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89,(3)
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曲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过程。中国佛教音乐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二、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化及多样化阶段;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阶段。  相似文献   

2.
<正>在近年的近代中国佛教史研究中,区域佛教的方法日益受到重视,以地区、省份、城市等为范围的研究纷纷涌现,并且在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自觉上逐渐突破了原有地方佛教史料汇编的局限,为重新拼绘一幅完整而全新的近代中国佛教版图奠定了基础。但是,正如每一种研究视角均有其优势和不足一样,区域佛教史的方法也不可能展现佛教历史的全部面向。撇开佛教的其他面向不论,单就近代佛教思想、人物、典籍、事件等因素的空间特征与地理传播而言,除了区域史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如果人们在近代中国哲学思想的脉络中读解近现代中国佛教思想史,则近现代中 国佛教的思想活动也就是近代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近代中国佛教思想活动 的解释和理解作方法论的省察,对于广义的中国哲学研究也就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思索的意义。本 文结合作者多年来研究近代佛教尤其是欧阳竟无先生佛教思想的经验,对此作了认真的探索。文 章将近现代佛教学者关于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理解范型概括为三个类型:即欧阳竟无的范型,陈寅 恪的范型及牟宗三的范型,作者在对以上三个范型所作批判省察的基础上,最后提出了一个“面向 中国佛教思想创造自身”的新理解范型。  相似文献   

4.
佛教音乐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教音乐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过程。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二、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化及多样化阶段;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阶段。 佛教初传时期在华传授梵呗的僧人,大都是西域或天竺人,他们所传梵呗,应该是西域风格的佛曲。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些异国风味的“胡呗”似缺广泛流…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的心[日]木村清孝著张文良译编者按:本文是日本著名佛教学者木村清孝先生今年在东京大学的一篇讲演稿,反映了日本佛教学者对中国佛教的看法。文中观点并不代表法音编辑部的意见。近代以来,日本学术界非常重视对中国佛教的研究,资料收集极为丰富,研究领域非...  相似文献   

6.
智旭在《周易禅解》一书中以《易》理对应佛教教理;以乾健坤顺,对应佛教修证;提出《易》佛同一论——佛性即乾道。本文并论证了智旭“佛性即乾道”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智旭将佛性定义为“乾道”,将佛教的价值观,对应本土文化价值观,结果,其与中国佛教传统的价值立场,已经相去甚远。主要的差异点在于,将佛教的本来是以出世为标榜的价值立场,转移到了以易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入世的价值立场上。智旭是开创近代佛教思想最先之学者,其“佛性即乾道”说即是近代中国“人间佛教”漫长历史进程的思想源头。  相似文献   

7.
唐代相部律宗的历史,以往因为文献资料的缺乏,相关研究甚少。如今借助日本的多种文献记载、保留的各种文献资料,以及中国近代发现的若干碑刻资料,相关讨论得以展开。根据这些资料,以满意、道成、定宾等相部律师为线索,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自唐初法砺之后直到唐末,相部律在长安、洛阳两京地区的发展轨迹,对唐代相部律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填补唐代佛教戒律史拼图上重要的一块。  相似文献   

8.
正在法舫法师诞辰110周年和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即将在中国召开之际,回顾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的中斯两国佛教文化教育交流,缅怀法舫法师等佛教学者在斯里兰卡为培养新型佛学人才、重建两国佛教界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实际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佛教复兴运动时期,斯里兰卡国名仍是锡兰,故本文沿用旧称。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以来,锡兰一直在佛教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研究佛法的欧美学者大都以锡兰所传巴利文三藏为依据,甚至在锡兰  相似文献   

9.
房奕 《宗教学研究》2007,4(4):143-147
《现代僧伽》杂志(下简称《僧伽》)是中国近代别具特色的一份佛教期刊,是研究中国近代佛教与社会的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遗产。学术界在一般研究中对《僧伽》多有涉及,但真正对其进行全面评述的则尚未有过,笔者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尝试,以候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中国宗教尤其是佛教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迁,随着科学技术和西方文化的传入,随之而来的是科学观念与宗教观的碰撞。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思潮中,中国佛教走向了复兴。之所以能够复兴,这其中既有社会根源、内在思想根源也有时代契机的作用。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是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背景下发生的,佛学研究热潮的带动、庙产兴学背景下的僧教育改革以及传统丛林佛教向人间佛教的转型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  相似文献   

11.
龚自珍的天台宗研究本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源头之一。然自杨仁山、欧阳竟无等倡导的“居士佛教”兴起后,近代佛教思潮的主体一变而为法相唯识学的推进。天台宗哲学体系本身,受到了以欧阳竟无为代表的支那内学院一系佛教学者的强烈批判。而在新儒学领域,天台宗哲学却得到了近代以来新儒家们的重视,其代表者如牟宗三推崇天台圆教哲学为“佛说之极致”。本文以欧阳竟无与牟宗三对待天台宗义理颇具代表性的相反价值取向为视角进行剖析和反恩。  相似文献   

12.
日本,从事印度哲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至今将近一个世纪了。本文拟就这段历史作简略的回顾。日本过去的印度哲学研究 1892年12月25日,原坦山(1913—1892)在东京大学日本中国文学系首先开了一门“佛典讲座”的课程;日本近代印度哲学研究和佛教研究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但是,在真正的近代意义上的印度哲学研究和佛教研究则是在20多年以后开始的。  相似文献   

13.
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是中国近代佛教的重要特点.就具体途径而言,投身民族救亡、对治近代社会弊端、重建传统道德价值、关注人生问题、拯救百姓疾苦等是中国近代佛教的主要入世途径.分析中国近代佛教的入世途径,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近代佛教的发展历程,而且对透视当代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佛教最早的组织形态是“佛教学务公所”,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佛教组织近代化转型的开始,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其组织价值定位转向重塑中国佛教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其产生过程与组织架构呈现兼顾僧俗的特点,组织功能体现出公共化特征。它刺激了中国佛教主体意识的觉醒,协调了“庙产兴学”运动下的僧俗紧张关系并遏制了这一时期依附日本佛教的风气,维护了中国佛教教权的独立。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启蒙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还是一位学识广博、思想深邃的佛学研究者、“人间佛教”的践行者。在中国近代佛教研究史上,梁启超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佛学在中国近代的复兴,是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但是学术界对比却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高振农同志有志于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他早在《中国佛教》(1986年出版)一书中已设专章论述“近代以来的中国佛教”,现  相似文献   

17.
吕建福 《法音》2008,(12):13-20
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才的事业.为推动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杨仁山因之被尊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先行者和振兴者。关于杨仁山居士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逮至近代,杨文会居士发起的近代居士佛教运动对中国近世佛教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也是每一个正在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人无法回避的。因此,居士佛教的研究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但很遗憾,这方面的著作并不多见,即有之,亦或囿于某一时期,如郭绍林先生的《唐代士大夫与佛教》(河南大学出版社),或仅限于某一方面,如  相似文献   

19.
方立天先生是国内著名的佛教研究专家,他新近推出的巨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借用近代以来哲学思想研究的基本范畴,建构其中国佛教哲学的体系,体大思精,可谓是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的结构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是把中国佛教哲学思想分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修养论),并对各种概念、学说和流派加以细致地梳理;纵向是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历史考察。这种考察始于印度文明史的开端,以佛教出现后的历史为重点线索,从佛陀在世时2500年前一贯而下,直到真正的中国特色的佛教产生及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学术界常用"复兴"来表述民国佛教和当代中国佛教。但是,何为复兴?现当代中国佛教在哪些方面或领域呈现出复兴趋势?学者们不但没有达成共识,甚至出现相反的看法。本文以维慈《中国佛教的复兴》一书及其他学者相关研究为背景,分析现当代中国佛教,探讨佛教复兴的现象与本质,揭示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机遇和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