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境与互动:人际互倚及其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菊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28-835
人际互倚理论主要关注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依附关系。文章介绍了互倚理论的历史发展,论述了人际互倚理论发展中研究方法的改进:从结果矩阵到转换细目表。方法的改进推动了重视情境的人际互倚情境模式的发展,使人际互倚理论从研究静态人际互倚关系转向研究动态人际互倚的转换过程。该文还对人际互倚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互依性与团队协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依性是指团队成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的程度,分为作业互依性和产出互依性两大类。该文全面的阐述了互依性的概念、分类和测量方法,并重点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互依性在团队协作领域中的研究结果。总结发现,两类互依性与很多团队变量均有显著相关,特别是团队的结果变量。在对结果变量的影响上,两类互依性存在交互作用,或互依性与其他变量存在交互作用。文章最后提出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3.
茶山丁若镛在《周易四笺》中运用了推移、爻变、互体、物象四种解释方法,其中,两互作卦法属于互体之理论。两互法的由来可上溯至郑玄和虞翻,此法之运用则首见于完颜亮入寇时会稽之士所行之筮例,然其不过是一个事例而已。后来,吴澄构建了两互法体系。其体系与丁若镛两互作卦法大体一致,但又存在重要差异。吴澄的两互法基于邵雍的先天易学,而丁若镛则去除了先天易学的部分,仅择取其中的两互关系。另外,吴澄的两互卦遵循了秩序井然的规则,但这种规则性却未见于丁若镛的两互作卦法。总的来说,吴澄的两互法仅停留在形式的层面,而丁若镛却将两互作卦法广泛地运用于《易》辞的解释之中,这可以说是丁若镛对互体说与两互法的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在提倡文本开放的当代文艺研究中较为常见,在视觉传达设计叙事中尤为明显,这是其所具有的专业特性决定的。吉拉尔·热奈特从关于互文性理论的五种互文类型出发,研究互文性在视觉传达设计叙事中的存在特征,探求视觉传达设计叙事中互文性的重要性及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5,(3):53-58
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互动有重要的作用。结合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与北京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政府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互动过程是一种互构性承认——承认是互动的状态和结果,互构则是实现承认的方式。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嵌入性发展和互构性演化的宏观结构背景下,这种互构性承认具有如下特征:政府主导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逐渐走向自主性;互构性承认是在平和状态下进行的;互构性承认使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实现了由依赖政府让渡空间到在接受政府让渡空间的同时也适当拓展空间的演变;互构性承认具有阶段性、结构性;互构性承认是一种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基督教教育与儒家教育的和谐关系表现在内在的合一与外在的统一,内在的合一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合一,即在"爱"中互渗互融,外在的统一是指外在形象的统一,即在"和"中互尊互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正则互模拟理论并比较了正则互模拟的外延性大小,通过对非良基公理之间不相容的条件的讨论,我们进一步比较了由正则互模拟决定的非良基集合域的大小,最后对非良基集合论FAFA、SAFA和AFA中的非良基集合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8.
任曦  王妍  胡翔  杨娟 《心理学报》2019,51(4):497-506
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以社会角色来定义自己, 更看重自己的社会关系; 社会评价威胁是诱发个体社会心理应激反应的重要情境因素, 然而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在心理性应激情境中是否会表现出更高的应激反应, 以及社会支持是否会缓解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还不可知。本研究以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为范式, 以主观应激报告、心率和唾液皮质醇作为应激指标, 使用自我构念问卷测量个体互依自我构念水平, 将健康大学生被试随机分配到自我支持启动组和社会支持启动组。结果发现, 互依自我构念水平正向预测个体在应激情境中的皮质醇水平增加量; 同时, 相比于自我支持启动, 高互依自我构念的个体在经历社会支持后有更低的唾液皮质醇变化量。研究结果提示, 社会支持对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起到了良好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下几点。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相似文献   

10.
李抗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19,(1):245-250
为了全面理解中国人的互依自我内涵,整理相关文献后,发现主要有华人本土与跨文化两种研究取向及相关的多种典型理论,如差序格局理论、华人四元自我理论、道德自我理论、三重自我理论和文化会聚自我理论。这些理论适合解释不同类型的互依自我,并面临各自的挑战。在意义维持模型下对这些理论及互依自我类型进行了整理,发现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是多层次的、动态的。  相似文献   

11.
李育辉  黄飞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8):1321-1328
成对关系是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的最基本的单元, 对成对关系的测量得到的成对数据具有人际关系的互依性特点, 这种互依性往往体现在对象效应上。考虑到数据的互依性以及同时估计行动者效应和对象效应的行动者-对象互依性模型(APIM)是一种相对简单但很有吸引力的指导分析的模型。成对数据中根据数据的变异源分为三种变量; 根据是否存在可区分开成对关系中的双方的变量而分为可区分和不可区分的数据; 成对数据的分析往往开始于互依性程度的检验; 在独立性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考虑是否可区分, 则可以采用联合回归、多水平模型, 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 对APIM中的各个效应进行估计。其中, 尤为详细地介绍了使用LISREL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全球各国在各个发展场域创新创造、互容互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在政治场域倡导世界各国要平等相待、互尊互信;在安全场域倡导各国之间要加强合作、和合共生;在文化场域倡导各国文明要交流互鉴、多元并存;在生态场域倡导各国家和地区要携手共治、绿色发展,共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9,(3):176-182
全球经济转型给工作特征带来的重大改变之一就是任务互依性大大增强,在这一新工作情境下,组织如何更好地激发员工建言行为是本文关注的研究问题。根据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观点,任务互依性对工作者带来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而易见,不同特质的员工对于任务互依性的认知评价和行为反应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加入对工作者人格特质的考虑。基于两个时间点收集的435份领导员工匹配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尽责性低或情绪稳定性低的员工而言,任务互依性对建言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建言行为前因变量的现有研究,而且也有助于鼓励管理实践者更好地从任务互依性等工作特征出发,思考如何调动不同特质的员工为组织发展建言献策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反复研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认为中医理论中有脏腑经络之气互藏理论.分别从五行互藏理论、寸口脉的临床应用、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及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各脏腑的功能发挥与脏腑经络之气的关系、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脏腑经络之气是互藏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建筑虽为不同的艺术门类,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异质文本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内在的共通。罗兰·巴特提出的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源于文本理论的艺术哲思,为文学与建筑的互动建立了桥梁。文章通过讨论罗兰·巴特所提出的文本理论,解析文学与建筑之间的共通性,分析现有的文学与建筑的互文案例,为跨学科视角下文学与建筑的互文性提供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倩 《中国宗教》2021,(3):80-81
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步与儒道两家会通,实现中国化的转变,这是中华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一次大规模相遇与互融,也是世界范围内异质文化之间和平融会的成功范例。梳理佛教与儒家、道家道教之间求同存异、互摄互荣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对于当今正确处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以汉魏时期佛教的早期传播为例,对此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7.
游斌 《天风》2022,(3):29-31
本文将以"互寓"为枢纽,提出一个中国化的基督教思想纲要,尤其是在教会论方面探索以中国传统的"天下"范畴解释教会,即为"天下教会论"."互寓"思想根源于教父们的perichoresis,即在三一上帝的内在生命里,三一上帝彼此互寓,每一位都在爱的自我虚空中成就其他两位,成为一个上帝 1.  相似文献   

18.
在以腊尔山为中心的苗族聚居区存在被称之为"苗老司"的"巴岱雄"和"客老师"的"巴岱扎"两类民间仪式专家,他们分别代表苗族和汉族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巴岱信仰不仅在信仰空间上实现了互嵌,还在仪式实践中出现了仪式功能、仪式环节、仪式结构等不同的互嵌类型。这些现象表明汉文化进入了苗族"权力的文化网络"。巴岱信仰互嵌是民族互嵌的历史缩影,民族嵌入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张力可以通过巴岱的逆转仪式及其他交融方式来释放。交融是一种过渡状态,它不仅能够释放嵌入的张力,还能为互嵌赢得时间和空间,促进新的社会结构形成,实现新的社会凝聚和团结。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学习《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从文明交流互鉴角度谈对佛教的四点认识和理解。其一,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交流互鉴,使中华文明更加丰富多彩。其二,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集中华文化发展之大成的一种独特宗教文化形态。其三,中国佛教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显示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巨大作用和辉煌成就。其四,中国人始终以和平方式推动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互鉴,做出了特殊贡献,取得了伟大成就,创造了惊人奇迹,为当今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建立联系提供了可资学习、借鉴的样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宋徽宗的艺术生涯和花鸟画创作进行探讨,研究他作品中的诗画互文现象以及其背后的意义。采用文学与绘画的交互关系作为研究框架,通过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解读其中的诗意绘画表达和画意文学表达,探讨诗画互文现象的意象共鸣和情感交融,同时探讨了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宋徽宗花鸟画中的诗画互文现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达,同时也展示了其对当时社会文化的深刻思考和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