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暖奈良花     
2008年5月上旬,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日本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参访了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唐招提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祖庭,天平三年(759)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及其弟子创建,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6,(8)
正本刊讯7月27日,学诚会长、演觉副会长在北京广济寺会见日本律宗管长西山明彦长老一行。学诚会长首先对西山明彦长老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对西山明彦长老今年4月当选日本律宗管长、总本山唐招提寺第八十八代长老表示衷心的祝贺。学诚会长指出,中日佛教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唐朝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扬中国律宗,对日本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招提寺是鉴真大师主持修建,为日本律宗  相似文献   

3.
唐招提寺,是日本律宗总本山,也是南都(奈良)七大寺之一,别称唐律招提寺。位于奈良市郊外五条叮,占地面积约七公顷。天平宝字三年(759)由我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创建。一、鉴真和尚与日本律家公元九世纪以前,中国佛教各宗派相继传人日本,流行于上层社会,并形成了?..  相似文献   

4.
《佛教文化》2009,(3):96-101
佛祖戒法传至中土之始,可远溯自公元250年前。公元6世纪,道宣大师开创中华律宗,兹后中土律典,粲然大备。公元753年,鉴真和尚远涉重洋,传授戒律,开日本律宗之先河。与此同时,马祖道一兴丛林,百丈怀海立清规;从此佛教戒学,得以延续与发扬,迄至当代,千年法脉,薪火相承。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示寂之际,殷殷寄语后学:“保守如来家业,只有一字:曰戒。”于今,言犹在耳。  相似文献   

5.
戒律东传是唐朝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菩萨戒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还经海上丝绸之路流传至韩国、日本。中日两国僧侣在菩萨戒传入日本的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鉴真东渡缘于弘扬戒律,不仅成功创建日本律宗,成为律宗初祖,还广授菩萨戒,将菩萨戒正式传入日本。最澄入唐求法,回国后创建日本天台宗,一生致力于弘扬菩萨戒,不仅促成大乘戒坛的建立,还明确提出大乘律宗概念,设计出天台宗菩萨戒的师资传承谱系,使菩萨戒在日本得以兴盛,进而改变了日本的戒律传统和佛教发展方向,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多视鉴真为律宗大师或律学大师,只有少数学人注意到了鉴真与天台宗的关系,其中尤以巨赞法师的<鉴真大师的律学传承>一文涉及较多.但巨赞法师仅认为鉴真"爱好天台宗","对于天台宗是如何的心悦诚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内外典文献入手,在分析鉴真修行环境和弘法活动的特征中探赜索隐,提出了鉴真大师不仅是律宗高僧,而且还是天台宗大德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7.
鉴真在岭南     
鉴真在岭南的道迹贤踪 鉴真(688—763),在日本被尊为“唐大和尚”(“尚”或作“上”字),圆寂后谥“过海大师”。俗姓淳于,广陵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鉴真十四岁出家,唐中宗神龙元年(705)鉴真十八岁,从道岸律师(654—717)受菩萨戒。前后经历六次东渡,遭遇五次失败,期间不幸双目失明,最后终于到达日本,向僧众授戒传律,创立日本律宗,  相似文献   

8.
东渡     
陈晶 《佛教文化》1994,(1):52-52
“东渡”这一作品,是从鉴真东渡日本弘法的壮举得到灵感而创作的。鉴真是我国唐代律宗高僧,受日本朝野敦请,不畏艰辛五次航海,出生入死,第六次终于到达日本。踏上扶桑列岛时,他已因磨难坎坷而失明,但他的操行与智慧却如日月经天,照亮了日本佛教徒的心田。他在日本的弘法事业,体现了佛教普度众生的宏愿,也体现了中日人发自古以来一衣带水的兄弟情谊。鉴真的事迹不断被文学家、艺术家所表现,是佛教文学艺术中的重要题材。  相似文献   

9.
魏仕俊  孙艳新 《法音》2022,(9):73-76
<正>有学者称1999年至2019年为中国的日本史研究“硕果累累”的二十年,出现了成果井喷的盛大场面[1],现在看来,这一趋势仍有增无减。然而,日本史诸多轸域研究的成熟度有较大差异,其中日本中世史的研究一直最为冷门,中世佛教交流史亦不例外。之所以关注者寥寥,除了资料相对匮乏与现代人厚今薄古的观念[2],  相似文献   

10.
邝墩煌 《法音》2022,(5):53-59
<正>一、前言经幢作为形制多样、宗教内涵丰富的佛教器物,其个体性差异非常大。造型简单的经幢像石柱,而繁复的经幢又与塔相似;体量小的经幢不足1米,而大的经幢又可高达数米。关于经幢的研究,叶昌炽曾在《语石》一书中对石经幢进行了初步研究,开启了经幢研究的先河;[1]日本学者松本文三郎、常盘大定及关野贞等人,都曾对我国现存经幢进行过实地考察;[2]  相似文献   

11.
历史有时会出现惊人的相似.鉴真东渡和"五月花"号就是这样的故事.鉴真出于佛教目的,历尽艰险,先后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教;而乘坐五月花号的英国清教徒们也是出于宗教迫害原因,飘洋过海,到达美洲,在大洋彼岸信守他们的宗教信条.  相似文献   

12.
文稷 《法音》2000,(1):78-83
福建佛教源远流长,历史上曾广泛地开展对外弘法活动,并在海外有众多的廨院,这是福建佛教的显著特点之一。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福建佛教与日本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唐天宝十二年(753),历经挫折、双目已经失明的鉴真大师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的九州。他在平城京东大寺设坛传戒,圣武天皇以下四百余人,均从其受戒。鉴真大师后被日本佛教律宗尊为始祖。追随鉴真大师赴日的14位弟子中,有福建泉州超功寺僧昙静。昙静在日本担任戒师,辅佐鉴真大师弘扬戒律,为鉴真弟子中显名于后世的18位名僧之在日本长崎,明崇祯元年(…  相似文献   

13.
李翚 《法音》2022,(1):31-34
<正>近现代佛教报刊的兴办,被认为是佛教复兴的一大标志。目前为止,出版总数虽难以确定,"但很有特色,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参与面广、内容繁杂、有个性,反映了佛教界各种不同势力和不同组织的要求"[1]。民国的佛教界,可以概括为改革与保守两大阵营,"这一新旧之争持续了整个近代佛教史,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佛教的发展态势"[2]。以太虚及其追随者为新派,而冶开、圆瑛等皆为旧派。双方争论的一个主要形式,就是通过各自主导的报刊展开论战。但是因为报刊本身就是新事物,是革新派愿意接受与喜欢使用的新工具,所以就力量对比而言,  相似文献   

14.
杨曾文 《法音》2003,(11):29-34
1250年前,即公元763年的年底,唐代著名律僧鉴真大和尚在经历艰难曲折的连续5次东渡失败之后,终于第6次东渡成功,开始了长达10年的传法授戒的生涯,为佛教戒律在日本的传播,为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写下了光辉夺目的一章。今年既是鉴真大和尚成功东渡1250周年,又是鉴真大和尚圆寂1240周年,并且还是中日两国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5周年,可谓因缘殊胜,千载一时。在此时刻,重新回顾鉴真大和尚不惜身命毅然东渡传法的感人事迹,从中汲取为了实现理想而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有重要意义的。一、鉴真东渡前的日本佛教:“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日本自古…  相似文献   

15.
王诗越 《法音》2022,(9):27-33
<正>松江延庆寺位于松江府华亭县(治所在今上海松江)[1],是著名的天台宗寺院,名列“教院五山十刹”[2]之一。截止目前,学界关于该寺的研究并不深入,甚至存在不少讹误。这些讹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位置有误。如王仲尧将松江延庆寺所在地标为“明州鄞县”,现地名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8月12日至18日,应日本阿含宗邀请,以副院长传印法师为团长的中国佛学院访日代表团一行10人赴日本进行了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这是中国佛学院第一次组团访问日本。8月13日,代表团在阿含宗中国事务局局长史学军先生的陪同下,参拜了奈良东大寺、唐招提寺,并在鉴真和尚灵塔前燃香礼敬。晚上,日本佛教大学在代表团下榻的皇家饭店设宴欢迎代表团一行。宴会由佛教大学总务部长梅田巧先生主持,中并真孝校长首先致辞,对代表团的来访表示欢迎。他愉快地回忆了自己今年6月份的中国之行,希望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学院与日本佛教大学之间的…  相似文献   

17.
黄崑威 《法音》2020,(3):28-32,33
释道安在具体场景喟然而发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千百年来传诵至今,成为"对整个中国政教关系的一种阐述"[1]。政教关系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表现为"皇权至上"和"以儒为尊"的特点,具体于佛教而言,毋宁说是"儒佛关系"的屈光折射。  相似文献   

18.
常卫民  刘瑞璞 《法音》2022,(10):14-19
<正>曲贵[1]是藏传佛教戒行精严僧人的法衣,汉传佛教称为袈裟,源自早期印度佛教三衣[2],在形制上保留了三衣田相的基本规制,在细节上表现出明显的藏汉文化融合现象,是藏传佛教僧服系统成功本土化的标志性服饰之一,彰显了藏传佛教的特性。形制的变化体现在遵循佛教教义的同时,强化僧服的戒律意识,曲贵在质地与使用上虽然保留了三衣的功能,但在形制细节上按照藏传佛教仪轨进行了系统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5,(6)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收到中国学者撰写的颂扬鉴真和上遗德的手卷。这分手卷是由日本“电视U福岛会”会长佐久间敏先生转交给唐招提寺的。手卷由记述鉴真和上遗德、渡日经过等  相似文献   

20.
<正>“羌姆”由藏文音译而来,是对藏传佛教寺院仪式表演的一种口语称呼,汉译为“蹦跳”“足蹈”。羌姆一词无明确的藏文释义,泛释“跳舞”。[1]有学者释羌姆为“消灭”。[2]由于长期约定俗成的沿用,羌姆已成为藏传佛教乐舞的专用名词。[3]将“足蹈”“消灭”等释义结合起来看,这种仪式表演显然具有一定的原始巫术色彩。羌姆表演中,舞者除佩戴骨骸鬼卒等首具外,还会穿着华丽鲜艳的大袖长袍,尤其是在表演主尊和护法神时,则会穿着羌姆袍,又叫跳神袍,藏语为“朴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