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楞伽经》是唯识宗的重要经典,它产生于古印度的后期大乘佛教时期,大致形成于笈多王朝时期。从形成过程来看,它首先结合了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思想,形成核心内容,而后在游方传播时吸收了印度各地流传的龙宫传说,在这一过程中内容增益,最终写成是在笈多王朝全盛时期的中印度,用经典梵文在文化繁盛的都邑地区写下。此后便向外传播。在向中国传播时,一条途径是向东向北,经过陆上丝绸之路,最终到北魏;另一途径是向南方,经海路到达刘宋。《楞伽经》在古印度的写定和流传,是此后流入中国后产生版本差异的前声。  相似文献   

2.
《楞伽经》之如来藏学说 ,不仅是印度佛教哲学思想发展中提出的重要观念 ,也是中国南北朝迄隋唐间佛教哲学研究与诠释的中心。而在 2 0世纪中国佛教的复兴思潮中 ,此一学说又一度成为佛学思考的核心问题 ,成为各种意见与争论的焦点。然而 ,《楞伽经》传译 ,颇多错舛 ,致使古今学人义解纷纭 ,此学研讨始终难入正轨。为此 ,本文先据《楞伽经》梵本 ,将第六刹那品中如来藏部分整段译出 ,然后针对著名佛教学者吕瀓先生关于北魏译本本经相关部分的批评 ,试作讨论 ,并略陈管见。一、《楞伽经》第六刹那品中如来藏段梵本新译兹依Dr .P .L .Vaidya…  相似文献   

3.
《楞伽经》般若、唯识、真常三系统摄,实为一部小型的“佛教百科全书”。探讨《楞伽经》的人间佛教义趣,事实上是分析整个大乘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绝好的范本。本文从佛凡不二的心体论、转识成智的禅悟论、宗说俱通的传释论、不舍众生的解脱论四个层面窥视《楞伽经》人间佛教的义趣。  相似文献   

4.
《楞伽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大乘经典,其高度的理性分析和中观智慧奠定了整部《楞伽经》的逻辑基础。《楞伽经》中道逻辑包含三个层次:"空空"是破除法与非法的分别;"问问"是破除百八句相的执着;"宗通"则展现了大乘中观的空性智慧。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延伸,确立了《楞伽经》的智慧逻辑。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汉译四部《阿含经》及南传佛教的基本原典,从原始佛教习用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及十二因缘角度对心意识的原始含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并对原始佛教的唯心说作了初步的描述,间接涉及了《阿含经》与大乘佛教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佛教原始梵文写本(大部分是大乘经论,少量是小乘经论)断断续续地被发现。其中有些是只有藏文译本而无汉文译本的梵本。例如,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陈那的《集量论》、法称的《释量论》,愿喜的《释量疏》(以上四书晚近均由法尊法师从藏文转译为汉文)等等。这些佛教梵文原本在它们的诞生地印度,失传已久,但保存于印度四周的邻国,特别是在尼泊尔和我国西藏保存得最多。而在中亚、南  相似文献   

7.
略论楞伽师、楞伽经与中国禅宗洪修平孙亦平本文对楞伽师的形成与发展、《楞伽经》与楞伽禅的关系、楞伽禅向禅宗的过渡等问题作了专门的研究,认为楞伽禅中的如来禅一支之所以发展为中国禅宗,既与其特殊的传承有关,也与其自身的特点密切相联,特别是融会楞伽心性论与般...  相似文献   

8.
求那跋陀罗所译《楞伽经》专以"一切佛语心"为其品名,意在以"心"立经所宗。素传达摩以此四卷《楞伽经》传法,亦属以此"心"播宗。及至后世法裔慧能转依《金刚般若经》为其宗经,禅宗"心要"稍有"变化"。考及《楞伽经》所说"心"义,实摄两端,以梵语词观之,即作h?daya与citta。由此二者不同,亦可见作为后期大乘经典的《楞伽经》融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求那跋陀罗所译《楞伽经》专以"一切佛语心"为其品名,意在以"心"立经所宗。素传达摩以此四卷《楞伽经》传法,亦属以此"心"播宗。及至后世法裔慧能转依《金刚般若经》为其宗经,禅宗"心要"稍有"变化"。考及《楞伽经》所说"心"义,实摄两端,以梵语词观之,即作h?daya与citta。由此二者不同,亦可见作为后期大乘经典的《楞伽经》融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梵、藏、汉多文本对勘的方法考察《药师经》,提出以玄奘为代表的汉译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其一是在译文中加入印度原典中不存在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承袭自前人译本,有的是玄奘依据上下文所撰;其二是汉译是参考多个梵文写本后综合其义做出取舍的结果;其三则是汉译为了使内容更适合本地读者的需求,表述上更符合中国习俗,会对一些词语的翻译做出处理,使其更为"中国化"。最后本文提出了在对勘研究和汉译佛经研究方面的两点思考,即参考多个写本的必要和对玄奘译经的多角度检视。  相似文献   

11.
季老的学问博大精深。他研究佛教、研究佛经翻译、研究古代印度和西域的各种方言,还研究印度古代文学、翻译剧本《沙恭达罗》、史诗《罗摩衍那》,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竟从梵文的“糖”字考证中如抽丝剥茧般写出一本80万字的《糖史》。  相似文献   

12.
佛教在英国     
佛教传入英国,至今已一百五十多年了。早期的英国佛教团体主要侧重于佛教学术的研究,近二三十年来的佛教组织则开始注重于佛教的实践。佛教传入英国的方式,最初是以对巴利文、梵文佛教原典的发掘、整理、注释和翻译工作为主,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巴利文学者和梵文学者,建立了一些佛学研究组织。1881年戴维兹(T.W.Rhys Davids)在伦敦成立的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是当时最早的佛  相似文献   

13.
藏文佛传rgya cher rol pa由27品构成,记载了佛祖释迦牟尼从"兜率天降生"到"初转法轮"为止的主要经历。梵文原典名为Lalitavistara;对应的汉文翻译为《方广大庄严经》(有异译本《普曜经》);蒙古文翻译为yekede ?enggegsen sudur。本文简要说明了rgya cher rol pa及其梵文原典、汉文翻译、蒙古文翻译之后,整理了rgya cher rol pa全27品的梵、藏、汉对照目录,梳理了国内外rgya cher rol pa的研究成果,从校勘、翻译、梵藏对比研究、蒙藏对比研究四方面进行了概述,对佛典的藏文译名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何梅 《法音》2005,(3):30-37
汉文大藏经是汉文佛教典籍的总集,是印度古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汉文大藏经以其收录之宏富、版本之众多、历时之久远著称于世。一、印度三藏典籍的形成及传播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印度佛教原典的形成是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的一段时间,即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前后,由佛弟子们通过四次集会(即“结集”)的方式,将佛陀宣讲的佛教学说、为僧团组织制定的行为轨范以及对佛说的论释汇集起来,形成了最初的经、律、论三藏典籍,并开始形诸于文字。在此期间,由于佛弟子们对第一次结集的说法产生分歧,而分裂为大众部、上座部,此后…  相似文献   

15.
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这不仅关乎信仰,也关乎印度佛教的历史真相。由于大乘非佛说的结论,与印度佛教的义理和史传文献有着严重的冲突,因此这一论点仍有值得深入探讨的思想空间和理论需要。本文主要从《阿含经》中的三乘法的观念、弥勒菩萨授记的意味、佛说法深浅的对机意趣、识灭涅槃与物质生灭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试图重新讨论《阿含经》诸深义经所蕴含的义理与大乘义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圣凯 《法音》2008,(2):6-11
中国佛学的创造转化,是基于对经典的创造性诠释,尤其是通过对一些主要经论的诠释,消化、融合印度佛教,完成佛教的中国化。五世纪初,鸠摩罗什在长安翻译了《法华经》、《般若经》、《中论》等大乘经论;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药师佛探源——对"药师佛"汉译佛典的文献学考察》一文何以没有讨论20世纪30年代在吉尔吉特发现的梵文《药师经》写本作了说明,并对杨维中先生在《〈药师经〉翻译新考》中的有关评论作出回应,主张破除文化传播的"单行道"思维模式,注意研究"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现象。  相似文献   

18.
索南 《宗教学研究》2023,(1):153-162
《入菩萨行论》(《菩提行经》)是一部重要的大乘佛教论典,这部论典的藏文译本和汉文译本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敦煌遗书中存有部分《入菩萨行论》藏文写本,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对研究这部论典的形成史以及汉藏佛经文献的比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并对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与藏文传世本《入菩萨行论》、宋代汉文译本《菩提行经》的比较,指出了敦煌藏文写本《入菩萨行论》的版本特征及价值,并就同一部经典产生藏汉三种不同译本的情况进行了探究。依据藏传佛教相关文献,提出《入菩萨行论》梵文原典有三种不同的主要版本,分别流传于古印度的不同区域,藏汉三种不同译本是此三种不同版本的相应译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贝叶经各种写刻本,完整保存了佛学三藏原典,不仅记载了无数被历史湮灭的佛教原始真迹,也记录了古人在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的成果,堪称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圣典。一贝叶经是在纸张发明之前,刻写在贝多罗树(即棕榈树)叶上的佛经。据《佛本行集经》记载  相似文献   

20.
禅宗教引方法析论——评铃木大拙的分类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享有“世界禅者”美誉的铃木大拙 (D.T.Suzuki) ,毕生致力于禅学思想的发扬。他的著作丰富 ,译述俱备。他把《大乘起信论》、《楞伽经》、《六祖坛经》等重要的佛教典籍翻译成英语 ,又撰写了一系列介绍禅佛教的英、日文著作。在禅宗研究的学者之间 ,特别是不少西方学者 ,往往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