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涅槃     
《法音》1990,(4)
梵说nirvna的音译,又作泥洹、泥日、涅槃那等,意译作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灭,指灭生死之因果.灭度,指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灭即度也.寂灭,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惠灭也.不生,指生死之  相似文献   

2.
梵文Anuttarasamyaksambodhi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此为佛陀所觉悟之智慧.以其所悟之道至高至大,故称无上.以其道真实不虚、无所不  相似文献   

3.
般若     
梵语praj??音译,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刺若等,意译为慧、智慧、明等.又全称为"般若波罗密多"(praj??p?ramit?),意译为智度、明度等,谓通过智慧到达涅槃之彼岸.《大智度论》卷四十三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同书卷一百曰;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9,(8)
有为、无为两缘起说,在佛教界对峙已久。虽两说各具颠扑不破的真理,各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并立共存,可显示大乘教义内容之丰富多彩;但未有高度的融合,还是美中不足。若能两说会通,则如锦上添花,镜旁置灯,更是美上加美,其意义是非常之大的。今且从以下四方面说明之: 1.两缘起说本有其相互贯通的内在联系,其中蕴蓄着不少真理,必须会通,加以揭示,以利人群。有为、无为是直接成对之法,它是根据“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缘生基本法则生起和存在的。有为法有生有灭,有形象、有作用,是法相;无为法与之相反,无生无灭,无形  相似文献   

5.
全国自学考试教材《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总的说是一部比较好的教材。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意译词、仿译词的性质归属,就是问题之一。 该书在“词汇”一章讲外来词时第一次涉及意译词、仿译词。教材指出:“外来词是指从其他民族的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又称为‘借词’。”并按照吸收的方式把外来词归纳为音译型、音译兼意译型、意译型、直译型四种类型。意译型的例子有从英语的“telephone”译成汉语的“电话”,直译型的例子有从英语的“honeymoon”译成汉语的“蜜月”(详见教材92页)。从此处的讲法看,教材肯定了意译词、仿译词是外来词。 该书在“语言的发展”中第二次涉及意译词、仿译词。教材指出;“借词也叫外来词。语音形式和语义内  相似文献   

6.
原文:天地之性,能更生火,不能使灭火复燃;能更生人,不能令死人复见。不能使灭灰更为燃火,吾乃颇疑死人能复为形。案火灭不能复燃以况之,死人不能复为鬼明矣。夫为鬼者,人谓死人之精神:如审鬼者,死人之精神,则人见  相似文献   

7.
“经”是梵语修多罗之意译,即佛所说的教法;“塔”是梵语窣堵波之讹略,即埋佛骨之塚。经和塔是两回事,那末又怎能联系在一起呢?原来佛教界为了便于保存经典以利宏法事业,经过历史上多次的法难之后,吸取了教训,就采用秘密收藏或刻之石塔、石幢等一系列护法措施。秘密收藏,一是将经文刻在石板面上储于石  相似文献   

8.
般若,梵文音译,意译为“智”、“慧”、“明”,全称般若波罗蜜,意译为“智度”、“明度”,谓众生得以度到涅槃彼岸的智慧。《大智度论》中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依此看来,佛家之根本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法。佛法即觉悟之法,彻悟宇宙人生真谛之法,这就是般若。  相似文献   

9.
<正>人类自形成社会,就开始逐渐出现了适合自己彼时彼地生存和发展的信仰和由信仰派生出的伦理。世界族群众多,分分合合,生生灭灭,更仆难数。而人之能够成为族群,就是靠着共同的信仰和伦理。这也是人之成为人的标志。如果大略观察一下至今还留存于世间的各个著名宗教,就会发现,如果抛开不同信仰现实的具体  相似文献   

10.
佛珠漫谈     
觉真 《法音》2005,(9):26-34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由于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了解佛珠的起源和意义,会对佛珠生起尊重心,故撰此文以飨读者。一、古印遗风———佛珠的起源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一)pqsaka-m qlq,音译“钵塞莫”,意译作“数珠”。(二)ak2a-m qlq,音译“阿叉摩罗”,意译作“珠鬘”。(三)japa-m qlq,音译“渣巴摩罗”,意译作“念诵鬘”。(四)ak2a-s[tra,音译“阿叉修多罗”,意译作“珠之贯线”。而梵语m qlq是“鬘”的意思。佛珠的起源,通常来讲是由于古…  相似文献   

11.
1999年5月,北京西山八大处佛牙舍利到香港展出,轰动了整个香港;2002年2月,陕西法门寺佛指舍利又 被迎请到台湾,激起台湾民众极大的信仰热情。那么,佛牙舍利与佛指舍利是怎样来的,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什么是舍利 舍利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体、身、身骨、遗身。通常是指佛陀之遗骨,称为  相似文献   

12.
八不中道之说, 是隋唐时期佛教三论宗创始人吉藏 (549— 623年) 在疏释印度哲学家、佛学家龙树 (Nāgarjuna) 之名著《中论》 (Madhyāmakasāstra) 的《中观论疏》中, 提出的一个重要观念。在吉藏的书中, 此种说法共四见: (1)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下第二, 明教用, 即是辨二智中道, 以佛智能说八不中道灭诸戏论, 即是教之用也”, 此言佛智依据八不中道, 息灭诸戏论, 即是教之作用; (2) “此之四人并不悟八不中道, 不发生正观, 故成四种失”, 此言诸家因为不理解八不中道, 故造成种种理论过失; (3) “论主体八不中道发生正观, 方…  相似文献   

13.
付书伟  水仁德 《应用心理学》2005,11(2):166-169,159
为探究语音对双语者心理词典在词汇水平相互作用的影响,采用掩蔽启动范式考察了汉语启动词与英语目标词之间音译、意译、无关三种关系类型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意译关系条件下,出现了显著的正启动效应;在音译关系条件下,未出现启动效应。研究结果支持双语者两个心理词典在词汇水平相互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正斋月是阿拉伯语名称"?????"(Ramadan)一词的意译,汉语音译为"莱买丹"。"?????"一词为"酷热""焦渴难熬"之意;其术语意为伊斯兰教历9月即斋月。我们在语言研究中发现,术语的诞生与其原意密切相连。在伊斯兰教之前的阿拉伯语中,"?????"(Ramadan)一词就是酷暑之月的名称。  相似文献   

15.
姜太公,是商周间的大军事家,也是政治、经济大家。他辅周灭商,以首功封齐,为一代贤臣明君;他法三皇、验时事的治道,世受推崇,其法治思想也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本文拟借有限之史料,管窥其法治思想之一斑,取其精华,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16.
伊尹的形象,是儒家学派在阐述自己政治理念的过程中不断增益附加,从而逐渐丰满起来的。从儒家文化圈的范围看,伊尹应生活在宋、卫一带,透过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及其佐商灭夏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出伊尹为什么要"耕于有莘"、"有莘之野"位于何处、伊尹在何地佐商灭夏等地域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常欣  王沛 《心理科学》2014,37(6):1328-1332
采用英语所独有且非常重要的句法结构——被动语态作为语言材料,选取某些可以在句子中的词汇顺序基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转换为汉语句式(汉语“被”字句)的“直译型”被动句以及必须根据其意义进行句式转换方能形成相应的汉语句式(汉语主动句)的“意译型”被动句作为实验材料,探讨了在动词语义复杂条件下二语熟练度(包括晚期中等熟练者和高熟练者)对被动句加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熟练者正确率均高于中等熟练者,说明在动词语义复杂的情况下熟练度依然可以预测英语被动句实时加工的程度和水平。此时,语义违例的正确率最高、反应时最短,句法违例句则与之相反。双违例引发的N400效应显著,正确句和句法违例均未引发负向的N400;高熟练者P600的波幅明显高于中等熟练者,句法违例和双违例引发的P600效应最显著。行为指标支持语言间句法加工相似性效应——直译句反应快、正确率高。ERP数据则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果:直译句比意译句诱发出更大的N400效应,意译句则引发了较大的P600。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二语熟练度对语言间句法加工相似性效应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1,(12)
(一) 关于般若的概念《大智度论》卷一百日:“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作为诸佛之母,可以说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本。不了解般若,就无从了解一切大乘经典。那么,般若究竟是什么呢? 般若是梵文Praj(?)ā的音译,又译作班若、波若、钵若、般赖若等。意译为“智慧”、“妙智慧”等。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意译为“智度”、“明度”等,即通过智慧到达涅槃之彼岸。要真正理解般若的概念,必须首先弄清  相似文献   

19.
<正> 《金光明经》有云:"夏火炽然,惟愿世尊,赐我慈悲清凉法水,以灭是火。"在须弥世界中,佛法之"清凉法水"浇灭的是人们心中的五蕴炽火;在现世生活中,佛门高僧身体力行,为遭受旱灾的人们送去生命之水,解救大家于苦厄。  相似文献   

20.
“高贵之夜”,系阿拉伯语的意译,还有“珍贵之夜”、“前定之夜”、“定命之夜”等译法。《古兰经》云:“我在那高贵的夜间确已降示它,你怎能知道那高贵的夜间是什么?那高贵的夜间,胜过一千个月,众天神和精神,奉他们的主的命令,为一切事务而在那夜间降临,那夜间全是平安的,直到黎明显著的时候。”(97:1—5)根据经注学家的解释,该夜是真主开始向穆圣颁降《古兰经》文之夜;该夜还是真主预定世间万事万物的命运之夜,并于该夜派遣众天使降临世间料理事务。 斋月是一年中最为贵重的月份,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