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身为人,以身为我;人、我、身三者,名异而实一。且问:此一实者,究竟为人、为我、抑或为身呢?且何义名人,为什么要以身为人?何义名我,为什么要以身为我?身又具有何种特殊作用、竟能兼作人我?这是以身为人,以身为我者,谁也讲不出半点道理来的。人类能永远过这种蒙昧生活吗? 以身为人,以身为我,这是我们人类祖祖辈辈、积习相沿的旧观点。人类过去忙于解决建立社会秩序、解决饥饿问题,无暇对此旧观点进行观察与改造,致使以身为人、以身为我的旧观点,在人类生活中几几乎变成了不可动摇的准则。通过反复观察,以身为人,问题不  相似文献   

2.
正日本人爱排队,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从老人到小孩儿,无论在哪里,要买什么,他们都会自觉排队。来过日本的人,也一定或多或少体验过日本的排队文化。在中国人看来,这可能并不是很奇怪,但在很多西方人眼里,这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日本人为何如此爱排队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以《大乘百法明门论》为中心,把自己学习的一点佛学,结合人生实际,作了些观察思审。主要是想理解人生。究竟“人”是什么?“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求生?甚至强烈地要求生?我犹很不理解。但是,人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天下普遍存在的现象。无人,即无世界。使人不欲生,世界即将变成荒凉的沙漠。从天下四方八面不同的渠道,共同探索一下人生的问题,或许还是十分需要的。  相似文献   

4.
伍明 《天风》2005,(1):60-60
我们的社会经常以职业与经济的条件来衡量人。我们的标准--即所谓比较有价值的是那些有着高尚职业和大笔收入的人。 身为单亲,我时常感觉,自己是属于低阶层的人。那些较具影响力、在金钱上有较多贡献的人,即使不存在的时候,也比较容易被怀念。无论是在教会或社会当中,我总觉得好像只有我们这群人是孤独的。我们时常思考着,除了这一箩筐的遗憾之外,我还能为基督献上什么?  相似文献   

5.
精神的试析     
我在本刊第一期发表了《身非是“我”论》,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证明了“身”非是“我”,身与我是有联系而实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我”是属于精神范畴的。日常生活中的事实,是一般人皆能共见共知的,既不深奥,更不神秘;如果读者能以自己的生活实践,对照、研究拙作的论点,为是?为非?是能马上得出结论的,用不着多所饶舌了。但精神是什么?我是什么?二者关系若何?特别是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证实了日常生活中的身、名、服饰冠履,本来皆不是我,完全是被执为我的。那么又是谁在执这些东西为我,为什么要执这些东西为我呢?有关这一类的问题,愿本探索佛学所得,联系人生实际,再作些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你要以宣读、劝勉、教导为念,直等到我来。"经文:提前4:11-16葛优《天下无贼》中有一句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成为人人口中流传的经典。21世纪中国教会什么最贵?好牧人。我相信各教会的牧者对此都感同身受。因牧者的任务是要为教会培养好牧人,同时,这对牧者自身也是一种挑战。如何塑造牧者的人格魅力?让我们追寻圣经教导,探求良方。  相似文献   

7.
今天在这里见到这么多老友新朋,大家为了同一件事情,又一次相聚在一起,心里非常感动。我不是基督徒,但我从事的工作需要我去了解基督教的信仰。每次读完一遍圣经,总要思考一个问题,圣经的真谛到底是什么?信上帝、进天堂、当好人、做好事……每次都会获得新的信息。当我们这些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信仰的人聚集在这里的时候,我脑海中突然闪出一个大字,  相似文献   

8.
韩季余 《天风》2009,(10):55-56
<庄子·逍遥游>里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尧帝想把天下让给著名的隐士许由,许由回答说:"你管理天下已经管理得很好了,却要让我来代替你管理,我为什么还要做这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呢?难道是贪图留一个好名声吗?名声,不过是真相的客人,难道我希望做一个客人吗?"他婉言谢绝了尧帝的请求.许由不想治理天下的理由是什么呢?因为他认为治理天下终究只是做了一回客人,而他并不想做客人.  相似文献   

9.
翻阅资料,读到一位知名大学博士的文章。文中举了一个例子表明人对科学的迷信。这里引用原文:“比如一个人炼(应为‘练’字——笔者注)什么功,相信自己可以飞,于是摔成了肉饼。这是(应为‘时’字)我们会说,因为他‘不相信’科学,所以遭到了科学规律——在这里是落体规律——的惩罚。但是,科学靠什么实施这种惩罚呢?如果跳下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只玻璃杯,这只玻璃杯摔成了碎渣是否也是遭到了落体规律的惩罚呢?另外,科学为什么要对人实行惩罚,从这个说法里我们可以看到,是因为‘不相信’。如果以‘不信’为理由实行惩罚,又与宗教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在这个拟人法中,规律(科学)实际上被拟成了具有人格的神。这就是唯科学语境中的科学形象。所以在我看来,我们许多人是以迷信的态度对待科学的。”(见2001年2月9日《科学时报》)  相似文献   

10.
时下论述商品经济与道德观念的文章不少,但给人一个总的感觉是显得过于简单和浮幻。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商品经济所导引的伦理精神?我觉得,重温一下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 什么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在研究问题时所要廓清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这个角度考察商品经济,认定商品经济是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经济形态,而不是生产力,它所研究的是以物的形  相似文献   

11.
身为牧者,要时常关注群羊的需要,有什么创伤、有什么寻求、有什么软弱、有什么重担,深深地了解他们。主说:“我认识我的羊。”我们是否认识主的羊呢?我们认识群羊,了解群羊,就要用圣经的教导去安慰、缠裹、医治、带领群羊。关键是如何教导?提摩太后书3章15至17节清楚地告诉我们,圣经被赐下是为了我  相似文献   

12.
某天我在书店里突然发现了陈彤,也就引用了她在《忽然受宠》这本书里面所讲述的这段话作为我这篇文章的开头。运气是什么?对于下棋的人来说,运气好的人绝对不是一辈子没下错过棋的人,运气好的人是那些总能碰到让她悔招的人;聪明的人既不是一味坚持落子无悔也不是由着性子胡乱悔招的人,聪明的人是那种能知道为什么悔,而且懂得在悔招中长棋的人。  相似文献   

13.
大概自有人类以来,即皆以身为“我”。在今天人类行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几乎还有许多人(也包括我自己),仍然在承袭旧的传统观点,坚持以身为“我”。在佛学的启发下,我认为身不是“我”,身与“我”是有联系而实又有区别的,“我”这一概念是属于精神范畴的。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6,(1)
绪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人与我,也就没有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的荣枯祸福,基本上亦取决于人与我。这是天下的人与我在现实生活中当下皆能证明的。可见人与我,实天下之至宝。它在人类学术思想研究中,应当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我把佛学中的“五蕴皆空”思恕,结合现代人类生活实际,作了较长时期的观察研究,发现佛学中有许多精华,吸取并发扬佛学的精华,有助于振兴中华民族、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佛学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也能促进人类的科学进步。新思异绪,纷然杂陈,为是?为非?未能自断,应即如实反映所见,以求正于天下贤明之士。  相似文献   

15.
红尘滚滚,看似不可抗拒,殊不知闭门即是深山,其奈我何?古代把居家修行的人叫居士,文人们也喜欢给自己取一个什么居士的雅号,以表明某种人生志趣。譬如欧阳修就自号六一居士,公退之暇,徜徉在诗、酒、茶、棋、金石铭文之间,自得其乐,可不是闭门即是深山?世事纷扰如麻团,解不开剪不断,这时需要一颗包容淡定的心,像老子说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为天下",虚怀若谷,海纳百川,那点人世的小芥蒂,还有什么不能包容的?可不是闭门即是深山?老子讲"不争",世人常常从消极方面着眼,  相似文献   

16.
由于多种原因,对于广大的青少年来说,无神论可能相当陌生,尽管无神论本身并不是什么新思潮、新观念。有些同志也因此对于开展无神论宣传有些疑惑:像这样一类老观点也值得重提?重提它有什么实际意义?在这里,我想从中国无神论学会这样一个社会团体的角度来谈点个人的认识。广大青少年对于无神论相当陌生,这是事实。而这  相似文献   

17.
(一)真正的人不是社会性的人但是,作为社会的我,我就不是我自己。……我究竟在什么程度上作为一个社会的我,这要由我的生活与社会之间的不可切断的链锁来标志。在这种关联中我是社会性的特殊物,我是我的世界里的一个实际存在,而且我是每一个人在这种关联中所认为的我。在合理化了的社会里,甚至我的特殊性的实质也逐渐逐渐被扬弃掉了,以至最后,我对于我的特定存在的内容的意识以及对于这个国家里的整体的历史意义的信仰,通统归于消失。我除了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外就什么也不余剩了,我在这里就只是我的权利和义务了。每一个  相似文献   

18.
秦牧 《天风》2007,(15):8-9
人生在世,有的人轰轰烈烈!有的人不可一世;有的人身居高位;有的人名闻天下;有的人腰缠万贯……可是一旦去世,所有这一切都化为泡影,香消玉陨,人去楼空,不能存留。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永存的呢?  相似文献   

19.
正印象中,孔子是楷书,中规中矩;庄子是草书,天马行空。我们知道,习书先习楷。未有楷书不习先习草书的道理。其实,做人也是如此,孔子是首先要研习的。人只有先懂得规矩,才能灵活自如。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从何来?一部《论语》。赵普说过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我个人觉得不切实际,有点夸大其词了。但是,就修身而言,《论语》是绕不过的必修教材,这是没有疑义的。恰如习书  相似文献   

20.
本人从事福传、牧灵工作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在从事此项工作期间,已无数次碰到有人向我提出这一相同的问题: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之间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提这问题的人有的是教友,也有的是教外人士。我也无数次地、简单地回答了他们的提问,但总觉得不很详细和具体。一直以来,我也有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