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浩瀚众多的丹经道书中 ,《唱道真言》被认为是道教炼心方面的名著。《唱道真言》不仅讲了炼心、炼丹与炼形的方法 ,同时也系统地论述了丹道功夫的基本观点。静修的方法是祛病延年 ,静修的要领是在清静无我中应物不迷 ;静修的特点是一经入门之后 ,自然妙绪纷来 ,不由自主 ,自有真意为之导引也 ;而静修成功的要诀 ,又在“玄关一窃”。有此静极而动之一觉 ,自会修道有成。一、静修目的《唱道真言》讲 :“仙家重炼气 ,淘出纯阳之体 ,金光法界 ,自我为之 ,此谓气长生。”在行持中 ,无论是炼性或炼气 ,均是从静中修炼而出。所谓“长生” ,乃“祛…  相似文献   

2.
静坐修炼的关键在于一个“静”字。在行功中能入真静就能在静极而动中产出肾中真阳,自动运转周天。然后由动极而静,入于杳冥之境而产出心中真阴。真阴真阳相交,在定中结丹。由定而空,入于虚无之境,则进入更高阶段的修炼了。这个过程是静坐行功的一般进展情况,在具体操作上还有其一定的步骤与方法,大致讲来有这么几点:一、一心清静“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所谓凝神,即一心清静之法。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讲:“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  相似文献   

3.
"天燥有雨,人燥有祸。"人要"平心静气"地去做事才能成功;《管子》中很详细地论述了"静",指出了"中不静,心不治"、"心能执静,道将自定"、"静则得之,躁则失之",其中道理对现代浮躁的人们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庄子从道与人之关系角度出发,在《大宗师》中构建了一套实现人之自然本性的系统。通过预设真人这一理想人格,彰显人之自然本性及人获得自由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再通过对常人修道之可能性与修道之过程的论述,实现常人向真人的转化;最后以道之化化解生之困境与死之必然性对人自然本性的束缚,从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庄子对人之内在自由的发掘与阐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保守我心     
林孔华 《天风》2001,(9):8-9
司马桢的《坐忘论·收心》记载着一句话:“心者一生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成昏。”其意为,心是人一生的主宰,掌管着人的意志、思维,主导人的精神;心的静动与否,则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着人的一切行动。海涅说:“在一切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了。”人的心灵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宝贵的东西。 对于人来说,没有任何事物比心灵更重要,因为心灵主宰着人的全部。心灵如果出现问题,则整个人都会有问题。人之所以为善或成恶,都是由于内心世界的主观因素决定和  相似文献   

6.
道教修炼最讲一个“静”字,静字贯穿修炼之始终。筑基炼已讲“静”,炼精化炁讲“静”,炼气化神讲“静”。道教认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而入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云:“古今常存,总持静念。”即谓修炼主静第一。修炼中先要身静,身静则心静。身心两静,才容易入静。入静后的功态与验证。初步静坐,能达到悟心常明,一念即起时以慧心除之,只觉周身唯一心灵而已,才算入静。反之,静坐后,一念即起,一念又来,而不能以正念慧  相似文献   

7.
祖气氤氲,阴阳化分。乾道男良,坤道女贞。皆可修道,在于个人。求则得之,舍则失真。千生庆幸,得入玄门。清静真一,不二法门。三宝圣地,祖庭白云。开学典礼,道界欢欣。培育坤修,女士仙根。阐扬正法,秉教全真。慈悲济世,利国利民。  相似文献   

8.
依据读者来信提出的问题,现于前面所讲“变”“化”部分稍作如下补充: 六爻不动则不变,动则必变,老阴变为少阳,老阳变为少阴,是为爻变。爻变,有变回头之生,有变回头之克。凡“用神”、“元神”宜变回头之生,不宜变回头之克;“忌神”,“仇神”宜变回头之克,不宜变回头之生。六爻安静,旺相之爻可以克休囚之爻,亦可以生休囚之爻。卦有动爻,能克静爻。而静爻不能克制动爻。凡卦有动爻,动而必变,变出之爻能生克冲合本位之动爻,不能生克冲合它爻,而它爻与本位之动爻,亦不能生克变爻。如子月卯日测得《坤》之《晋》。  相似文献   

9.
闲自心生     
正闲,是一份清静之境,是一种不受世俗物欲干扰的人生状态。乌尤寺有对联云:"事到无心皆可乐,人非有品不能闲。"意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只要人不以功利为目的对待,便都会呈现出让人赏心悦目的姿态。做到了这一点的人,也就是拥有心品之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保持悠闲之心,相反,则终日浮躁难安,无法清静。我们来到世上,都得品味生活的苦难与艰辛,快乐与幸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的际遇是变幻莫测的,事实上,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有心  相似文献   

10.
正刘一明宗师对"志"有这样的理解,其说:"所谓志者,刚决也,果断也。有此刚决果断之志,则世事不能染,恩爱不能牵,私欲不能起,名利不能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患难不能动,只知有道,不知有他,只顾性命,不顾别事,一切身外之物倶不能碍的,可以闻道,可以修道。"刘一明宗师的修道思想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而本文只想简单地谈一下《通关文》中关于修道的一些思想理念,或者说刘一明宗师通过《通关文》给修道者传达的一种基本的修道范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修道是道士成道的基本要求,道教认为只有通过修炼才能达到成道的目的。而要修成大道,首先要把自身中一些坏的习气除掉,让自己的行为没有缺点或减少瑕疵,如此一来,才能与修道的要旨相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