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是谁?——道德普遍论与经济优先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是谁?———道德普遍论与经济优先分配理查德·罗蒂著萧俊明译在何种情况下一个人才可能提出“我们是谁?”这个问题。当某人试图左右其听众使他们组合成一个更具凝聚力的社团时,提出这一问题似乎最合时宜。一位政党领袖在一次政党集会上可能提出这种玩弄辞令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的序言中写道:“我的书已被称为怀疑学派……”正如尼采所预料和所希望的那样,怀疑时代似乎的确是刻画那个刚结束的世纪的最好标签之一。作为征兆,几十年以后,在法国怀疑时代被用来刻画作家们对作为文学体裁的小说的质问。他们质问小说的技巧与手法、随便的决定论以及小说家过度的造物主式的权力。是否有必要提醒大家回想一下,纳塔莉·萨罗特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小说的先导其实就是以《怀疑时代》为名?无论怎么强调这种哲学探究与美学质问之间的紧密的一致性———特别是思考知识与政治复兴不可缺少的先锋(avant …  相似文献   

3.
1 既往史序言本文是描述临床伦理学领域系列文章中的最后一篇。我们在本文中预测临床伦理学若干可能的方向。我们选定为今后 2 0年作些推测———这是一个大致上相等于美国现代生命医学伦理学运动整个历史的时期。在以往 2 0年中 ,生命医学伦理学是跟生物学与医学的革命性发展同步的。其结果是 ,生命医学伦理学在这个时期比它在整个既往历史中变化得更为深刻。今日 ,生命医学伦理学不仅使伦理学家们高度感兴趣 ,而且使我们社会全体都高度感兴趣 ,包括卫生界、公众、法院、媒体及政策制订者。在一个 2 5 0 0年中甚少变化 ,几乎只把它眼光限…  相似文献   

4.
公民伦理与儒家伦理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一公民伦理也许是公民道德概念的更适合的形式 ,因为我们用这个词指称的必定是人们作为公民的相互间的态度与行为习惯。何谓公民伦理 ?是否可以说 ,公民伦理就是我们在公共生活中可以相互提出的那些有效性要求 ,即每个人对于他人的恰当的尊重态度和出于这种态度的恰当的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 ,儒家伦理传统对于公民伦理的发展有何种影响 :是与它根本冲突 ,还是既有冲突又有某种助益 ,抑或是———由于它把一个人同家人等等的关系与同陌生人的关系看作是根本同质的———从根本上解决并取消了公民伦理的问题 ?作为说明这些问题的起点 ,我以为需…  相似文献   

5.
一、耶稣基督直接挑选门徒在耶稣时代,亲自召叫了十二位宗徒作为教会的奠基石(参阅前文:基督永恒———主教是宗徒的继承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宗徒们便开始四处传教,宣讲天主之国的来临。主教是由天主制定继承宗徒位者,藉赐于他们的圣神被立为教会中的牧人,使之成为教义的导师、神圣敬礼的司祭和治理的服务者。主教们一经祝圣,就同时接受圣化、训导及治理的  相似文献   

6.
"生命伦理与生物技术及生物安全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伦理与生物技术及生物安全研讨会”于 2 0 0 1年 4月 2— 4日在中国杭州召开。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杭州市政府及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共同资助。出席会议的代表近 1 70人 ,其中外国代表约 2 0人 ,大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伦理委员会委员。国内代表来自遗传学、伦理、法律、宗教、新闻媒体、国家部委等有关方面。会议围绕以下六个议题展开 :保护人类基因组———关于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权力的全球宣言 ;人类基因组研究与全球和睦 ;人类基因与基因专利 ;人类基因组研究与人类尊严 ;“基因恐慌症”和“基因祸害” ;基因与我们———生命伦…  相似文献   

7.
文艺复兴初期的佛罗伦萨公民漫步于大街小巷,深入于市民的空间,汇聚成一台创造性表演的音乐会。他们既是这台音乐会的创作者,又是它的观众。他们的问题在于如何解释错综交迭的各种感觉,他们从城市社团用来指导他们和表述自身的活动和形象中得到的矛盾而同时袭来的种种...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公民就医观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随机选择门诊及住院病人、病人陪护、进修生、实习生共 5 0 0人。1 2 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 ,调查内容见表 1。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如实地填写。将被调查者按不同年龄分为 :老年组 (6 0岁以上 ) ;中年组 (40~ 5 9岁 ) ;青年组 (2 0~ 39岁 )。按不同的社会阶层分为 :知识分子和干部 (知干 )、工人、农民。然后将调查的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表中 1~ 3项内容 ,用来反映公民的一般就医观念 ;4~ 5项内容 ,用来反映公民的深层就医观念 ;第 6项内容 ,用来反映公民的就医经济观念 ;7~ 10项内容 ,用来反映公民就…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的话:在当代美国哲学中,唐纳德·戴维森是继奎因之后与普特南齐名的著名哲学家;在我国哲学界,戴维森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这不仅由于他关于真和意义的理论挑起了当代语言哲学中的重大讨论,而且因为他对多元文化中的理性活动的关注,使得他被看作当代美国新实用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2003年8月30日,戴维森不幸仙逝,使得他与中国哲学家们之间的一个被推迟了的约会成为永远的遗憾。现任教于美国的牟博是这个约会的发起人,而北京的王路和台湾的方万全则是这个约会中众多参与者的成员,他们既是戴维森的学生和朋友,更是戴维森思想的见证人。这里编发的一组文章不仅向我们展现了戴维森的深厚思想,而且真实地记录了戴维森哲学与中国哲学交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罗尔斯的契约论强调公民是正常而充分合作的社会成员,而且它还假定他们的种种天赋才能处于正常范围。在可行能力思路看来,由于这样一种契约主义的方法论,那些具有严重能力缺陷的人不能从正义原则中公平受益,他们甚至被排除在正义原则的选择过程之外了,因此这种理论没能真正保障每一个人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但在罗尔斯的契约论中,作为正常合作成员之基础的两种道德能力应当被理解为是每一个公民所拥有的,而正常能力的假定意在排除能力差异在原则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因而它反而是包容性的。在组织有序的社会中,有能力缺陷的人的一些特殊需要确实没有被当作一个基本正义问题来对待,但这一点乃是平等的政治自主性的代价。  相似文献   

11.
"模型的构建"不是"科学的目的"--与张其成同志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其成同志在《模型与原型: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兼论走出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怪圈》一文(见《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12期,以下简称“张文”)中提出,“中医学关注的是‘模型’,‘原型’往往服从于‘模型’,‘藏象’即是一种典型的模型,对藏象模型的构建成为中医人体生命科学的目的”。对于此论,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中西医学虽然思维方式有别,采用的模型不同,但其模型的构建都是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都是在于认识、掌握和应用于原型———人和疾病及其相关因素。原型是他们共同的研究对象,决定了作为医学的本质。张文关于中医学里的原型…  相似文献   

12.
第1部分 论矛盾原理 一个警告 由于我必须简明扼要地论述现在这个题目,所以我认为最好不必重抄我们认为是建立在常识中的、而且符合正确的理性的那些定义和公理;我也没有必要模仿那些盲目依赖我所不知道的方法规则的人的惯例,在那些人看来,如果他们没有从头到尾重新审查他们在哲学家们的著作中所发现的一切,他们似乎就不能正确而合理地继续进行工作。我已经决定,唯一光明正大的是预先警告读者,以免我煞费苦心所作的一切被认为是不利于我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把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扩展至全球范围,这是一种富有道德吸引力的理论尝试。全球正义理论强调富国及其公民们对于全球平等分配的道德责任,但作为一种个人主义的学说,它没有对国家代表公民们去行动的道德资格提供说明,从而没能证明富国的公民们为自己国家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的条件。这种理论的内在逻辑要求我们回到国家权力正当化的主题上来,而由于国家权力的双重强制性特征,将其正当化的方式就只能是找到公民们能够同意的原则。从平等的公民身份出发将国家权力正当化,这恰恰是罗尔斯式分配正义的真正理由。当国家权力以这种方式被正当化之后,我们就没有理由将国家边界继续视为一种道德上任意的因素,从而也就无法迈向全球平等分配了。  相似文献   

14.
言、文字与图像直至 2 0世纪初 ,基督教首先以言———祈祷和布道的实际载体来宣告其启示 ;包括《圣经》和其他创教时期的经典在内的一些手稿 ,长期以来保证了信仰的基础 ,但在印刷术降生之前 ,它们的传布和接受基于识字的精英们———往往是诸如本笃会修士那样的教士传习 (我们不禁联想起了翁贝托·埃科的著名长篇小说《玫瑰的名字》 ,1980年 )。另一方面 ,天主教会始终广泛地使用图像 ,而且在中世纪特别是哥特时代 ,它在其殿堂中营造了杰出的视觉形象的辉煌氛围。以来源自《新约》和《旧约》的题材为主题的彩绘玻璃、绘画、雕塑 ,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5.
引言 1969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案(NEPA)向作为科学家和作为普通公民的生态学家提出了艰巨的任务。至少一个世纪以来,政府官员已经在期望生态学和环境科学能够帮助提高国家的林业、水产业和农田的生产能力。NEPA 与七十年代的环境法规一道,提出了另一项要求。它要求生态学家们不仅要为经济利益去协助政策的制定者们管理生态系统,而且还应协助他们保护生态系统。这项法律呼吁生态学不但要指导人们使环境能够提供更多的财富,而且还应指导人们从生态环境固有的自然本性出发对它们加以保护。在本文中我将论证,管理和保护这两项任务对  相似文献   

16.
赵红丹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8):1218-1225
组织公民行为一直被视为员工“心甘情愿”而为之, 然而随着被加班、被捐款等“被”现象的不断出现,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即被迫无奈的组织公民行为)在组织中同样普遍存在, 而且会导致劳资关系紧张, 威胁企业内部和谐等, 但相关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以员工的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为研究对象, 聚焦于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具体地, 使用特质激活、强制说服和自我决定等理论, 分别从指向员工个体、领导和组织三个层次的影响因素揭示员工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的形成机制, 建立员工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多层次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研究结果实践上有利于本土企业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并实施更加人性化的管理, 理论上有望为组织公民行为领域贡献新的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价值判断的对象并不仅仅包括各种行为方式,[1]也包括各种语词。“合理性的”这个术语是这样一个语词:具有了合理性的就是善的。在刚刚过去的几十年间,作为对所谓的“西方的合理性”的某种反动,人们之所以开始谈论“多种合理性”———这是一种特别被后现代主义者提出的主张,很可能原因就在于此。在这里,我并不打算详细论述导致这样一种主张出现的各种历史发展。我只想使自己限于———在与这次学术讨论的主题有关的各种概念所具有的学术框架之内———详细考察这些概念:这种框架就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争论。作为与“古代”、“传统”、“…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宗教界人士都是全国两会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仅仅因为他们独特的着装,还有他们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的特殊魅力。今天,当宗教越来越被关注,众多的媒体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宗教界代表、委员们的时候,我们不妨放下猎奇的目光,停止对个别代表的围追堵截,也不纠结于某个代表的平板电脑;而是以虔敬、淡定之心,去阅读他们的议案、提案,与宗教界的代表、委员们面对面,倾听他们的心声……  相似文献   

19.
政府公共性意义上的公民,分享着两项公共权利,承担着两项公共义务。他们不仅能够感知和理解公共权利和公共义务,而且具有把它们化为现实的公共感能力。用公共感能力确定公民的资格,为公民的概念提供了规范的标准,从而与国籍描述的公民资格区分开来,把公民定义为与市民不同的公共角色。公民作为公共的角色,应该积极地从正反两面培养自己的公共感能力,不断创造自己作为公民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三、库姆兰社团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根据史料和考古发现,提出了种种设想。有的人认为,该地原是古犹太人的一个图书馆,否则不可能藏有如此浩繁的、包括各种派别的经籍。也有人说这里当时是一个抄经、写经的场所,所以大概由于什么偶然事件而使大批完成的或未完成的经卷保存了下来。另一种意见认为,库姆兰当时是犹太人的一个军事要塞,公元1世纪犹太人起义反对罗马人的统治。在同罗马大军决战时,为了防止这些重要经籍散失或被毁,就将它们集中存放在由军队驻扎的库姆兰。然而,后来犹太人起义遭到了失败,他们在逃往他乡之前把藏有经卷的洞穴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