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风》2017,(6)
正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信仰,是关于上帝和耶稣基督的信仰,也是人的"终极关怀"(田力克语);另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文化,是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神圣性和超越性的文化。也就是说,基督教的核心是信仰,用赵紫宸的话来说,"基督教是基督"。但基督教信仰,一直以来都是借着文化加以表达、加以传播的,离开文化,也就没有真正的基督教信仰。  相似文献   

2.
赵林 《世界哲学》2016,(1):115-124
当基督教脱离犹太教母体、开始在希腊-拉丁世界中传播时,如何处理新兴的基督教信仰与具有深厚思想传统的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基督教护教士们面前的一个理论难题。在初期教会中,诺斯替主义表现出了一种"急性希腊化"的做法,即试图将基督教信仰改造成一种玄奥的二元论哲学。与这种异端做法不同,正统教会在对待上述关系时表现出了两种态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统摄希腊哲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拒斥希腊哲学。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把希腊哲学、尤其是具有神秘色彩的柏拉图主义融入到基督教信仰中,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神学理论。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希腊-拉丁世界的基督教化这个表象背后,隐蔽着一个更加深刻的思想转化过程,这就是基督教信仰(以及教会体制)的希腊化与拉丁化。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中国化就内而言是要构建一套符合信仰规范兼具中国特色的信仰经验的表达,就外而言它需要以服务社会的实践来平衡以"传教"为中心的信仰生活。基督教中国化不但是对普世基督教多元化的丰富,而且也是多元化的基督教在中国的具体呈现。就中国而言,各城市之间存在着人文、习俗、自然环境等差异,它们同样是对"基督教中国化"内合的丰富。本文以宗教学和现象学的方法考察首都教会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基督教信仰来说,家庭不只是一个神学的讨论对象,也不只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是基督教的核心价值,是基督教神学的主旋律。甚至可以说,基督教信仰就是关于家庭的形而上学。基督教信仰圣父、圣子与圣灵,与此同时,他们又是同一个本体。因此,三位一体,就是上帝的三个位格在爱中的共融与合  相似文献   

5.
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信仰,是关于上帝和耶稣基督的信仰,也是人的“终极关怀”(田力克语);另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文化,是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神圣性和超越性的文化.也就是说,基督教的核心是信仰,用赵紫宸的话来说,“基督教是基督”.但基督教信仰,一直以来都是借着文化加以表达、加以传播的,离开文化,也就没有真正的基督教信仰.即便是基督教经典和基督教教义的形成,都离不开其形成的文化处境.  相似文献   

6.
谢鸿昆 《天风》2002,(11):40-41
西方中世纪是“基督教的中世纪”,它的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基督教信仰至上。在这个信仰的时代,基督教神学家从未陷入“盲信”,从未自缚于信仰,正好相反,他们从一开始就为其教义和信仰寻求理性的  相似文献   

7.
毛丽娅 《宗教学研究》2004,4(3):174-179
基督教之所以能迅速地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而走向世界,绝非偶然.这既有客观的历史原因,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宗教和民族宗教的内在宗教素质.罗马帝国的"世界性"范围,罗马帝国统治集团的大力扶持利用,基督教对犹太教的超越,基督教教义思想具有的"普世性",基督教着重个人体验的信仰途径以及简便易行的宗教礼仪,基督教组织的发展变化等多种因素使基督教很快走向世界.在基督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过程中,保罗等人起了重要作用,他对早期基督教教义的改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对许多人而言,基督教与天主教似乎就是一回事,因为在国际上基督教与天主教统称“基督教”。的确,从教会历史上看,基督教与天主教原本就是一家,后来经过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后,才分化为两个教派;从信仰上看,基督教的信仰与天主教大致相同,都使用同一本《圣经》,同信三位一体的上帝,传统的信仰上都认为人类有“原罪”(人所共有的罪性)和“本罪”(个人行为上过犯),只有经过耶稣基督十架救赎才能使灵魂得救。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是一个差传的宗教。基督教向外传播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本地化的过程。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无疑是已经西方化的基督教形态。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这一形态的基督教在中国一直被许多人看为"洋教"。尽管中国基督教的"三自"爱国运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毋容讳言,今天中国的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神学上)仍然是西方基督教形态在中国的呈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基督教中国化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急迫的。本文仅尝试从基督教与中国处境、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国教会的"三自"、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国教会的社会参与等几个方面,对基督教中国化的问题加以探讨。文章认为,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教信仰阐释、信仰实践、教会礼仪、教规教制等在中国的处境化。基督教中国化的目的,就是要确立中国基督教的自我、在独特的处境中见征基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教会牧者的视角探讨如何构建适切基督教中国化的牧养思维导向,选择这一课题的原因有三:其一,基督教的牧养工作是处于最前线的事工,在牧养事工中,以释经为基础的教导、宣讲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共通点。因此,笔者主张从牧养的角度探讨基督教中国化的方向;其二,笔者最大的主观期盼是看到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两者之间和谐共融;其三,基督信仰具有普世性,每至一处,基督信仰若要在异文化中"往下扎根,向上结果"(赛37:31),必经处境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真正、本源意义的恕是一种创生力量,这一创生力量使被恕者从过与罪的萎颓中毅然决然地抽身而返,返至一种中正、至善、洁静的创化中.无论儒家"恕",还是基督教的"恕"都具有这一力量.二种文化恕的方式与路经不同,但殊途同归,儒家与基督教的恕皆能使被恕者劈碎自己生命中的嚣浮不实、剔除内心非诚、非仁、非智的虚伪蔽障,从而过一种真切笃实、修德进业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关于早期基督教的三篇文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早期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肯定了十九世纪对早期基督教的研究,恩格斯还指出了研究早期基督教历史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Starting from recent uneasiness with Protestant individualism, this article asks whether Luther's theological insights might help address the unintende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the Reformation. Luther's mature thought defines the church as a tangible "Christian, holy people" within history, constituted by distinctive public practices. This church is necessarily institutionalized: the "universal priesthood" is corporate rather than individual, and cannot be fully realized without ministers acting in persona ecclesiae. Ordered ministry and common priesthood are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constitutive. Finally, following his central principle that God gives spiritual gifts only through public, bodily means, Luther allows no separation of justifying faith from bodily adherence to the Christian people.  相似文献   

17.
18.
Abstract

This causal-comparative quantitative study compares mean scores on the Preliminary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PSAT) between Classical Christian schools and non-Classical Christian schools using data randomly selected from survey responses.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4,486 mean scores from the 2003–2004 school year through 2012–2013. Welch’s t-tests for unequal variances was used with an alpha set at 0.05 and 0.017 for Bonferroni correction and return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s for all three academic areas: reading, math, and writing. Effect size measured by Cohen’s d and eta squared indicated Classical Christian methodology should have a large, positive effect on PSAT scores. Demographic and between school comparison limitations noted. Future research and associated correlational studies are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9.
In The Law of Peoples John Rawls casts his proposals as an argument against what he calls “political realism.” Here, I contend that a certain version of “Christian political realism” survives Rawls's polemic against political realism sans phrase and that Rawls overstates his case against political realism writ large. Specifically, I argue that Rawls's dismissal of “empirical political realism” is underdetermined by the evidence he marshals in support of the dismissal and that his rejection of “normative political realism” is in tension with his own normative concessions to political reality as expressed in The Law of Peoples. That is, I contend that Rawls, himself, needs some form of political realism to render persuasive the full range of normative claims constituting the argument of that work.  相似文献   

20.
说“道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荣 《世界哲学》2006,(2):98-103
“道理”作为日常用语包含基于事实的观念、言说或推论的根据、“规范”或“规则”以及实践智慧等涵义。与之相应,“讲道理”既指以事实为依据,提出某种观点、看法;也意味着言说及行为过程合乎规范或规则。它与实践智慧相联系,“讲道理”同时涉及所谓实践推论(practical reasoning)。“道理”与“讲道理”,蕴含着当然与必然、真与善、理论知识与实践智慧以及理性与情意等关系。道理”与“讲道理”的哲学意蕴有其历史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