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为探讨人格对幼儿白谎行为的影响,及“冷”“热”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和测验法对218名3~6岁幼儿的人格、言语能力、“冷”“热”执行功能和白谎行为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控制年龄和言语能力后,智能特征和亲社会性可显著正向预测幼儿白谎行为;“冷”执行功能在智能特征和白谎行为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热”执行功能在亲社会性和白谎行为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热”执行功能在外倾性和白谎行为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冷”“热”执行功能在认真自控和白谎行为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人格对幼儿白谎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
抑制性控制在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中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将执行功能任务和心理理论任务中的共同成分——抑制性控制区分为3个不同的难度水平,从而构成心理理论任务(错误信念)的3个变式A1、A2、A3和执行功能任务(白天/黑夜)的3个变式B1、B2、B3。实验1以48名4岁幼儿为被试,探讨对两类任务中各自的3个变式所包含的抑制性控制的难度区分的适当性,结果表明幼儿在两类任务中各自的3个变式上的正确率差异显著,说明其抑制性控制的确表现出了高、中、低3个不同的难度水平;实验2根据实验1所设计的两类任务,以144名3~6岁幼儿为被试,探讨了不同抑制性控制的难度水平在幼儿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相关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抑制性控制的难度水平是影响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执行功能是对目标指向活动进行信息整合和控制调节的一系列认知能力,在学前期发展迅速。研究使用执行功能任务组软件考察了210名3~6岁儿童(6组,组间年龄跨度6个月)执行功能各子成分(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随年龄增长,3~6岁儿童执行功能呈上升趋势发展,4岁左右为抑制控制与认知灵活性的高速发展期;(2)执行功能各子成分发展不同步,抑制控制最快,工作记忆最慢;(3)各子成分间呈中度正相关。结论:3~6岁执行功能能力发展迅速,但各子成分的发展进程并不一致;幼儿阶段执行功能测试的年龄分组最好精确到6个月。  相似文献   

4.
李泉  宋亚男  廉彬  冯廷勇 《心理学报》2019,51(3):324-336
正念训练是指个体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体验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先前研究表明正念训练可以促进其注意力、执行功能、情绪调节等的发展, 而正念训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因此, 为了考察正念训练对3~4岁幼儿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影响。采用前后测设计, 对正念组进行每周2次, 每次20~30分钟, 共12次的正念训练; 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训练。结果发现:(1) 在注意力方面, 正念组与对照组前测差异不显著, 训练后正念组幼儿持续性注意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 在执行功能方面, 正念组和实验组在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以及工作记忆上前测得分差异不显著, 训练后正念组幼儿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而两组幼儿工作记忆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 正念训练促进了3~4岁幼儿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发展, 且在执行功能方面主要表现为对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吴文婕  张莉  冯廷勇  李红 《心理学报》2008,40(3):319-326
主要考察热执行功能对3~4岁儿童标准窗口任务测试的影响。实验采取3×3的被试间设计。设置了3种条件:标准指示、“强化竞争”指示和无对手指示;将随机抽取的270名被试分为3个年龄段,以检测3~4儿童在窗口任务中的认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⑴热执行功能也是影响3~4儿童标准窗口任务测试的一个主要因素;⑵3岁后期是3~4岁儿童在标准窗口任务中所体现出来的认知发展差异的分界年龄;⑶3~4岁儿童在窗口任务中还表现出规则推理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2~3.5岁是婴儿成长到幼儿的重要发展转折期,也是儿童执行功能及言语能力的发展萌芽期。研究通过测查北京市81名2~3.5岁儿童在固定盒子任务、搭积木任务、A非B任务和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上的表现,探究了该年龄段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特点、各成分间的内部关系、以及言语能力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2~3.5岁期间,除认知灵活性外,儿童的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均快速发展,其中,2.5岁前后是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的重要发展时期;(2)在2~3岁期间,认知灵活性与工作记忆之间相关密切,在3~3.5岁期间,认知灵活性与抑制控制的相关密切,3岁是儿童执行功能内部成分关系的重要发展转折期;(3)在2~3.5岁期间,儿童言语能力呈现快速发展,并且言语能力对该年龄段执行功能各成分间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同言语能力的儿童在执行功能各成分的表现并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研究考察幼儿气质与母子互动质量对执行功能的作用。160名2~3岁幼儿及其母亲(主要抚养者)完成了亲子互动任务,然后幼儿完成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与抑制控制的测查任务。结果发现母子互动质量对幼儿认知灵活性有显著预测作用,幼儿努力控制负向调节母子互动与认知灵活性的关系,即幼儿努力控制维度得分越高,母子互动对幼儿认知灵活性的作用越小。研究表明幼儿气质与亲子互动质量的交互作用解释幼儿执行功能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采用追踪研究设计,探讨儿童3至5岁成长过程中,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发展间的预测关系。以155名3岁、4岁儿童为被试,采用经典实验任务对儿童的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进行间隔1年的追踪测查,并运用分层回归分析检验了二者间的预测关系。结果发现:儿童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在3至5岁期间均有显著的发展,且在此期间执行功能、心理理论的个体差异相对稳定;儿童在3岁、4岁时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呈显著正相关,但在5岁时二者间相关不显著;儿童3岁时的执行功能能够显著预测3至4岁期间心理理论的发展,而4岁时的执行功能不能预测4至5岁期间心理理论的发展;3至5岁期间,心理理论对执行功能发展始终不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维度的执行功能与早期心理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意外地点任务、意外内容任务和三种不同类型的执行功能任务来探究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共60名被试,3岁和4岁被试各30名,男女各半。区分自己心理状态和他人心理状态能力与执行功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混合成分执行功能与这一能力的密切联系上;在错误信念发展的早期,执行功能与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关系主要集中在“混合成分的执行功能与对自己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工作记忆的执行功能与对他人错误信念理解能力”这两对联系上  相似文献   

10.
6~11岁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萍  李红 《心理学探新》2007,27(3):38-43
以168名6~11岁儿童为被试,使用9种执行功能任务研究了儿童三种执行功能成分的发展,三种执行功能是,抑制(Inhibition)、转换(Shifting)和刷新(Updating),结果发现:整个儿童阶段,三种执行功能一直表现出随年龄递增而增长的趋势;不同的执行功能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速率,其中抑制控制大约在6~7岁表现出一个快速的增长期,记忆刷新从7岁到10岁一直呈线性增长,转换表现出两个快速增长期,第一个快速增长则发生在7~8岁之间,第二个快速增长则发生在9-10岁之间,三种执行功能的发展趋势到大约10岁后趋于平缓,10岁和11岁儿童的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执行功能任务测量中没有发现性别主效应,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控制相关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伟  万明钢 《心理科学》2007,30(1):235-237
在控制感与实际控制行为的区分基础上,回顾了与控制相关的理论,分析了各理论的特点和新近的研究;指出各种控制理论都是从不同的侧面研究控制,自成体系,缺乏沟通;控制概念模糊,理论间重叠严重,尚无一个理论能很好的将它们整合;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控制测评的混乱,阻碍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理清控制感与真实控制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改进和标准化控制感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是认知控制研究的新视角。前者通过在反应前维持目标相关信息的表征来预防冲突, 后者在反应时重激活目标相关信息以解决冲突。个体能够在这两种认知控制间进行权衡从而形成最优反应。通过AX-CPT等实验范式, 辅以ERP、fMRI技术可分离两种认知控制, 并观察到认知控制相关的脑区在激活时间和强度上的差异。个体生理发展、认知因素(期望、流体智力、训练)、非认知因素(情绪、动机等)均能影响认知控制的权衡。未来的研究应多关注这一权衡的内在神经机制和认知机制, 并与传统认知控制研究相结合, 在理论和应用上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A theoretical distinction within self‐control, between stop control and start control, was investigated in two studies. Study 1 consisted of a pilot study in which expert ratings of existing self‐control items were us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stop and start control items and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of these items using a student sample (N = 474). Also, stop and start control were related to overall affect and behavioural outcomes. Stop control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negative affect, whereas start control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positive affect. Study 2 (N = 226) replicated some of these findings; stop control was the best predictor (?) of s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whereas start control was the best predictor (+) of exercising and studying.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Illusions of Control: How We Overestimate Our Personal Influe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llusions of control are common even in purely chance situations. They are particularly likely to occur in settings that are characterized by personal involvement, familiarity, foreknowledge of the desired outcome, and a focus on success. Person-based factors that affect illusions of control include depressive mood and need for control. One explanation of illusory control is that it is due to a control heuristic that is used to estimate control by assessing the factors of intentionality and connection to the outcome. Motivational influences on illusory control and consequences of overestimating one's control are also covered.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e author's investigation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knee joint angle on torque control of the quadriceps muscle group. In all, 12 healthy adults produced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s and submaximal torque (15, 30, and 45% MVC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 at leg flexion angles of 15°, 30°, 60°, and 90° below the horizontal plane. As expected, MVC values changed with respect to joint angle with maximum torque output being greatest at 60° and least at 15°. During the submaximal tasks, participants appropriately scaled their torque output to the required targets. Absolute variability (i.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orque output was greatest at 60° and 90° knee flexion. However, relative variability as indexed by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decreased as joint angle increased, with the greatest CV occurring at 15°. These results are congruent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joint angle influences the control of torque.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互动中, 人们具有自动模仿他人动作的倾向。尽管这种自动模仿有利于个体理解他人动作的感受, 但有时也会与自身的动作意图产生冲突。因此我们需要将自身动作意图与他人动作进行区分并调控二者之间的冲突。这种能力被称为自我-他人控制(self-other control, SOC)。与动作模仿控制相同, 心理理论、观点采择和共情等更高级的社会认知同样涉及对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很多证据表明, SOC可能是一种领域普遍的(domain-general)加工机制, 即在动作模仿控制和其他社会认知中, 大脑对自我和他人双方信息的区分和冲突调控共用同一套SOC系统。最近一些研究发现, 相比于抑制自身优势反应的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 SOC是社会认知中一个更为关键的影响因素, 抑制控制对社会认知的作用受到SOC的调节。此外, SOC的领域普遍性提示我们, 未来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模仿控制训练, 来为社会认知受损个体(如孤独症和述情障碍者)进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7.
控制理论:诠释毕生发展的新视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控制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初级控制指的是指向外部环境的行为和改变环境以适应个体需求的企图:次级控制的目标是指向个体自身,目的是将初级控制的丧失最小化、维持并提高当前的初级控制水平。次级控制一方面帮助个体应对初级控制的失败,另一方面通过选择功能提高初级控制水平。与次级控制相比,初级控制对个体发展的适应性机是居首位的。该详细阐述了两种控制的含义、维度模式及其相互作用,并从毕生发展的角度讨论了控制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8.
控制幻觉的研究方法、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幻觉是指在完全不可控或部分不可控的情境下, 个体由于不合理地高估自己对环境或事件结果的控制力而产生的一种判断偏差。控制幻觉普遍存在于博彩游戏、医疗保健、心理健康、投资决策等实践领域。控制幻觉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间接测量方法、自我报告方法和实验室任务方法。控制启发式理论和调节定向理论则对控制幻觉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解释。控制幻觉的影响因素包括人格因素、动机、权力、反馈、事件与个体的关联性、指导语等。未来的研究可从控制幻觉的多变量及交互作用研究、跨文化研究、调控策略研究等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魏华  周仁来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1):1853-1862
根据注意控制理论的观点, 焦虑会削弱个体的抑制控制功能。虽然这一假设得到了大量行为学和神经生理证据的支撑, 但在高焦虑个体是增加还是减少自上而下注意控制资源来完成抑制控制任务这一核心问题上却存在较大争议。多种因素的存在造成了这一局面。理论解释本身存在明显的不足; 实证研究中多种额外变量的存在导致已有研究结果的信效度较低。未来可以通过探索焦虑水平、注意控制水平和抑制控制之间的关系来解决这一争议。  相似文献   

20.
Control of pigeons' pecking by trace stimuli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In Experiment I, pigeons' pecking a white key was reinforced with grain when white was immediately preceded by a vertical white line on a green surround, but not by green alone. This procedure produced control of pecking by the line. Next, pecking white was reinforced after vertical line on green, but not after green alone or other orientations of the white line on green. The line-tilt dimension initially did not control pecking, a result that showed that interdimensional (line versus no line) training does not always result in dimensional control. Line-tilt control was eventually established but was accompanied by a decrease in interdimensional control. In Experiment II, interdimensional training, with or without a trace interval intervening between line on green or green alone and white, was followed by tests for line-tilt control. While interdimensional control was unaffected by the trace interval, line-tilt control tended to be less with the trace interval. This dissociation of interdimensional and dimensional control, as well as the failure of interdimensional training to produce dimensional control in Experiment I, suggests that the line stimulus is multidimension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