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2003,(11):12-12
中·韩·日三国佛教代表团,在佛历2547年(公元2003年)10月28日至29日,在日本国京都市召开了第六次交流会议。以北法相宗大本山清水寺为会场举行了祈祷世界和平法会,并进行了和平游行。之后,在立正佼成会京都教会举行了《佛教与和平——以日常生活和佛教戒律为中心》的基调演讲与补充发言,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了各国代表的发言。实现世界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处于纷争旋涡中的人们,虽然也热心创建符合自己信条的世界,然而容忍他人存在的意识却正在减弱。相信信奉释尊教义、共秉大乘戒律的我们三国佛教徒,只要将“孝顺父母、师长、三宝。孝顺是…  相似文献   

2.
<正>11月14日,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全真道传戒法会在武汉长春观举行,近200位戒子入坛受戒。这是1989年北京白云观恢复全真道传戒仪典以来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第四次传戒法会。传戒是继宗演教的重要路径道教传戒活动源远流长。全真道龙门派祖师丘处机就曾公开传授戒律,但明代以后却因各种原由停止了公开传戒。清初龙门中兴之祖王常月律师恢复了开坛传戒,并确立各项制  相似文献   

3.
戒律,是规范宗教徒宗教行为的警戒条文;戒律,也是教门中人必须遵守奉行的行为准则。戒和律又是有区别的,戒是戒条,主要以防范为目的;律是律文,主要以惩罚为手段。 道教戒律,不仅是规范道教宗教行为的警戒条文,是道门中人必须遵守奉行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是道教信仰的重要思想内容,是道教徒坚定信仰、实现信仰的一种手段;后世道教又将戒律与修仙联系在一起,所谓“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将戒律作为成仙得道的基本条件。因此,道教戒律在广大道徒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并被历代道教徒所重视。明清以后,道教日渐衰微,道教戒…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7,(8)
<正>第五节戒体差别一、体性无别七众所受持的别解脱戒分为四个层次:1、具足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2、十戒(又称勤策律仪),为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所受持;3、八关斋戒(又称近住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中的净行者所受持;4、五戒(又称近事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367])南山律将在家戒律与出家戒律纳入同一个整体框架,是因为《四分律》本来就通收道俗之法,在家戒律作为出家戒律的阶梯,对于修行具有重要意义~([368])。《随机羯磨》将在家戒律也包括  相似文献   

5.
一、道教戒律的历史发展道教的戒律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道藏》戒律类中就收有戒、律、科、愿念、格等等,最常说的戒律也是包括戒、律、清规等在内的统称。“戒”是戒条,用于防非止恶,是预防作恶的规定,主要以防范为目的;“律”是律文,用于对已犯恶行的惩治,是处罚作恶的条文。道教的戒律产生很早,可能与早期祭祀时的斋戒有关,也受到了早期谶纬神学“天诫”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净慧 《法音》1988,(12)
戒律的由来我们已经说过,佛教的戒律是由于事实的需要而制,比丘比丘尼戒的完成,也不是一天的事。在最初的佛教僧团中,根本没有成文的戒律条文,所有的出家弟子,都有很深很厚的根器,往往都在佛陀三言两语的开示之下,便能悟证圣位,低则得法眼净,见道证初果,高则直证四果阿罗汉,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这是由于圣位的  相似文献   

7.
侯慧明 《法音》2022,(6):60-65
<正>水陆法会亦称作水陆大会或者水陆大斋,是以救度亡灵为主要目的。一般认为水陆法会由梁武帝创建,这应是遵式、杨锷等人托古附会的一种说法,笔者认为水陆法会的创制应是在唐实叉难陀译《佛说救面燃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之后,并结合密教仪轨创制。水陆法会兴起于唐末,宋代以来大盛,寺院一般修建水陆院,或于墙壁绘制水陆壁画,或置办水陆画轴,或塑水陆像,一般做七昼夜法事,也有四十九昼夜者。  相似文献   

8.
全真祖庭首次举行庆祝重阳祖师圣诞法会1995年农历腊月二十二日,是重阳祖师圣诞之日,也是祖庭恢复道教管理体制,复修、兴盛的阶段。祖庭"大重阳万寿宫"首次举行了庆祝祖师圣诞盛大醮事活动。法会邀请了陕西省境内警钟的道教官观西安市万寿八仙宫、西岳华山、周圭...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5,(8)
<正>佛教戒律既具有止恶的法律性,又蕴含着劝善的道德性,是法律性与道德性的统一。正是由于佛教戒律具有法律性,所以在当今中国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佛教戒律与国家的法律精神从根本上是统一的,并可以根据国家法制的要求,与时俱进,做出具有时代性特征的调整和完善。同时,也正是由于佛教戒律兼具道德性,所以又要充分发挥其道德性的作用,对中国的法制与道德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提供有益的补充。在佛教的戒、定、慧三学之中,戒律是最基础,  相似文献   

10.
道教戒律建设,是道教教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道门自身建设和提高信仰水平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戒律从信仰的角度,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道教教义、道教经籍、道教科仪、道教活动场所、道士和道教组织等宗教要素的神圣、尊严和崇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肯定道教的信仰与价值,肯定道教的神圣性,进而肯定道教徒的信仰追求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戒律也可以极力维系道门内部的严肃性、清静性和纯洁性,有助于逐步实现道教徒的人生理想,从而切实体现道教的真正价值。因此,历代道教徒都十分重视道教的戒律建设。本文将以传统道教戒律建设为视角,对传统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戒体"最初含义与印度戒律学哲学特征、"戒体"范畴与中国戒律学的思维方式转型、"戒体"范畴的地位与中国戒律学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戒律学中国化的历程。从印度戒律学向中国戒律学的转变,本质上是从因果业报戒律学体系向体用戒律学体系的转变。"戒四科"在戒体与戒法、戒行、戒相三者之间建立了本体与作用、功能、属性,本质与现象,知与行的多重关系,由此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戒律学体系。中国哲学的体用思维方式是实现从印度戒律学到中国戒律学转变的理论通道,由此赋予了佛教戒律新的神圣性、权威性和真理性。  相似文献   

12.
四、尸罗波罗蜜4.1 大乘并不重视戒律:尸罗即戒律,大乘僧人并不太重视戒律。大乘初起时秘密撰造了许多所谓佛说经,又公开撰造许多论书,但是并不忙于订定自己的戒律条文。后来也有托名弥勒造《大乘菩萨戒本》,那是后来很久的事情。而大乘初期,他们的僧众出家还必须到某些部派寺庙里受戒,才能正式取得比丘身份。大乘僧人所学习的戒律也是以某些部派戒律为课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自己独有的毗奈耶,足见很不重视。《论》对尸罗波罗蜜的说明是“尸罗好行善道,不自放逸。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吐蕃后,因内容涉及到藏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思想和价值体系成为藏族精神文化的核心,占主体地位。藏传佛教戒律是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的主旨是止恶扬善、修习善行、完善人格、觉悟人生。因此藏文化不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受到了藏传佛教戒律的直接影响,而藏族古代法律是藏传佛教戒律的延伸与世俗化的扩展。本文主要利用文献比较的方法来探讨藏传佛教戒律与藏族古代法律之间的关系、佛教戒律的渊源与价值作用、藏传佛教戒律与世俗化之间的关系、藏族古代法的主要源流与体系、藏族古代法独有的特征等,并进一步推敲藏族古代法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清规榜已在咸阳地区正式颁布实施,我们下一步还计划把清规榜以碑刻、拓片的形式下发到咸阳各个宫观,使其真正推行、真正发挥作用。道门祖师有云:"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恪守道教戒律,是道教信徒得道成仙的前提条件。从道教发展的历史来看,戒律的作用不可忽视,道教的历次兴衰在某种程度上都与道教戒律的兴废有关。戒律清规在道观管理中尤其重要,是道教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措施。同时,道  相似文献   

15.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主要遵奉小乘诸律,但其中融入了大乘的思想观念,因此其戒律也呈现新的特质:⑴戒律也是原则,体现着对欲望的彻底禁止。⑵诸戒律面面俱到。⑶诸戒律体现着平等精神。⑷戒律的条文体现着理性对欲念的束缚。⑸内在自我约束和外在规范统一。⑹戒律不仅是制恶的约束,还是行善的督约。⑺戒律具有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的机动性。⑻戒律的实施与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相关联。因此,流传在中土的佛教戒律是佛教中国化的基础,而且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戒律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与法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桑吉 《法音》2001,(11)
本刊讯9月17日至10月17日,重庆市佛教协会在梁平双桂堂举行为期一个月的传授三坛大戒法会。戒子分别来自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八个省、市、自治区。这是建国以来重庆市举行的首次大型传戒法会。法会礼请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慈云寺方丈惟贤法师,重庆市佛协副会长、华严寺方丈心月法师,上海市佛协副会长、真如寺方丈妙灵法师分别担任得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戒子们在戒期中认真学习了佛教戒律和党的宗教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传戒法会依照传戒正范和中国佛协关于《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的规…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89,(1)
止持与作持所谓戒律,应该是两种类别的共同称呼。广义地说,比丘戒也包括了比丘律;狭义地说,戒是戒,律是律;律中包含戒,戒中不含律。因为毗尼(律)藏中有波罗提木叉(别解脱戒),波罗提木叉中不能摄尽毗尼藏。说得明显一些,毗尼是统括止持与作持的,波罗提木叉则唯有止持。所以持律含有持戒,持戒不含有持律;因持律是僧团大众共同的事,持戒是各个比丘个人的事。持戒  相似文献   

18.
<正>道教戒律与国家法律基本精神上具有一致性,以遵守国家法律为前提和基础,有助于国家法律的贯彻落实。道教界应该强化法治意识,梳理道教戒律,积极与国家法律相适应。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戒律是宗教在发展完善过程中产生的。在历史上,道教戒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教》2022,(8):94-94
“超度”是一种佛事活动,指佛教僧尼通过诵经、拜忏等方式,救度亡灵,超脱苦难。常用的“超度”佛事活动包括水陆法会、放焰口以及各种忏仪等。“水陆法会”,也称“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水陆斋仪”“悲济会”。这种佛教法会时间较长,少者七天,多者四十九天;规模较大,参加法事的僧人有几十甚至上百。法会期间,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十分隆重。供品以饮食为主。  相似文献   

20.
美国及北约的导弹炸毁我国驻南大使馆,三位中国英雄血洒南国,引起全国人民的激愤,示威游行中见僧伽队伍,香港有人议论,怎么出家人也卷入是非?况且是见血的事,抗争的事,激烈的事,如何契佛法,契戒律,契修行?恐怕一些居士及出家人都有此疑问。《佛教文化》约笔者行文,谈点看法,与大家商榷。佛法不离世间,但世间法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者,独善其身;大道理者,兼善天下。但小大不二,因小能见大,大又摄小。如出家人常说,生死事大,这是就个人修行言;但同样生死事小,这是就家国言、天下言、佛法言。一座寺院,有低眉菩萨,又有怒目金刚,低眉菩萨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