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评价早期气管切开对非肺部疾病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我们回顾性分析158例非肺部疾病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时间的早晚(气管插管7天为界)分为早期气管切开组(n=88)和延迟气管切开组(n=70).比较两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时间、镇静剂和镇痛剂用量、病死率、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等.结果显示早期气管切开可以明显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降低抗生素使用天数、减少镇痛剂的用量,降低总住院费用.所以,非肺部疾病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可以从早期气管切开中获益.  相似文献   

2.
镇静与镇痛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ICU内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镇痛剂、镇静剂及肌松剂的情况及其对机械通气和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心ICU2006年、2007年收治的244例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超过48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2006年组和2007年纽,用统计软件分析患者在年龄、性别、入ICU时APACHEⅡ评分、血糖、血浆白蛋白、基础疾病,气管插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镇痛与镇静剂应用的时间、机械通气时是否使用肌松剂、Ramsay评分及病死率方面是否存在差别。统计分析显示2006年组和2007年组在年龄、性剐、入ICU时APACHEⅡ评分、血糖、血浆白蛋白、是否使用肌松剂及基础疾病方面无差别;与2006年组相比2007年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天数均缩短,镇痛与镇静剂应用时间均缩短,Ramsay评分降低,病死率下降。提示对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应合理使用镇痛剂与镇静剂。  相似文献   

3.
探讨预防性气管切开在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且长期大量吸烟的上段食管癌术后的应用,分析其对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心律失常的影响.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6月~2013年1月伴有COPD及长期大量吸烟的上段食管癌行手术切除颈部吻合的病例,并分为预防性气管切开组和非预防性气管切开组.统计并分析两组术后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对于上段食管癌行根治手术的患者,尤其是伴有长期大量吸烟及COPD的患者来说,预防性气管切开可以起到预防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并能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的作用,其可以做为上段食管癌重症患者的一种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观察Narcotrend监测下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诱导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合并冠心痛行非心脏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Dex组(n=20,患者在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15min内输注完毕),对照组(n=20,等量生理盐水,方法同Dex组).记录给药前后及诱导期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照组在气管插管即刻以及气管插管3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均高于插管前,气管插管5min后平均动脉压(MAP)低于插管前(P<0.05),Dex组无明显差异.麻醉诱导前15min静脉注射0.5μg/kg右美托咪定可以使冠心病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ICU内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延迟撤机的危险因素,收集了2005年5月~2007年10月我院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共305例,根据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分为延迟撤机组(机械通气时间≥24h)和早期撤机组(机械通气时间〈24h),对患者术前基础血糖、白蛋白、肌酐及射血分数(EF),术中是否应用球囊反搏术、转机时间(CPB)、主动脉阻断时间(ACC)及输血量,术后生命体征、肾功能、24h引流量、APACHEⅡ评分及机械通气时间等围手术期临床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术前白蛋白和EF,CPB、ACC、是否行球囊反搏术,术后APACHEⅡ评分、血糖、肌酐、血小板、APTT、氧合指数、是否再次行开胸探查术等围手术期参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EF(EF〈40%,OR=6.07)、CPB(〉234min,OR=4.69)及ACC时间(〉172min,OR=4.32)延长、术后高APACHEⅡ评分(〉16,OR=5.36)是体外循环术后延迟撤机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示体外循环术后患者EF低、CPB(〉234min,OR=4.69)及ACC时间延长、术后APACHEⅡ评分高是延迟撤机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探讨术中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所致术后痛觉过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60例择期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右美托咪定组(Ⅰ组,n=30)和对照组(Ⅱ组,n=30)。分别记录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术后30min、1h、2h、4h、6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后24h内静脉镇痛泵的使用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唤醒时间及气管导管拔管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rain、1h、2h,Ⅰ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Ⅱ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在术后30min、1h、2h、4h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在术后初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较Ⅱ组患者明显延长,24h内镇痛泵的按压次数Ⅰ组较Ⅱ组患者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呼吸抑制的发生,但Ⅰ组比Ⅱ组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开腹胃肠道手术的麻醉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减少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后痛觉过敏的发生率,并减少术后镇痛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7.
观察气流冲击法配合吸痰术对于行机械通气(MV)患者吸痰的效果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将59例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开放式口鼻咽部吸痰,实验组在常规吸痰的基础上采用简易呼吸器气流冲击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痰鸣音、日吸痰次数,连续两次吸痰时间间隔、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住ICU时间.两组患者MV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两组患者痰鸣音改善情况及连续两次吸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流冲击法配合吸痰术可以有效清理患者气道分泌物,缩短患者的MV时间,减少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在手汗症手术中一次性喉罩替代气管内插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择期行胸腔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的患者40例,分为气管导管组(T组)和喉罩组(L组)。结果L组与T组相比,T2、T8各时点的SBP、DBP降低,HR减慢(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SpO2均维持98%以上,通气参数及血气分析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喉罩通气麻醉操作简便,通气可靠,且对心血管系统刺激小。  相似文献   

9.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我院ICU机械通气的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诊断标准分为发生VAP组和未发生VAP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因素及预后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发生VAP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VAP组(P〈0.05);两组在年龄、APACHE评分、病死率差异显著(P〈0.05)。因此,机械通气时间是影响VAP发生的重要因素,患者年龄越大,APACHE评分越高,越容易发生VAP。VAP是病情危重的一个表现,发生VAP的患者,病死率高,防治VAP的措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观察气流冲击法配合吸痰术对于行机械通气(MV)患者吸痰的效果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将59例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开放式口鼻咽部吸痰,实验组在常规吸痰的基础上采用简易呼吸器气流冲击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痰呜音、日吸痰次数,连续两次吸痰时间间隔、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住IC...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的原因,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62例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撤机过程,分析其撤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结果显示,62例长期机械通气患者,34例成功撤机;10例死亡;18例因各种原因出现撤机困难,其中运动神经元病1例,脑外术后2例,间质性肺病4例,慢性阻塞性...  相似文献   

12.
2013年美国危重症医学会新发布的镇静、镇痛、谵妄治疗指南中指出,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的使用是ICU重症患者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推荐ICU镇静优先采用非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以改善临床预后.的确,大量的研究表明以右美托咪定为代表的非苯二氮卓类药物相比苯二氮卓类镇静药,能明显缩短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减少ICU费用,并减少ICU谵妄的发生.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ICU镇静不只是单凭药物调整便能顺理成章完成的事情.相比依据指南盲从简单的停用某种药物,建立完整的疼痛、躁动、谵妄评估系统,制定个体化镇静计划,保证机械通气有效性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ICU谵妄发生率高、识别率低,可显著延长ICU平均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加重转出ICU后认知功能障碍.但目前缺乏有效的谵妄预防措施.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谵妄的发生,其中早期活动是治疗的关键.ICU早期活动安全可行,可降低谵妄的发生及缩短谵妄的持续时间,改善患者预后.ICU中开展早期活动治疗是基于"ABCDE"集束化干预措施的前提下,中断镇静后尽早开始肢体功能锻炼和职业治疗,包括从先被动后主动的关节活动,到双腿下垂坐到床缘,进一步下床坐到轮椅上甚至步行活动,是早期活动的基本流程.  相似文献   

14.
探讨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方法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心ICU2006年1月至今4例连续机械通气时间大于3个月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人工气道管理经验。通过加强气道管理,可以明显减少抗菌药物的应用,有效改善预后。4例患者中1例成功撤机封管出院,2例至今仍生存,1例死亡。提示具体有效的呼吸道管理措施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延长患者生命及提高治愈率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高龄、且长期罹患多种疾病的患者,病情一旦进展到必须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阶段,则康复机会极小,生存质量极差,不应划入急性可逆性范畴;而应转入社区医疗,加强现代健康观、死亡观教育,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不必一概纳入全方位支持监护系统,更不应常规给予有创机械通气、CRRT、亚低温治疗、肠内及肠外营养作为长期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16.
ICU患者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疼痛,镇痛治疗对于ICU患者至关重要.目前可用于ICU成年患者的镇痛药物很多,主要有阿片类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和对某些特殊疼痛状态有效的药物.阿片类药物仍是非神经性疼痛的一线用药,使用最多的是阿片受体激动药,包括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等,其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在国内ICU中使用经验不多;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在国内ICU使用很少,包括喷他佐辛、地佐辛等;非甾体类镇痛药在国内ICU使用也很少,包括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等.本文旨在简单介绍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部分阿片受体激动剂及非甾体类镇痛药在ICU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手术方式对早期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早期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选取早期肺癌患者51例分为常规开胸组和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组。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表现。结果显示术前开胸组和VATS组患者各指标无差别。术后两组患者都出现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升高,血小板计数(PLT)术后第3天降低而术后第7天升高。术后开胸组较VATS组患者术后第1、3天Fib、D-D升高。开胸组出现1例肺血栓栓塞症(PTE)。就此得出结论VATS组和常规开胸组患者术后都处于高血凝状态,但开胸组患者术后早期更易出现血栓栓塞。  相似文献   

18.
对需行食管癌手术的418例患者行术前静态肺功能检查后,按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分为两组:肺功能正常组(NPF)和低肺功能组(LPF)。NPF组直接手术治疗,LPF组补充登楼试验,选择部分患者经术前功能锻炼后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情况。静态肺功能测定结果较差而进行登楼试验筛选后的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功能锻炼提高心肺功能储备,从而能够接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