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藏文化中,酥油花、雕版印刷技艺、热贡艺术属于藏传佛教思想文化体系中大五明之工巧明的范畴,羌姆则隶属于小五明的戏剧学中。一关于藏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文化的关系,清代著名藏族学者工珠·元旦嘉措说:"若要理解正法胜义之理,需依靠名言词语,且其所有对象,皆悉统摄于十明文化;有其中之小五明实为声明等之分支,故其主要归属于大五明。"这段引文说明,藏传佛教思想文化体系中包含了大小十明文化学科,即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等大五明。从其中的"声明"中又衍生、分化出了诗词、辞藻、韵律、历算、戏剧等小五明。  相似文献   

2.
大小五明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五明”是指:工巧明,即工艺学;医方明,即医学;声明,即声律学;因明,即正理学,用现代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逻辑学;内明,即佛学。“小五明”是指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历算学。大小五明文化是随着佛教传入藏族地区而在藏区传播和发展起来的,大小五明原本是印度文化,流布到藏区后,便和藏族的土著文化以及与传入藏区的汉族文化及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汇融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藏族特色的大小五明文化。藏传佛教大小五明文化的内涵,其实探讨的就是“德育”和“智育”的问题,也就是“为学”和“为道…  相似文献   

3.
【策划人语】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4.
竹笛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礼乐文化、诗词文化、宗教与民俗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并且作为这些文化现象的物质载体而流传至今。梳理和了解竹笛音乐所展现的文化涵蕴对发掘传统乐器的人文内涵,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密宗蔓荼罗艺术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蔓荼罗艺术是盛行于雪域西藏高原藏传佛教文化中的密集艺术,它不仅以佛教教理身、语、意之所依的重要象征内涵,对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等参生了巨大引响.同时,也渗透于藏民族的精神信仰生活和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本文就藏传佛教密宗蔓萘罗艺术的发展源流,种类形武、表现内容、形制构成、宗教象征意义、使用功能及审美内涵等作了较全面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6.
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藏传佛教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将之尽快融入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体系之中,创建具有时代特点、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新型和谐文化。2010年,我随佛教文化与西藏和谐社会建设课题组进藏调研,对藏传佛教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西藏和谐的文化功能有了新的认识。2011年,我在西藏挂职锻炼期间,又就这一课题做了调研访谈,进一步认识到:  相似文献   

7.
在2020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对于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同胞们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西藏的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如何根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逐步推进和深化藏传佛教中国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8.
佛教自公元七世纪传入藏区,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发展,以雪域雄厚的生成背景,造就了庞大的藏传佛教文化库。这个文化库容纳了佛教教义、佛教哲学思想体系、因明学、逻辑学,以及天文、历算、医疗、语言、文学、艺术、建筑、工巧等博深的内涵,音乐文化就是其中颇具特色、光彩耀目的一篇。人类自创造音乐以来的一个很长时期里,心记口授是它的唯一传承方式。乐谱的产生,标志着音乐发展的一种质的飞跃和重大的文明进程,它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把人类的精神财富传播到远方和后代,它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相当于文字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藏传佛教的音乐就是一个拥有古老记谱历史的音乐。藏传佛教那神秘、奇异、华丽的乐谱,越来越  相似文献   

9.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对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日前,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消息一出,引发热议。中小学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怎么教?各地会有哪些举措?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