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面对挫折与挑战并非易事。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不少人,他们或因工作、事业中的挫折而苦恼抱怨,或因家庭、婚姻关系不和而心灰意冷,甚至有的因遭受重大打击而产生轻生念头,生命似乎是那么的脆弱。我的同学张慧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有一次他竟然对我说他曾经产生过轻生的念头。他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不习惯面对变化与变革。当他得知自己可能被指派去干他既不熟悉也不喜欢的工作时,潜在的焦虑、恐惧与厌世情绪随即涌上心头。他本来可以去竞争另外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职位,可是他由于胆怯自卑而失去了竞争的勇气…  相似文献   

2.
一朋友的母亲病了,血样化验需要到几百里之外南京的一家医院。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忽然想,去的人是我该有多好。我忽然又为自己产生这个想法害怕,我害怕到那个城市,害怕真的见到他。在矛盾中我竟然看到了朋友几乎是乞求的眼神:“你能替我去吗,我这里实在离不开。”  相似文献   

3.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博士在小时候有过一次体验,可以说明信念对行为与能力具有强大的影响。他刚开始时算术学得很糟糕,老师深信他“数学脑子迟钝”,就把这一“事实”告诉家长,让他们不要对儿子期望过高。他的父母也信以为真。阿德勒被动地接受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而且他的算术成绩似乎也证明他们是对的。但是有一天,他心里闪过一个念头,觉得自己忽然解出了老师  相似文献   

4.
生死话旅途     
生死是大事,是自然规律,生死观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生死观似应属文化范畴。“视死如归”与“贪生怕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好死不如赖活着”表达了不同境界、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素养者的生死观,莫子先生这篇短文是切身的体会,是他在佛教文化影响下的生死观。在本特辑中也算当代佛教文化的一个内容吧!(田言)人生旅途的起点是生,人生旅途的终点是死吗?这个问题历来大致有三种观点:一、一世论,那么生是起点,死是终点便是当然的答案;二、二世论,生命结束后,灵魂升上天堂,或者下到地狱,那么死显然并非终点,而是永生(生在幸福或…  相似文献   

5.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传入中国后,就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种文化,发展出许多带有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特点的名词、语汇及用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五台山佛教文化、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佛教词汇及中外文化融合衍生出的文化常识等3个方面,论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流变的过程,揭示出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深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从而构成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考验     
正一个关系不错的朋友,忽然要跟我商量一件事。"我选了一辆车,能不能拿你的私房钱借给我一万块?一个月后就还你。"我向来没有攒私房钱的习惯,但是如果说实话或是拒绝,那么朋友也没法做了。正好最近有两笔稿费还没上交,但我搞不清多少钱,便让他稍等。查询后短信提示我,还有两千八百多元。我就截图给他,半天后他笑着说:"你真可怜。那么点钱,我拿了,你花什么?你自己留着用  相似文献   

7.
湖水     
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陪同他的学生到郊外散步。当他们来到湖边时,苏格拉底忽然心血来潮,问身边的学生们:“你们谁能说出这湖里共有多少桶水?”  相似文献   

8.
一个叫威廉·约翰的青年请教培根,他说他虚荣、好斗、嫉妒心太强。他讨厌自己心中常常冒出邪恶之念,可又无法改变自己,怎么办?培根说:“孩子,你敢于坦率地道出这些,已表明你不是一个邪恶的人。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是极善良或极邪恶,而是介于善良和邪恶之间。”约翰兴奋地问:“那么,我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培根摇头:“我只是说你不是一个邪恶的人,你可以努力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约翰有些丧气,他问:“善良有些什么特征?”培根告诉他,譬如,如果一个人对外邦人也能温和有礼,那么他就可以称作一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与五洲四海是…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7,(11)
<正>赵朴初曾说过他心头有两个情结,一是不希望不知者误会佛教,认为烧香拜佛是迷信。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一种表相,烧香拜佛其实只是信众对佛陀表达敬仰的行动。但烧香拜佛如果只是求自己有善报,不受恶报,虽然并不算错,但局限于个人,是不可能走向正信之路的。佛教是一种信仰,是要排除妄念,不盲目执着的。而佛教文化是以真诚、善良、美德使自己与众生得以教化,并以真、善、美移风易俗的,这又联系到了赵朴老的  相似文献   

10.
当我如履薄冰写下这个题目后,忽然想先冒昧地问一句:各位,您有过婚外情吗?也许,有朋友为自己没有过婚外情而立马拍胸;也许,有朋友为自己有过婚外情而觉心中有愧。其实这又何必?我们既不必对婚外情高举挞伐之鞭,也不必为婚外情高唱赞美之歌。当我们平心静气地面对这个话题时,才感到那么一言难尽。 时下,有些关于婚外情的讨论把大凡婚外性关系都美言为婚  相似文献   

11.
问:法轮功标榜自己是最高佛法,故又名“法轮大法”、“法轮佛法”,那么它与佛教是什么关系?答: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无论是在思想理论上还是外在的形式上,法轮功与佛教都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李洪志本人也与佛教没有任何关系。从佛教界来说,法轮功是一种附佛外道和邪教,根本就不是佛法,所谓“最高佛法”也就无从谈起!问:李洪志在其《转法轮》等书中运用了许多我们熟悉的佛教名词概念,那又该怎样理解?答:李洪志不信佛教也不懂佛教,只是剽窃了佛教的一些名词,想利用佛教的影响去蒙骗那些同样不懂佛教的人民群众。问:听您这么说,…  相似文献   

12.
正去年冬天,我被派驻美国研修半年。研修期间,我和美国同事赛克特成了很好的朋友。一天,赛克特邀请我到他的家中做客。赛克特一家五口人,除了妻儿外,还有他的父母。听说我是中国人,赛克特的父母非要和我合影,并让我给他们讲讲中国的故宫、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赛克特对我说,他的父母很喜欢中国文化,总想着要去中国看看。吃过饭后,我们大家又聊了一会儿天。这时,赛克特忽然一拍脑门,说:"今天是报税的日子,  相似文献   

13.
正电话里,T告诉我,他为了一件忍无可忍的事,终于发脾气骂了人。我问他,发了脾气以后,会后悔吗?他说:"我要学着不后悔。就好像在摔了一个茶杯之后又百般设法要再粘起来的那种后悔,我不要。"我静静聆听着朋友低沉的声音,心里忽然有种怅惘的感觉。我们在少年时原来都有着单纯与宽厚的灵魂啊!为什么?为什么一定要在成长的过程里让它逐渐变得复杂与锐利?在种种牵绊里不断伤害着自己和别人?还  相似文献   

14.
《佛教文化》2011,(3):127-127
梁漱溟先生是人们公认的儒学大师.很少有人知道他与佛教的关系。据我所知,梁老在公开场合宣布自己是佛教徒,是在1987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之际。当时,梁先生第一个出席,第一个发言。他说:“我是一个佛教徒,从来没有向人说过,怕人家笑话。一个人有今生,有前生,有来生。我前生是一个和尚,是一个禅宗的和尚。”发言后即交出一篇论...  相似文献   

15.
智灯千万亿     
一九九三年《佛教文化》第四期上,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赵朴老的一首诗。其中有“尚有平生志,还思老级图。智灯千万亿,一一耀明珠。”之句。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弘扬佛教文化的期望。这种期望绝不仅只停留在愿望中,他一直是付诸实施,尽力而为的!这一点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的同道都深有体会。他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及《佛教文化})杂志社的创办人,名誉所长、名誉社长。对于研究所,杂志社的一切他都十分关注。《佛教文化)}创刊以来,常收到读者来信,提出有关“什么是佛教文化?”的探讨。关于这一概念,我无意在此多说…  相似文献   

16.
一只贪婪的小老鼠,已经好几日没有找到一顿丰盛的晚餐,它的脑子里闪现出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它白白的毛,嫩嫩的脚,让自己一下子兴奋到了极点,幸运的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里,它竟然找到了一个大大的鸭蛋,它无比兴奋,准备将鸭蛋作为自己的晚餐,但此时此刻,它的脑子里闪现出另外一个更加美妙的想法,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将鸭子孵出来,那么,就会有一顿肉食可以享用。  相似文献   

17.
七宝与八吉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持寄语 记得有一位佛教史研究者曾作过一个比喻,说一部中国佛教文化史好比一个人体:教义教派只是基本骨架,中国人特有的佛教文化心理结构是其大脑、心脏,这还不够,还有活生生的血肉部分——这就是佛教文学艺术。这三者密不可分,共住一体。就像血总是热的,这佛教艺术总是佛教文化之中最“热”、最活跃的那一部分——最容易与当代人的心灵沟通和交流。当然,这种沟通,  相似文献   

18.
湛如 《佛教文化》2007,(1):98-99
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由儒、道、佛文化共同构成的“大传统”及千流百派的“小传统”汇聚而成的中国文化海洋里,简直如空气一般须臾不可分离。近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一书,其中记载赵朴初先生在“文革”中曾对一位青年学者推心置腹地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的成份。……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相似文献   

19.
假冒的天堂     
正一个男人带着他的狗走在一条风景秀丽的路上。他边走边欣赏路边的景色。忽然,他想起自己早已死了,他的狗也死了多年了。他不知道这条路要将他们带往何处。不一会儿,他看到前方有一座城,城门是金子做的,城墙是珠宝砌的,富丽堂皇,庄严巍峨。城门前有一张桌子,桌前端坐一位漂亮的小姐。他走上前,询问道:"请问,  相似文献   

20.
洪书永 《天风》2005,(10):8-9
林前13∶13,14∶1在信仰生活中总可以见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在讲“我自己心中充满了爱,对爱笃信不移,人人都需要爱”。可是当他们在公众场所向人问路时的口吻,是那么的冷漠和没有人情味,当他们在问女服务员“哪儿有水”的时候,态度是那样的蛮横,毫不客气,以为自己有了钱、花了钱就可以随意对服务员颐指气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