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明仁会考     
仁会是晚明时期出现的天主教在华慈善组织。然而学界关于仁会的认识却存在不少误区,通过考察晚明仁会之现存相关文献,可以发现:虽然仁会带有一定的中国传统善会的色彩,但不可否认其天主教的宗教色彩,同时此一特征亦可视为中国天主教慈善团体本土化过程的必然显现。  相似文献   

2.
朱长春是活跃在万历年间江南文坛与道教界的士人,其弃仕入道的经历在晚明文人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本文在考订朱长春生平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其脱离仕途、入道修仙的生命历程,并对其道教思想来源和主要道教活动进行了分析。近年来学界对万历年间文人与净明道、龙沙谶、昙阳子事件、内丹修炼等研究,揭示了晚明文人道教生活的面貌。朱长春道教生活的特殊个案或许可以进一步丰富目前对此一时段文人道教思想和实践多元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李材的心性论是对阳明良知说的修正,奠定了中晚明重性思想的理论基础。然而论者大多只关注李材的心性之辨,而对其统合心性所作的努力缺少注意。本文在"回归性体"这条线索下,从"心性之辨"和"统合心性"两个方面探讨李材的心性论,力求更为全面地对其心性论和意义予以定位。尽管李材的心性论离开王学,但与朱子学尚有距离,其学说在融合朱王的基础上发展出自身的特点,足以成为晚明哲学天地的一个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4.
李材的心性论是对阳明良知说的修正,奠定了中晚明重性思想的理论基础。然而论者大多只关注李材的心性之辨,而对其统合心性所作的努力缺少注意。本文在"回归性体"这条线索下,从"心性之辨"和"统合心性"两个方面探讨李材的心性论,力求更为全面地对其心性论和意义予以定位。尽管李材的心性论离开王学,但与朱子学尚有距离,其学说在融合朱王的基础上发展出自身的特点,足以成为晚明哲学天地的一个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5.
湛甘泉与王阳明既是朋友,也是对手。从甘泉后学对阳明学的批评与反批评,可见两家关系之错综复杂。作为浙人的甘泉后学刘宗周和黄宗羲,既受阳明学的影响,也受甘泉学的影响,但学界多注意前者而忽视后者。从甘泉学脉来看这一对师生,对他们会有新的定位。针对同门对阳明学的批评,黄宗羲确实经常进行反批评。但我们不能说,甘泉学在晚明已完全与阳明学合流,从而失去独立性。从刘、黄二人以及其他甘门人士的作为,我们不难看出甘泉学在中、晚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苏忠炙 《美与时代》2016,(10):135-136
一个时代的书法史能够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文化心态和社会状况。对于书法史的研究不应仅仅是研究他的书法文本和形式,更应当注重其书法创作的背景。从经济角度对晚明书法的本体范畴进行扩展性和延伸性的阐述,关注晚明书法在整个艺术文化史所呈现出的生命状态和艺术价值,因此将社会转型之际书法艺术的文化生态置于书家的经济生活之中进行观照。  相似文献   

7.
晚明时代佛教义理全面中国化,阳明心学与其在义理、修持、道德观等方面多有互鉴之处.但王阳明与晚明四大高僧之一蕅益智旭二人之佛教观代表了佛儒二家思想旨趣之根本互异.阳明心学的开创与佛教心性论的发扬有直接关系,阳明心学的发展在对佛学义理进行摄取的同时.也刺激了明代佛学思想的发展.阳明心学与晚明佛教思想的关系是互动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刘增光著《晚明(孝经)学研究》一书于2015年8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晚明《孝经》学进行了经学史与哲学史的综合研究,不但梳理了从宋元到明代《孝经》学的发展脉络,而且在宋明学术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揭示出了晚明《孝经》学与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佛道二教、晚明政治的内在关联,并展示了晚明学术思想发展的复杂性及晚明政治社会对当时儒者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该书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六章:《孝经》学史上的重要公案辨析,明代  相似文献   

9.
包兆会 《天风》2017,(4):54-55
<正>李九功(?-1681),字其叙,福建福清地区福唐人,晚明基督教教义的思考者和编修者,著有《文行粹抄》、《励修一鉴》、《枕书》等,是晚明中下层文人基督徒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天志明鬼是墨子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思想体系中的作用重要而微妙,但学界大多只从史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未能站在哲学高度深入墨子思想体系内部研究这一思想的作用。本文意在打破这一局面,具体探讨天志明鬼作为一种形上保证在墨子思想体系中的意义。一自20世纪中叶以来,学界研究墨子天志明鬼思想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入手:既批评其属于宗教迷信观念,又承认其具体的历史意义。这种观点以侯外庐等人的《中国思想通史》最具代表性。该书中指出:“是的,墨子的明鬼是一落后的思想传统,尤其是他为了明鬼之有无,引经据典,强辩甚多。然在古代,争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晚明社会消费文化的兴起,晚明士人通过"身-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审美感觉型塑着晚明社会艺术化生活之风。晚明士人无论是饮食生活以个性化、联觉化、本色化为美的审美追求,还是服饰生活以艳丽化、复古化、新奇化为美的审美特征,抑或是家居生活既致力于营构一种极具文人品味的意境之美,又以其身体愉悦感为基础所形成的趣味时尚,皆是其精致的唯美文化的表征。士为风俗先的表率作用,导致此种唯美文化不断播散,进而掀起晚明社会艺术化生活之风,其正可以与晚近西方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之潮相互对话。在此意义上,探寻晚明中国唯美文化不仅意在展示晚明中国"人与文"觉醒的历程以及"何为美好生活"的实践可能、重视中国审美文化史;更是以"中国眼光,为人类目的",回应世界范围内因工具理性的宰制而兴起的生活审美化的主潮,以特殊性的中国审美文化资源来寻绎超克全球现代性的困境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晚明学风日益弊陋,邹元标在晚明"救世"思潮语境中建构起富有实学精神和时代意识的心学功夫体系。它以心为体,以知行合一为致思维度,以修悟合一为实践向度,直指清谈务虚、不事践履的晚明学风,具有对治时弊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邹氏功夫论是对王学末流的拨乱反正和阳明学精神的回归,对于理解晚明心学衍化及后世对其不当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  相似文献   

13.
《楞严经》在晚明的流行,其主要表现形态是大量注解的出现。对《楞严经》的异彩纷呈的诠释,又是与这一时期的佛教复兴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本文以《楞严经》的诠释为中心,通过对晚明"《楞严》之诤"这一佛教思想史"事件"的梳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楞严经》的历史"境遇",并以此关照晚明时期佛教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4.
禅教归净、性相会通、性悟事修相结合,构成了晚明时期佛教圆融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晚明佛教居士修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其佛学思考的基本导向。本文指出,晚明居士佛教由禅净并行而摄禅归净,由返经明教而学行并重,以及智慧与信仰齐举、修身与修性并重的思想特质,体现了晚明儒佛调和思潮下佛教经世务修的思想取向,并以此消解晚明盛行一时的“狂禅”现象。  相似文献   

15.
易学与晚明小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学是晚明小品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晚明小品家的人生观、生活情趣,晚明小品理论强调小品短小、简易、新奇、独抒性灵、自然而然,皆直接或间接地吸取易学理论资源。晚明小品创作多方面受到易学的深刻影响。晚明小品兴盛也促进了易学的“小品”化。  相似文献   

16.
甘泉学派是中晚明与阳明心学分庭抗礼的存在。两家虽然学术宗旨相异,但并非泾渭分明。不论阳明后学还是甘泉后学中,一直有主张融通的声音。本文以甘泉后学中以往学界缺乏研究的蔡汝楠为例,通过对其“养中”与“格物”观念的分析,探讨其对于王、湛两家之学的融通。在蔡汝楠看来,其“中”与“养中”的观念可以消解“良知”与“天理”之间的紧张,使得本体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得到统一;其“格物”观则可以将“致良知”和“随处体认天理”统一起来,避免双方之间的彼此攻讦。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蔡汝楠的“养中”和“格物”,正是颇能体现其自觉融通王、湛两家思想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北宗禅自唐末以降渐已式微,但并未“绝迹江湖”。宋至清初,北宗禅依然有相应的法脉传承,并在晚明时期达到又一发展高峰。晚明北宗禅僧无迹正诲、宝方、玄彻及任乘舟居士等,均与“公安三袁”有交流互动,其中以正诲为最。以正诲、宝方等为代表的北宗禅僧与“公安三袁”的社会互动,呈现出晚明北宗禅乃至晚明佛教与士大夫及文学流派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晚明西方天主教的进入,不仅引入了一种新的宗教,而且还对本土宗教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以"神"与"鬼"为例,通过梳理景教以来的汉语天主教文献,分析西方天主教的进入对传统宗教术语的改变及其影响。传教士一方面反对宋明理学对神鬼的物质主义解释,另一方面又反对佛道及民间宗教对神鬼的理解。通过引入天主教的"天使论"资源,传教士将其"嫁接"在传统的神鬼概念之上,但又对其进行了改造,即将"神"理解为"天神",而"鬼"则理解为"魔鬼"。传教士的重新诠释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宣扬西方天主教思想,但也丰富了晚明以来中国的鬼神思想。  相似文献   

19.
向仲敏 《孔子研究》2021,(1):118-125
阳明后学管志道的《大学》改本,是研究晚明儒学思想的重要文献.管氏改本的产生,既有朱子学派与阳明学派思想交锋这一内在因素的影响,又有晚明社会风气求新求变这一外在因素的推动.管氏改本深受丰坊伪《石经大学》影响,但其自身又具有鲜明的结构特点.就义理层面而言,管氏理解的"大学之道"、"造士之法"与朱熹迥异;管氏改本第二章居于核...  相似文献   

20.
周志斌 《学海》2006,(3):76-80
明中后期,作为明陪都的南京先后发生了刘瑯、刘天绪的武装反叛和振武营、池河营兵变。刘瑯和刘天绪为首的两起反叛行动主要是为政治目的而争权谋反;而振武营和池河营兵变“争饷”则主要为了经济目的。晚明南京的这几起兵变是晚明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最终明王朝也在声势浩大的民变浪潮中覆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