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君 《中国道教》2008,(3):F0003-F0003
~~道源圣城祖天师神像开光大典暨寻根拜祖活动于4月14日在四川鹤鸣山隆重举行@杨君 @张兴发 @苏宁 @刘奠波~~  相似文献   

2.
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国王,在他的前后,佛教出现了七位当时公认的领袖,即前七代持法者,也是后来禅宗二十八祖中的前七祖。大量史料表明,七代持法者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也表明佛教确实存在着持法者代代相承的历史传统,因而后来的禅宗世系说有比较充分的根据,并非是后世有意编造祖统。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2,(4)
无相寺、二祖禅堂系佛教禅宗二祖慧可之道场,位于中国安徽省岳西、太湖县毗邻的司空山和狮子山。慧可大师,俗娃姬,法名神光,洛阳武牢人,依香山宝静法师出家。正光元年(公元520)在嵩山少林寺访菩提达摩,立雪断臂求法,达摩感而许之,赐法名慧可,继禅宗法嗣,受达摩衣钵,为禅宗二祖。  相似文献   

4.
二祖慧可作为中国禅宗第一人,前接印度菩提达摩,后启三祖僧璨,奠定中国佛教特有的祖师禅信仰模式。中国禅宗史上经历过二次平民或草根佛教的阶段,第一次是二祖,影响了后人"农禅并举"的东山法门。二祖慧可是不可复制,且是唯一的禅宗资源,从草根佛教到祭拜圣坛,二祖应该代表了国家佛教的地位。对二祖的学术研究与二祖文化也需要加大投入,促进北方与南方两座二祖寺互动,推动二祖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王帅 《法音》2023,(6):12-19
<正>《景德传灯录》云:“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1]祖师体系是佛教宗派成立的重要因素。和其他宗派的“衣钵传承”不同,净土宗的祖师体系“乃后人择其宏净功深者而称之”[2]。其立祖之说始宋元,经明清,至近代最终完成。魏磊曾梳理这一过程:净土立祖之说始于宋代,南宋宗晓以“慧远、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为莲社六祖。而后志磐在《佛祖统纪》中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莲社七祖。清中叶,  相似文献   

6.
以台湾中华道教三清道祖弘道协会理事长陈聪周为团长、秘书长许荣财为领队的台湾中华道教三清道祖弘道协会大陆———福建省、江西省道教文化交流访问团一行 30多人 ,由台北经澳门、珠海于 7月 15日抵达厦门 ,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闽活动 ,受到了福建道教界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访问团先后参拜了闽台道教医神保生大帝吴真人祖庙———厦门同安青礁慈济宫 ,清源山老君岩、泉州元妙观、法石真武庙、南安溪美荣溪宫、晋江深沪崇真殿和石狮城隍庙、天妃娘娘妈祖祖庙———莆田湄洲岛妈祖庙等道教宫观。 17日晚台湾道友离开福州前往江西省龙虎山天…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教协会并江西省宗教局:欣闻江西庐山仙人洞道院举办“两岸三地纪念吕祖诞辰1206年法会活动”,本拟身赴而适逢要务缠身,甚憾,谨函致贺忱。祝此盛会圆满成功。希望我中华道教界继承道教之优良传统,尊奉国家民族之大义,弘扬洞天福地之道气;随天地自然演进,顺历史潮流运行,团结信众,服务社会,让1800余年的道教道气长存,佑我中华国富民昌。祝众位道长和宾朋身体安康。致吕祖诞辰1206年法会活动的贺信@叶小文  相似文献   

8.
东汉永元年间,为寻修道宝地,祖天师独携弟子王长远离尘境,游淮至鄱阳。此处附近有一山,名叫逍遥山,天师见此山颇具仙人之相,便在此处结炉炼丹,借此弘道扬玄。不想惊动了此山山神,山神心生不忿,自思:此山原称鄱阳山,当年南华真人庄周见此山钟灵毓秀,便以他《庄子·逍遥游》为此山命名,后玉帝册封我为此山山神。你张道陵招呼也不和我打一个,便在此处结炉炼丹,要不是看在你是太上老君的大徒弟,还是玉皇大帝御前四大天师之首,定要推倒你的丹炉,把你赶出此山,让你炼丹不成。不过,既然是炼丹弘道,就先看看你炼出个什么东西来再说。三年间,祖天师和…  相似文献   

9.
还源教之还源祖,祖居滦州,盘山修道,留有还源六部经。王森祖居蓟州,创闻香教,后移居滦州石佛口,成为东大乘教老法王石佛祖之接法教主,自此开创了王森家族执掌教权的时代,并于万历年间留有"牟尼注解祖经一十二部"。王森物故后,石佛口二房王好义一支掌握教权,明宗会正式分宗立派,其中一支进入宣府万全右卫一带,最终成为黄天道教的另派别传,王森遂被称之为还源古佛、明宗祖、王还源等名号。同称还源,但此还源非彼还源。  相似文献   

10.
千百年来,真正在中国人的精神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宗教观念是以天祖崇拜为核心的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系统。但是,三代以降,以天、祖观念为核心的宗教信仰系统始终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若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原因就出在儒学身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宗教观念的发展具有二重性:既有对天命、鬼神和祭祀的肯定,又有对人文和理性精神的张扬。这就决定了儒家文化同宗教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利玛窦入华宣教遭遇的尴尬和窘境,在于基督教的反偶像崇拜与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敬天祭祖思想之间的排拒和不容。当代祭祖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就其实质来说,是中国传统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03,(1)
本刊讯前不久,浙江省舟山市祖印寺接到浙江省佛教协会等6个宗教团体联合发出的关于“情系社会献爱心”活动的倡议书。监院化通法师立即召开全体僧职人员会议,组织大家学习座谈。大家认为,关注弱势群体,做好扶贫济困工作,是我们僧人应尽的社会义务,也是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精神的体现。化通法师说:现在有部分在革命战争年代流过血、流过汗积劳成疾的复员、退伍在乡的老战士和孤独老人,生活还比较艰难,我们要特别关心他们。当家启音法师说:我们僧人吃住在寺院生活安定,靠的是党的好政策,我们应该知恩报恩,积…  相似文献   

12.
太上老子,历世化生,宣说道要,教化万方。迨及汉代,祖天师得太上亲授正一之道,立教度人,佐时理化,修行正身,禁罢巫觋淫祀,传扬真道,教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民人内修慈孝、外行敬让。祖天师及嗣师、系师,宗承太上道德之旨,以《老子五千文》为道民奉习的要典,著作《  相似文献   

13.
白礁慈济祖宫 ,位于福建省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 ,供奉保生大帝 ,是闽南保生大帝庙宇的祖庙。吴本 (吴真人 ) ,宋太平兴国4年 (979年 ) 3月 15日出生于同安县积善里白礁村。宋仁宗景佑四年 ,岁次丁丑(公元 10 37年 ) ,白礁父老为纪念吴真人生前慈济救世 ,自发筹款建庵 ,命名“龙湫庵” ,雕塑真人形象 ,尊奉为“医灵真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岁次庚午 (公元 115 0年 ) ,高宗皇帝启国库 ,派大臣在白礁社建造三重宫殿式庙宇 ,赐名“慈济庙”。南宋孝宗乾道元年 ,岁次乙酉 (公元 116 5年 ) ,孝宗皇帝将“慈济庙”改为“慈济灵宫” ,亦称“慈济…  相似文献   

14.
宋元之际,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和民族矛盾异常复杂。应日本幕府盛邀,南宋高僧无学祖元东渡日本,支持镰仓幕府的抗元斗争,同时祖元结合日本禅林的特点,用反复叮  相似文献   

15.
巍巍武当,春意融融,七十二峰以它独有的风姿,阔博的情怀,翘首东南……道教尊它为“玄天真武上帝”的发源圣地,武术界也尊它为“武当拳”的发源地。归来了,千里迢迢,几经周折,终于来了。一九八九年前来武当山游览观光、寻根防祖的台湾道教代表团达三十余个,六百余人。今年仅一季度武当山道协就接待代表团50余个,1600余人。据台湾民政厅和《民族晚报》统计,台湾正式登记在案的宫、观、庙、宇达四千七百余座,其中道教宫观约一千余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禅宗二祖慧可(487~593),武牢(今洛阳东部)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又名僧可。他博涉诗书,遍学大小乘义,并能“默观时尚,独蕴大照,解悟绝群。”对当时流行的义学造诣颇深。三十多岁在洛阳一带讲学,即已卓然成名。四十岁时,初谒菩提达磨,传说他“立雪断臂”,以示求道至诚。从学六载,即受衣钵为禅宗二祖。  相似文献   

17.
<正>海峡两岸道教界首次共同举办奉祭大典,表现了两岸同根同源、同心同德、同血同脉的深厚道谊,对筑牢两岸同胞共同精神纽带、深化共同文化认识有着重要意义。一4月21日,首届海峡两岸南宗道教奉祭三清道祖大典暨玉蟾宫落成开光十周年庆典仪式在海南省玉蟾宫举行。本次活动由海南省道教协会、台湾"中华道德文教协会"和台湾"中华道统慈惠协会"共同主办,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应  相似文献   

18.
3月19日上午,由安徽省道教协会主办、涡阳天静宫承办的中国涡阳辛卯年纪念道祖老子诞辰朝圣大典在涡阳县天静宫内举行。省政协副主席李卫华,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宗教局局长孙丽芳,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周庆,  相似文献   

19.
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的哀牢山、乌蒙山、大小凉山、无量山及金沙江流域。本文从历史人文地理的视野考察西南彝族的历史、彝族先民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宗教色彩。并运用汉文献与彝族文献的相关记载,简要考察彝族宗教祖灵崇拜的特质及多元化的信仰体系,认为彝族宗教已是处于发展成熟期的原始宗教。  相似文献   

20.
在宋代道学运动的研究中,濂洛未起前的道学思想没有得到认真的对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道统谱系的影响,"宋初三先生"的标签似乎遮蔽了这一时期的真正思想活动;另一方面则由于濂洛未起前的道学思想本身的限制。然而,从王开祖的个案研究看,虽然他在道学思想没有系统的创建,但在历史的脉络中,足以折射出宋学初兴时的内容并构成其有机组成部分,代表了北宋儒家初轨与其渐变时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