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为这次会议准备了三个问题,我将集中讨论对整个美学以及亚洲美学原理的思索会在当今世界文化中所起的作用.1995年在深圳举办的美学会议曾预言21世纪将会是一个跨文化美学的世纪;去年在日本举办了第十五届国际美学会议,会议非常重视对亚洲主要美学传统进行的最新研究;这些都非常清楚地表明,我们作为学者所关注的领域在世界许多不同地区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一现象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这正是我打算在此次会议中加以论述的.  相似文献   

2.
2013年是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不久前,全国各地很多学者聚集上海复旦大学,纪念蒋先生并重温蒋孔阳先生的学术思想。学界一致公认,蒋孔阳先生对中国当代美学界做出了可与朱光潜、宗白华相媲美的杰出贡献。他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实践论审美理论的哲学思考;二、创造论文艺美学的精微探索;三、西方美学译介与西方美学史研究;四、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五、美学研究的现实关怀和文艺批评实践;六、美学研究新领域的拓展;七、美学学术史研究、美学文献学的资料整理和学术刊物的创办;八、美学人才的培养和复旦美学学派的溉沃;九、美学的践履:散文创作、美学的人生化与人生的美学化;十、一代大师,泽被整个中国美学学界。蒋孔阳先生的美学研究兼收并蓄、自出机杼、文风清新,达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值得我国美学后人认真钻研和学习。  相似文献   

3.
我对美学发生兴趣乃在年少时,但美学真正融入我的人生,却是在我自己投入美学研究之后。我这人生,经历了江南稚子、北大学子、海南游子三个阶段。在北大的岁月最长,历时30多年,到深圳市亦已25年了,在老家太湖之滨反而不到20年。但江南水乡,风光无限,引人入胜,少年时常沉  相似文献   

4.
1979年,我应邀到安徽大学去讲课。讲的题目之一,是《什么是美学——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稍加整理之后,发表在《安徽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上。后来又作了一些修改,改题为《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任务》,收进拙著《美和美的创造》里面。我的目的,原不过是想把我国当前关于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中的两派意见,加以综合和调和,以便得出一种我认为比较全面的意见。但是,想不到就是这么一篇微不足道的东西,竟会引起高尔太同志的注意和重视。他在1981年第4期的《哲学研究》上,发表了《美学研究的中心是什么——与蒋孔  相似文献   

5.
收到《美与时代》"美学学人"栏目的约稿函,不由想起十五年前,该刊登了一篇介绍我的文章:《一位青年美学家的美学追寻——记青年美学家彭修银教授》.它虽只简短介绍我的生平及治学经历,但对我后来的学术生命来说,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召唤. "美学学人"栏目主要是刊发一些美学名家、美学大家的生平、治学经历和学术观点.我不是美学名家,更不是美学大家,仅作为一名美学学人,谨向在学术道路上给予我扶掖和帮助的良师益友表示感激之情.因与他们的相遇才找到了我美学研究的端绪;因与他们的相遇才让我不知不觉驶向美学的海洋、艺术的港湾、审美的岛屿;因与他们的相遇才使我乐此不疲地探索美学的精髓、艺术的神奇、审美的奥秘.  相似文献   

6.
正我不是美学家,只是美学业余从业者,客串者。美学20世纪90年代末已逐渐式微,但若检视我已发表的成果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与之有关。若仔细辨别还会发现,我的学术道路是从美学开始,再延伸到其他领域的。具言之,是走了一条从美学范畴研究到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道路。为什么如此?想来想去有两个原因:其一,被所从事学科所驱迫;其二,被时代所驱迫,也有个人选择。就前一点说,我搞文艺学,与美学息息相关。黑格尔认为,文艺是美的集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来,朱立元教授在美学研究方面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首先专攻黑格尔美学;由研究西方古典美学逐步过渡到研究西方现当代美学,同时学习中国古典美学;在研究美学史和反思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建构起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从艺术到哲学,从哲学到艺术,再从艺术回到哲学,我始终是一个"徘徊者"。一面是对艺术的本然兴趣,另一面是对哲学的后天兴趣,正是这种"内在的张力",使得我从事美学研究感到非常非常的愉悦,或者说,我基本上是以一种"美学的态度"来研究美学的。从"生活美学"、"艺术终结"直到"分析美学"的思考,为我目前的美学研究划出了一道浅浅的印迹。  相似文献   

9.
一、学习美学的一些情况 我1956年7月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7月毕业.在这4年中,全国开展了美学大讨论,对美的本质与特征问题、美与美感的关系问题、美产生的根源问题、美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人民日报》《文艺报》《新建设》《学术月刊》发表了不少美学论文,我开始阅读这些论文,从而对美学产生了兴趣.当时华东师大中文系学生对美学感兴趣的人不少,经常在一起讨论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四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美学研究,在我看来,应该涵盖“理论、历史、现状”这三个层面.在这当中,三十年的生命美学研究,可以称之为“理论”的研究,母庸置疑,这应当是我的美学研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不过,关于美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三十年中,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在美学研究中,关于“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涉及的是美学研究的逻辑展开.假如说,“理论”的研究是“历史”的研究、“现状”的研究的逻辑浓缩,那么,“历史”的研究、“现状”的研究就是“理论”的研究的逻辑展开.也因此,任何的美学研究,都应当是“理论、历史、现状”的融汇贯通.  相似文献   

11.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历来是美学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曾经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就是艺术观,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基本上应该包括研究客观现实的美、人类的审美感和艺术美的一般规律,其中艺术更应该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目的.70年代末期,我国美学在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沉寂而重新活跃起来以后,有关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又受到了重视.综观近十几年来的讨论情况,除上述形成于50、60年代的几种观点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以外,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主要有:  相似文献   

12.
从1984年第一次在西南师范大学的课堂上接触美学,而今整整30年了,从1991年拜读潘知常教授的《生命美学》至今,也已24年了.可以说正是美学,尤其是在生命美学的烛照下,我由一个只能讲解普通语文的中学老师到可以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艺术概论、文化批评、美学原理的大学教授,由一个美学爱好者成为了美学研究者,其间的坎坷曲折,个中的酸甜苦辣,真可谓一言难尽啊.深感庆幸的是,在我生命的最美好年华,遇上了美学,遇上了赋予我生命意义的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13.
西方美学以及从西方美学概括出来的所谓“美学原理”,它们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而不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它们对于研究中国美学只有参考意义而没有指导意义。中国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奥妙只能从中国文化中去寻找;而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人文文化,人是什么,怎样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是其核心问题,因此我走了结合人学去研究美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一 与生命美学结缘的三十年后回顾往事,我首先想提及的,甚至都不是美学,而是一部电影. 香港有一部电影,叫做《无间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位老警察问年轻的新警察的一个问题:“我们问你一个问题,你是想做一个警察呢?还是仅仅只想看上去是一个警察?”这个问题很尖锐,也很真实.我想说,这也是我在研究美学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在追问自己的.“我是想做一个美学学者”呢?还是“仅仅只想看上去是一个美学学者”?  相似文献   

15.
正我是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和美学研究。新中国诞生的时候,我是个小青年,1951年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来汕头市招收国家干部,我考上了,分配到东北阜新煤矿工作。1956年,我以在职国家干部的身份考上了大学,成为辽宁大学中文系本科生的我,幸运地碰上了新中国第一次美学热。当时全国高校师生们几乎都卷进了这场美学热。我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以"美是什么"为中心命题的大辩论。什么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还有神秘派、缘分派、情感派、移情派以及可遇不可求说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美学学派……师生们都争论得面红耳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并没有得出大家一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中,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和郑州大学三家成立了美学研究所,我时任郑大美学研究所所长,倡导以人类文明新范式与发展总趋向为主脑,对当代美学进行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先后出版了独著或主编的《美学大观》《艺术美》《影视美学》和《中国当代美学》等论著,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文艺报》等国家级报刊的高度评价,其中《美学大观》、《中国当代美学》荣获全国“金钥匙”‘光明杯”等奖项.早在1986年,我考虑到传播对美学研究的重要性,经国家批准,创办了审美文化月刊《美与当代人》杂志,后易名《美与时代》.  相似文献   

17.
正似水流年,逝者如斯。我从1984年硕士毕业归国后,迄今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已逾30春秋。在此期间,前15年主要翻译西方美学著作并根据教学需要研究相关的美学问题,后15年主要研究"轴心时期"的古希腊和先秦思想,侧重其中的道德诗学理论及其人文化成的理想追求等问题。在这30年里,除了教学需要花费诸多时间和精力之外,我基本上是过着"从吾所好"的准自由职业生活,并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少有杂事干扰,自得其乐地研读于书斋,执教于学堂,行游于郊野,访学于海外。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手记     
2007年7月9日-13日,国际美学第17届国际大会在土耳其安卡拉召开,所确定的大会主题是沟通各种文化的美学(Aesthetics Bridging Cultures),相关论题涉及艺术、体育、风景、时尚、科技等各种领域,其重点在于探索多样文化的根源及其不同的表现形态,试图从比较角度来审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科学、全球与地域、自然与文化、大众与精英、中心与边缘的相互关系,以期松动双方划定的边界或彼此所报的成见,最终拓展美学研究的范围和提升美学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生命活力。有鉴于此,当国际美学协会理事会于2007年在安卡拉委托我主编2010年《国际美学年刊》第14卷时,我有意采用了这样一个专题:美学中的多样性与普遍性(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 in Aesthetics)。此专题隐含三个主要意向:其一是策应2010年由北京大学承办的第18届国际美学大会主题美学的多样性(Diversities in Aesthetics)。其二是从多样性的角度审视多元文化的审美个性与特殊性,从普遍性角度探索美学理论的科学性和普适性,继而从两者的理论博弈中拓宽美学与艺术哲学研究的疆域。其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题目可做两解:一是刘再复论述了李泽厚美学思想有何重大意义,二是刘再复此论有何重大意义。两个意义有同一个意义,我认为就是说明和评估了我国美学研究的一些重大成就,对世界有何贡献,能使我国美学研究进入世界美学界,促进中外美学交流,推进中外美学研究的壮大和繁荣。刘再复在其新著《李泽厚美学概论》的最后说李泽厚已形成了一套美学话语谱系,有很大的普世意义,不但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三联版第65页),我认为这就是其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承载着兴国运强民族的使命。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关切审美现实和推动文化发展方面显示出强大的活力。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创刊已20年,正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学术繁盛的重要见证者、推动者。20年来,以王杰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不断将美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