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道教节日     
志鸿 《中国道教》1990,(2):39-39
正月元正与天腊之辰正月初一,新年伊始,人们喜气洋洋,着新衣、燃鞭炮、年糕、团子、大红枣。《玉烛宝典》:“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上日、亦云正朝、亦云三元,亦云三朔。庭前爆竹,进椒柏酒,服桃汤,进敷于散,造五辛盘,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珠囊隐决》:“正月一日取五木煎汤以浴,令人至老发黑。(编者按:道家谓青木香、亦云五木)。”道教有五腊良辰的信仰。这正月初一正是天腊之辰。《云笈七签》:“正月初一为天腊;五月五日为地腊;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十月一日为民岁腊;十二月八日为王侯腊;是为五腊良辰也。”“腊”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2.
俗语佛源     
《法音》1990,(12)
遥逍自在佛家语,意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五灯会元》卷十八《性空妙普庵主》载妙普自祭文有"四十二腊,逍遥自在,逢人则喜,见佛不拜"之语,此语后被广泛应用.《元曲选·张生煮海》:"海东一片晕红霞,三岛齐开烂漫花.秀出紫芝延寿算,逍  相似文献   

3.
或曰:相术之奇,造物有心生之。余曰:子何以知之?曰:古人生而有文在手,唐叔虞曰“虞”,鲁季友曰“友”,宋仲子曰“鲁夫人”,非天有心生之乎?余曰:按《左传注》云,孔《疏》:“隶书起于秦末。石经古文,‘虞’作‘(从从)’,‘鲁’作‘(止衣)’,手文固当有似之者。”由此说推之,则“友”字、“夫人”字,笔画不多,  相似文献   

4.
正富强古语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正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管子·形势解》)《箴言》曰:"丰富尊荣在我,恒久的财并公义也在我。"(箴8:18)牧者论:富裕华夏彰恩光,强国福民享美梦,祖国今朝新面貌,人人诚心愿承当。民主古语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主制度,天下之公理。"(清梁启超)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知道,晋真人"功行两全"的思想在全真道中得到继承与发扬。王重阳在《三州五会化缘榜》中就说:"晋真人云: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迭神情,无动无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须是修仁蕴德,济贫救苦,见人患难,常行拯救之心,或化  相似文献   

6.
《系辞·上传》第五章是《易传》中最重要的一章,而其释义适巧又未有定论。之所以未有定论,在于其丰富解读的可能性。本文取宋明儒对此章第一节的疏解,分为不相统属的三系五说。综括而言,如本章由阴阳变化之动力论"道",特殊处在于:既直接就天道论述,但又从切近可持的"阴、阳"势能为论述点,则其论述法可划归于"即用显体"的方式。《系辞》之所谓"善",或由阴阳变化之生生不已立论,或由人之自觉地承继天道处言善。所谓"性",则或从万物所受命于阴阳而成其具体生命处说;或由万物之既成之后,复归于天道处说;或由人(或万物)之自成乃因天道之赋性处说。本文既分别展示此节蕴义的丰富,且见此章可为《易传》形上学性格之标示,也表现宋明儒者间诠释立场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正服五芽,即服食五方真气或生气。五芽,也称"五牙",《黄帝内景经·常念章第二十二》"存漱五牙不饥渴",梁丘子注:"《灵宝》有服御五牙之法。五牙者,五行之生气,以配五脏元精。"~1梁丘子,即唐代白履忠。他认为服食五芽出于《灵宝经》。据小林正美之说,服五芽最早开始于《五符序》(即今《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中的《仙人挹服五方诸天气经》,  相似文献   

8.
朱熹《孟子集注》在名物训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兹从中选择几条以作考辨如下。“深耕易耨”(《梁惠王上》)朱注:“易,治。”清焦循驳之曰:“若训易为治,治耨于辞为不达。且上云深耕,谓之深;此云易耨,则为耨之易。禾中有草杂之,则烦扰矣,故芸之使简易。”焦氏释“易”,将之与“深”联系起来考虑,极具启发性,但训作“简易”,亦属不妥。对“易”的正确训释,蒋孟仁《孟子音义考证》所说最为可信。其云:“《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易之亡也’,《经义述闻》云:‘易者,疾也,速也’;《管子·度地篇》曰:‘大暑至以疾耨杀草秽’,是其证。《齐语》曰:…  相似文献   

9.
(一)五台山,又名清凉山。唐代沙门释慧祥《古清凉传》引《水经注》云:“其山五峦巍然,迥出群山之上,故谓五峰。”《水经注》为北魏时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撰写。关于成书年代,学者刘汝霖有如下一段考证:“按水经注卷五河水五‘河水南对玉门’下注云:‘魏攻宋司州刺史毛德祖于虎牢……余顷因公至彼。’司州属河南地,则道元之方注水经,必在为河南尹时也。  相似文献   

10.
《孟子·告子下》篇"人恒过,然后能改"之"恒"当读为"极",是说人困于过,为过所困,才能改正错误;《离娄上》篇"思诚者,人之道也"之"思"当读为"使",是"做到"的意思,而不应该训为思想或追求;《尽心下》篇"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当作"仁也者,人也;义也者,路也:合而言之,道也","人也"下脱去"义也者,路也"5字。  相似文献   

11.
卢龙光  关瑞文 《天风》2008,(22):32-34
哀伤,是生命里的必经窄巷,具摧毁生命之能。然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云:"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何解呼天?因为"天者,人之始也。"西方学者也指出,哀伤经验能够促使人从灵性与宗教的深处发问"何故"的问题。考夫曼(Jeffrey Kauffman)认为,"何故"是罪咎的展现;"何故"是怀疑的符号;  相似文献   

12.
<正> 1.《语丛》一云:“凡物由妄生。”整理者注释云:“裘按:此语又见一。四号简,妄作望,字在此疑读为亡(无)。”今按:字不应读为“亡”,当从一○四号简,读为“望”。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凡见者之谓物。”望、见义通,《广雅·释诂》一:“望,视也。”《说文》云:“见,视也。”“见”有“感知”之义,《淮南子·修务》云:“而明弗能见者何。”高注云:“见,犹知也。”《淮南子·览冥》云:“昔者雍门子以哭见于孟尝君。”高注云:“见,犹感也。”故简文云:“凡物由望生”者,言存在生于人之感知。  相似文献   

13.
正《吕氏春秋·孝行览》中将养父母细化为"养有五道",即养体之道、养目之道、养耳之道、养口之道、养志之道。养父母之体对于尽孝来说固然重要,但这只能说是"孝"最基础的层面。《盐铁论·孝养》对"孝"划分了上中下三个等次:"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只有对父母有真诚的爱心,才能对父母保持敬意,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5,(4)
<正>"好生之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尚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阴阳不测之谓神"、"天地之大德曰生。"《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列子·说符》:"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唯识》云:信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是知万善发生,信为前导,故佛经首立"如是我闻",生信之谓也.  相似文献   

16.
正对《周易·师·彖》"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1朱熹曰:"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之也。"2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的说法,释之曰:《彖传》:"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王引之曰:"《广雅》:‘毒,安也。’毒天下者,安天下也。《孟子·梁惠王》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是其义。……《老子》曰:‘亭之毒之。’亦谓平之安之也。"俞樾曰:"《尚书·微子》篇:‘天毒降灾,荒殷邦。’《史记·宋世家》毒作笃。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两个问题 :一、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 :“道始于情 ,情出于性。”此处之“道”即儒家所说的“礼” ,文献中儒家常常将礼乐制度称为“道”。《管子·心术》亦云 :“礼者 ,因人之情 ,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道”亦同于“易” ,《礼记·中庸》云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即《周易·系辞》云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易、变同义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施》云 :“变谓之情。”此与简文云 :“道始于情”相应。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 :“道四术。”此即《冠子·博选》中的“道凡四稽。”亦即《老子》中的“四大” ,相似议论还见于《管子·山权数》。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教》2018,(6):1-1
《老子道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云:道冲而用之,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又云: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德经》云: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宝。  相似文献   

19.
李光明 《法音》2021,(2):33-39
一、嵩山与北魏佛教的历史关联作为五岳之一的嵩山在古代称外方、嵩高、崇山、嵩岳等。称嵩山为中岳,始于殷商,定于汉初。《释名》云:"嵩字或为崧,山大而高曰嵩。"《白虎通》云:"中央为嵩高者何?嵩言其高大也,中央之岳独加高字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为政》篇记有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学术史上此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孝乎惟孝"之句读问题;二是"施於有政"是否为引《书》之文字;三是"孝乎"之"乎"是否为"于"字的问题。第一方面,阎若璩的论证很有说服力;第二方面,刘宝楠认为"施于有政"不是《书》中文字的意见可从;第三方面,刘宝楠的判断虽有问题,但值得重视。孔子此处引用《书》,对其进行阐释,是符合《书》的精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