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内容上的,进言之,哲学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材料、知识、概念而成为训练哲学思维的工具,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价值立场。以此种标准看待,哲学的在场就不仅仅是指一种哲学正在言说着。哲学的是否在场在于以何种方式言说:倘若以常见或意见的形式言说,不能见出时代的精神来,它就只是在世而已,因为言说者是在世的。在场与在世不同:首先,它是在关键的时候出场,出场就是显现,但显现不是一般性地立在那里,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为。其有为的方式就是言说时代要求它说出的那些东西。这些东西是…  相似文献   

6.
读过诸葛殷同同志的《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一文(载《哲学动态》1991年5期,以下简称“诸葛文”)后,我对该文就《辩证逻辑教程》一书(以下简称“教程”)的批评有不同意见。现将有些意见简述如下: 1 “诸葛文”认为:“逻辑仅仅是思维形式学”,并且思维形式又仅为命题形式与推理形式。据此,它批评“教程”说:“‘教程’正文共分三编。第一编‘辩证思维规律,第二编辩证思维方法,都没有讨论思维形式,与逻辑无涉。”我们认为,根据这种说法,岂不是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中有关矛盾律、排中律的论述也与逻辑无涉了吗?亚里斯多德的《范畴篇》、现行逻辑著作中有关概念、假说以及寻求因果关系乃至论证的内容,岂不都要排除于逻辑科学之外吗?更有甚者,按照这种观点,我国古代岂不是就很难找到逻辑著作了吗?这难道不是十分荒唐的吗?  相似文献   

7.
主根与砧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论语》,哪个是中国哲学的主根?这要看哪个是哲学著作。若承认《老子》是哲学著作,《论语》是教育学著作,则即使《老子》晚于《论语》,《老子》也是中国哲学的  相似文献   

8.
是“思想形式”还是“思维形式”? 我认为把“思维”和“思想”区别开来,指出逻辑学是研究“思想形式”而不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科学才是正确的。……我认为(判断)应该改为下述定义:判断是反映认识对象之间联系情况的思维形式(态)。《哲学研究》1982年第2期《注意逻辑理论的准确性》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先认为逻辑学是  相似文献   

9.
1.圣经的内容 圣经,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就其作者而言,绝对是一部独特的书。 它的内容是根据它要回答的问题决定的。科学和哲学著作要回答的问题是:事物本身是什么?或者世界是用什么构成的和怎样构成的?而圣经要告诉我们的是事  相似文献   

10.
周山 《周易研究》2007,(6):57-61
中国古代无逻辑的观点源自逻辑一元论。本文认为,人类思维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逻辑的多元性。人类对思维形式的认识,还处于初期阶段;随着人类认识活动的不断发展,新的思维形式还会层出不穷。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对思维形式的选择不尽相同。西方人注重演绎,中国人注重类比。《周易》就是一个属于类比性质的符号推理系统,一直规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活动。华夏民族将象形文字发展为象意文字,决定了"以象尽意"的《周易》符号推理系统的形成。中国人注重体悟自然、追寻智慧的求道精神,是《周易》推理系统得以千年传承的哲学基础。类比推理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主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逻辑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主要是一种“直觉思维”,因而中国传统哲学似乎基本上是一种“非逻辑”的哲学。我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确有直觉和非逻辑的因素,但并不构成它的基本特征;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逻辑的而不是直觉的。以下略述拙见,不揣浅陋,希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圣经》中的马[奥]雷立柏《圣经》是一部宗教性的书,因而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作为一本自然科学教科书,也不是为单纯地去阐述某种哲学思想。然而,这本经典对于西方人的自然观、历史观、社会观、法律思想、人生观等方面的影响却是深入而久远的。因此,研究《圣经》中所反...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力量在于它的理性思维。在当今组织所处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管理者需要哲学来增强他们的理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理性有逻辑(形式)理性和价值(实质)理性两个方面。经典的科学管理依据形式理性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但以人为目的的价值理性却被忽略了。中南大学冯周卓教授的新作《管理的人文之维》(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从管理哲学的视角,力图挖掘管理本身所应有的人文性质,彰显管理的人本目的。通读全书后,掩卷而思,我认为该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很有新意,值得肯定:1.以人文范式整合管理理论。在当今知识经济和多…  相似文献   

14.
李先焜先生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两篇论文(《语言、逻辑与语言逻辑》,1986年第8期;《指号学与逻辑学》,1988年第9期),批评“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的观点,论证他自己的“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符号”的观点。我认为,李先生的观点实际上涉及到“逻辑究竟是什么”这个根本性的逻辑哲学问题,因此应该在更广大的背景中去审视它。  相似文献   

15.
nvīksikī是印度早期哲学史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被看作印度语境中的"自然理性"。但由于《利论》对它描述的矛盾和印度知识传统本身的特殊性,它的内容和性质并不明确。H.雅各必等人认为它是哲学,P.哈恪等人则将它解读为纯粹的工具论。但这两种解读都带着一定的西方哲学的成见。它在实际历史中有一个变化过程,但都主要地依附于印度哲学各学派,从未发展成为独立的工具论:从内容看,它包含推理、辩论、修辞,甚至认识论等因素;从性质看,它并非可以进行演绎的逻辑科学,而是不能脱离实践因素和外在目的的技艺。  相似文献   

16.
正对圣经如何解释、如何研究,这是一门学问,可以称之为释经学,也可以称之为圣经诠释学。基督教是普世宗教,圣经是世界性经典。西方人读圣经、研究圣经,有西方人的思维,有西方人的方法;东方人读圣经,自有东方人的方法,而基督教从地缘上说,是出自东方的,而不是西方的。所以用东方人的思维来解释圣经,是有一定优势的,我们中国人对圣经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一种特别的领悟能力。作为东方人的我们,大可使用中国思维来解释圣经,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对圣经的丰富性有一些独  相似文献   

17.
卦爻辞与卜筮之辞从内容到形式都大不同,它不是由筮人总结卜筮之辞而来,从内容上看更可能是当时的"黄历"式的记录。孔子用"赋诗断章"式阐释方法对卦爻辞的引申发挥使《易经》地位有了质性提升,《易传》最终奠定了《周易》"大道之源"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郭昭第教授在《艺术哲学提要》一书中,以中国文化元素和精神阐释了一种新的艺术哲学理念;他不再将艺术哲学看成概念范畴和知识谱系,而是作为一种具有亲和力的、富于智慧的、旨在寻求人的自由解放、给予人以惬意生活的圣人之学.他的艺术哲学以心体无滞、周遍含容、明白四达的智慧美学精神和非二非不二的不二论思维方式,以使人们获得生命的真正自由解放,获得惬意且诗意的人生为目的,旨在强调从日常生活乃至一切事物中发现美与智慧,是一部具有典型的中国话语体系乃至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艺术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9.
《彖传》的道家思维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彖传》是易传各篇中成书最早的一部作品,也是易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易经》本是占筮之书,《周易》的哲理化而成为一部哲学著作始于《彖传》,易经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本无必然联系.而《彖传》的作者为寻求其间的关联开始试图将六十四卦的内容予以逻辑化、体系比。这种逻辑化的企图和战国时代学术思潮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参见朱伯■:《易学哲学史》上册,第2章,北京大学出版社版)易经和易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如朱伯■教授所说:“传是对经的解释,但其解释.不是《易传》的作者凭空臆想的,而是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文…  相似文献   

20.
对于类概念的自觉认识是逻辑学赖以产生和建立的基础。因此,无论是亚氏逻辑还是《墨辩》逻辑都是在类概念的基石上建构的。类的同异关系是推理的基本依据。但是,尽管两者出发点相同,《墨辩》与古希腊逻辑却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由于古希腊哲学家主要是为求知而从事学术研究,纯理论地研究逻辑,因而亚氏在建构逻辑体系时,主要研究的是撇开内容的思维形式的结构,并建立了以三段论为核心内容的演绎逻辑体系,因而使古希腊逻辑具有人类科学思维一般工具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