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飞 《管子学刊》2016,(1):30-33
中国古代民间表演艺术具有久远的历史,汉代齐地民间表演艺术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这一时期,不仅在经济等诸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民间表演艺术也出现了繁盛景象。这种景象主要反映在汉墓中的画像石及乐舞俑之中,其中不仅有综合类的乐舞杂技"百戏",也有相对独立的器乐"鼓吹"和民间歌舞,以及相和类表演。  相似文献   

2.
董邯 《美与时代》2005,(9):44-45
"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生活化"的内容描绘,形象刻画的具体写实,是汉代陕北画像石独有的艺术特色.陕北汉代画像石仅存在了40年,且数量较之河南、山东、江苏、四川都少,但其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使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为之多了一层神韵.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汉代恢弘的墓葬艺术——汉画像中,大量"乐舞百戏"的画像艺术呈现的是汉代人的祭仪文化和宴飨文化。在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的影响下,汉画像乐舞百戏不仅具有娱神的功能,还表现出鲜明的娱人功能,这种神圣性与世俗性共同构成了乐舞百戏艺术功能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4.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舞蹈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乐舞作为汉代当时审美文化的主流,逐渐形成了当时社会性的一种文化景观。汉代学者将乐舞的审美快感分为初境"乐人"、中境"乐治"、上境"乐天地"的三个层次和三种境界,将儒家的乐舞美学思想加以完善,通过分析审美快感的本质与追溯审美快感的本源来分别阐述审美快感的层次与境界,从而建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将其继承并不断的传承后世。  相似文献   

5.
汉画像石作为一个民族形象的文化史诗,蕴含着丰富的汉代先民们的智慧。在这其中,有以"鱼"和"莲"图像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概括性地介绍了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汉画像石中的"鱼莲"相结合的图像的基本情况以及汉代先民崇尚鱼、莲的缘由,并分析了其背后蕴含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画像石、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刻高度结合的艺术珍品,从汉画像石、画像砖的造型特点、构图经营和用线方法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汉代艺术那种粗犷豪放、不事细节的雄浑之美,和飞扬流动、优雅浪漫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画像石分布相当广泛,覆盖面积占大半个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是全国出土汉画石的重要地区,其中乐舞百戏类是汉画像石中反映人民娱乐文化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画像石上栩栩如生的鼓吹乐、鼓舞乐、相和歌、丝竹乐等一系列演奏者形象更是反映出乐舞百戏在当时盛行的场景以及当时音乐文化的繁荣。通过对汉画像石中音乐发展的背景以及音乐表现的内容和乐器的分类分析,我们能够更加细致地探究汉朝时期的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8.
海宁东汉画像石墓中共刻有画像石五十五幅,涉及到宗教信仰的画像石图式有两类:祥瑞神兽、乐舞百戏。文章在结合前人考辨的基础上,分析相关史料,总结画像石中所体现的上古神仙信仰传承和道教神仙体系萌芽。  相似文献   

9.
汉画像石是在祠堂、地下墓室等建筑壁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汉代一种特殊的丧葬艺术。汉画像石题材多样,其中伏羲女娲艺术形象在汉画像石上屡次出现,图像形式丰富,出土地域范围广泛。文章从类型分布、组合方式演变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继而解析"伏羲女娲"形象在汉画像石中广泛出现的原因,以及形象背后隐藏的内涵寓意。  相似文献   

10.
早期道教教义的传播与汉画像石葬俗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画像石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众多研究文章未曾于汉代文化整体结构与特定画像石语境的内在关联上进行通观,不仅使一些问题悬而未决,而且还演绎出新的误会,严重地影响着汉画像石尤其东汉末期画像石这一不言灵石生命活力的解放。若从汉代早期道教文献视角去探询、观照和梳理画像石的宗教内涵和文化价值,以前许多误会及悬置的问题便可得到合理解析。  相似文献   

11.
南阳画像石艺术是汉代画像石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其中神仙祥瑞题材占有很大比重,具有代表性意义,并反映了时代特色。本文通过对汉代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南阳画像石的艺术渊源的分析,来研究神仙祥瑞题材图像的艺术特点和社会历史意义。对于秦朝侍死如侍生的观念的继承,汉朝谶纬迷信的流行和君权神授思想的建立,楚文化的影响,这三个原因造成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中存在着一个人神共舞、如梦似幻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孙婧雅 《美与时代》2016,(9):108-109
蟾蜍是中国传统的祥瑞动物之一,与其相关的图像在中国汉代之前便以存在。蟾蜍虽然没有非凡的外貌,但是其图像、纹饰在中国传统图案纹饰中却有着吉祥的寓意。如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绘制有蛙纹的彩陶盆。蛙纹腹部圆鼓,是古人对其繁衍能力强盛的崇拜。而汉代画像石刻上的蟾蜍图像,更是内容丰富,图像寓意多样。  相似文献   

13.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人物服饰直观地再现了汉代的服饰艺术,动态地展现出汉代服饰艺术和服饰审美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南阳汉画像石中人物服饰的艺术风格、造型款式、服饰制度、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揭示了汉代服饰文化的特点,体现出两汉时期南阳地区高度发达的服饰文化和社会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4.
赵婧 《中国宗教》2023,(6):80-81
<正>道教乐舞是唐代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道教乐舞兼收并蓄、融合众技,不但继承了汉代道教乐舞的神韵,同时还融入了当时胡乐胡舞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蕴,其艺术思想对后世的乐舞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克 《中国道教》2009,(6):18-25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碑刻、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上所刻文字等合称汉俩,是汉代民众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的一个象征世界,表达着他们的愿望和期待。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大批道教汉画发掘出土,为我们全面认识原始道教在民间的影响状况和消除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从美学理念、绘画题材和艺术语言等方面来说,南阳的汉代画像石是一笔宝贵的古代艺术资源,是汉代文化的精华。中原地区应认识到古代灿烂文化的价值并加以借鉴,借用当地的艺术资源,形成地域艺术特色。一、南阳汉画像石的历史地位汉画像是对当时社会面貌的具体描绘,综合反映了其社会制度、生产能力、道德观念、精神信仰,以及艺术水平等各方面内容,被人们看作是汉代历史的画卷,对汉文化的研究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汉代"独尊儒术",把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推崇为正统思想.此时主要的艺术形式--画像石艺术也是在"礼"的影响下产生,它是直接映射"礼"的思想观念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18.
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结合了我国汉代绘画和雕刻艺术,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审美风格与社会风情,表现了汉代容纳万物的宏大气魄。汉人贾谊的一段排比文字很能表现汉画像砖的特点———"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入荒"。随着时代推进,现代人快节奏的艺术追求往往忽略了以神构笔的汉画像砖,忽略了线条勾勒中汉朝人的天地宇宙。"在砖石上刻画,把有汉一代的宇宙观、生活观、审美观  相似文献   

19.
南阳两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汉代艺术中的典范,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南阳两汉画像石艺术虽然是一种极具地域性的文化形式.但它以其独特的造型方式、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比较完美地反映了我国两汉时期的时代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不愧为我国两汉画像石艺术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汉画像石中则是象征性符号,它具有象征和隐喻的内容,反映的是世俗阶层的心声,通过羽化升仙的艺术模式,展现出汉代"人生幸福"的文化模式。它对我们今天的审美,仍然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