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及其中国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其一,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内在动力。如清代著名的回儒大师刘智所言:"虽载在天方之书,而不异乎儒者之典,遵习天方之礼,即犹遵习先圣先王之教也。圣人之教,东西同,今古一。"另一位回儒大师马注在比较伊斯兰教与儒家之后说:"圣不同时而道同,语不同音而义同,字不同迹而理同,教不同术而认同,服不同制而心同。"清代著名阿訇马复初亦说:"我观东土圣人,凡人生纲常名教,日用饮食数大端,诗书所载,无不尽美尽善,而无以复加。"显而易见,正是这种内在的文化认同不仅避免了  相似文献   

2.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形成较晚的一个派别,清光绪年间创建于今天的甘肃省临潭县旧城。其创始人马启西自幼研读伊斯兰教经典,又从小攻读儒学著作通达儒者之学。及长成后,毕10年之功于阿拉伯经文与刘智等人的伊斯兰教译著学习,博览广读而又有所得。他精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勤奋研读中国诸子百家论著,广泛吸取自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大师“从中土之汉文,展天方之奥义”的精华,深得“会通诸家,而折衷于天方之学”的真谛,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创始人中,唯一一位秀才出身,并成功地把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3.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形成较晚的一个派别,清光绪年间创建于今天的甘肃省临潭县旧城.其创始人马启西自幼研读伊斯兰教经典,又从小攻读儒学著作通达儒者之学.及长成后,毕10年之功于阿拉伯经文与刘智等人的伊斯兰教译著学习,博览广读而又有所得.他精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勤奋研读中国诸子百家论著,广泛吸取自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大师"从中土之汉文,展天方之奥义"的精华,深得"会通诸家,而折衷于天方之学"的真谛,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创始人中,唯一一位秀才出身,并成功地把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4.
在人性问题上,刘智的<天方性理>借鉴和吸收了中国传统儒学的许多内容,并与伊斯兰教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研究人性.本文从<天方性理>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到中国儒学在人性问题上的探讨做一比较研究来说明<天方性理>是将儒家之道与天方之经"择其理同而义合者"编纂而成.  相似文献   

5.
<正>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和平之义清高的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中说:“真主所喜悦的宗教,确是伊斯兰教。”(3:19)“伊斯兰”一词意为顺从与和平,即顺从真主意旨,和平待人待物。对于伊斯兰的深层意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原副主任达浦生阿訇在其《伊斯兰六书》中解释道:“其意义有二:一曰顺从,二曰致和平。……致和平者,凡事出乎自然,不刚不柔,不曲不阿,发而中节,行而正直,斯德斯行,微特我一己遵而守之,而且推之于世人,俾人人能尽其道,实践其行也。”  相似文献   

6.
清真寺经堂教育,是中国穆斯林学者引进“天方之学”,传播伊斯兰文化思想,培养宗教事业接班人的载体,源远流长,盛行于南北各地已四百余年。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承先启后,经师辈出,代有传人,从而维护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延续与发展。现今的经学院,正是对传统经堂教育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经验史表明,宗教的形态、趋向和功能深受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处在不断的演进之中。即将与我们挥手告别的20世纪,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不寻常的百年,在宗教思想史上也是一个万象更新的时代。就世界三大宗教而论,因时代变迁而受到冲击、引起动荡,以拥有12亿人口的伊斯兰教最为突出。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近百年间伊斯兰教的走向,似乎可以这样说:不断地以‘动”和“变”来求生存、图发展已成为伊斯兰教的主流思想。一、从泛伊斯兰教认同转向现代民族国家认同19世纪曾被视为伊斯兰教的“黑暗时期”。“黑暗”,指的是近代…  相似文献   

8.
正一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儒诠经",用儒家思想阐释伊斯兰教,把伊斯兰教的信仰功修与儒家纲常伦理相契合,从理论上阐明伊斯兰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条目,与儒家无异";同时也选择伊斯兰教和儒家典籍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以经诠儒",引导民众"不滞方隅之见而悟心理之同,不涉异端之流而秉大公之  相似文献   

9.
清真食品以其卫生,清洁和制做精美而深受人们喜爱,一般对伊斯兰教了解较少的人,只知道穆斯林不吃猪肉,却不知道这其中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意义。 《古兰经》云:“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5:3)“众人啊!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2:168)。先知穆罕默德说:“一口不洁,废四十日功修。”虔诚的穆斯林谨遵真主的命令与先知的训诫,对食物的选择极为重视。我国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在《天方典礼》饮食篇中从不同角度对清真饮食做了较  相似文献   

10.
正汉语系中国伊斯兰教义学内容宏博、玄奥而精深,其集大成者刘智的《天方性理》文辞典雅、义理幽远。为了说明中国伊斯兰教义学如何认识世界的本原、天地人物的由来、天人物我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的终极归宿、修身养性的方法等基本问题,勉以《天方性理》为据初浅阐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夏,笔者受邀在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专题授课,授课教材为1988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张嘉宾、都永浩两先生整理的刘智《天方典礼》,以此探索对伊儒会通思想的继承与转化。一、择先贤1944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在商务印书馆为之出版的单行本《中国回教小史》中这样写道:“汉文译述的发表,始于明末。真正能自成体系,立论正确的译述,从王岱舆开始。岱舆后,张中、伍遵契、马注、刘智都是很重要的译述者。”1此处的“汉文译述”是指关于中国伊斯兰教的汉文翻译与著述。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刘智的《天方性理》是伊斯兰教与儒学会通的典范,那么马联元对《天方性理》的阿拉伯文注释本《性理微言注释》则充分体现了中国伊斯兰教内部正统教义学和苏非认主学的相互包容。本文从正统教义学和苏非认主学共同关注的真主本体与属性问题为切入点,对照《天方性理》和《性理微言注释》对真主的本体与属性及其关系的讨论,分析中国伊斯兰教正统教义学与苏非认主学的彼此借鉴和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13.
民国年间,时任西道堂教长马明仁撰写《撰集中华清真教道统论》(简称《道统论》),提出伊斯兰教自创立到流传至中国,有“道”和“传承者”两个体系的传承。“道”的体系形成“至诚之道”下伊斯兰教和儒教二元一体的传承;“传承者”体系形成“圣人”和“学人”次第绍继的传承。这一道统理论是对刘智“道统”思想的创新性阐发。同时,《道统论》陈述了回族在各民族共创中华历程中的贡献,阐释了伊斯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之间的高度认同。而西道堂在该阶段的“济世”努力,展示了对“学人”观的集体实践。《道统论》对新时代创新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走深走实具有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在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批“学通四教”的回族学者,他们既精通伊斯兰教义,又通晓儒学、道教、佛教的思想内容,他们把这四种学说融合在一起,使之形成一种新的思想体系。这些学者是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中有清初的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马联元等,还有咸丰同治年间的蓝煦、马德新等人。他们在思想史上的特点是将“天方(阿拉伯)经语略以汉字择之,并注释其义焉,征集儒书所云,悍得互相理会,知回、儒两教道本同源,初无二理”(蓝煦:《天方正学·自序》)。他们为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贡献…  相似文献   

15.
编辑先生:穆斯林接责猪肉,这是人所共知的。听说饮酒也被禁止,不知是否有此禁忌,为什么?湖南北遥北遥朋友:伊斯兰教食物禁忌包括禁吃“自死物。血液、猪肉”(《古兰经如:173,下同)等不洁之物,“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而禁止饮酒是强调最为严厉的,《古兰经》明确指出饮酒是包含大罪的行为(2:219),严令禁戒。首先,饮酒违逆伊斯兰教宗旨。“伊斯兰”一词的本义是和平,同战争与仇恨相对。穆罕默德说伊斯兰教之前为蒙昧时代。蒙昧一词主要包含“忿恨、轻薄、骄矜、暴戾”等意思,创立伊斯兰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引导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伊斯兰教名著《清真指南》,全书共十卷,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成书。著者马注(1640——1711),字文炳,号仲修,为清初伊斯兰教回族学者。云南金齿(今保山)人。著者自称,鉴于“儒习罔闻”,“正教久湮,异端左道,眩惑人心,著为是集,经号指南。”主要内容为“晰诸教异同之理,阐幽明死生之说,上穷造化,中尽修身,末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孝道观与中国传统孝道观的互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人类诞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相生相养的一种自然情感,在中国传统社会被推崇为“德之本”、“仁之本”,是“众善之首”、“人伦之始”,成为支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伊斯兰教中,孝是主命善行,人道之首,与天道一起成为伊斯兰教不可缺少的两大基础之一。从文化类别来看,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两种不同质的文化,但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在关于孝道的规范方面,却出现了惊人的相通,体现了不同文化关于人类基本问题思考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既然如此重视孝道,那么,其伦理内涵究竟在…  相似文献   

18.
正伊斯兰教多元理念主要包含在《古兰经》和"圣训"中,体现在穆罕默德创立的乌玛实践中。伊斯兰教初创不久即传入中国,其多元理念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流传存续的初始禀赋,学界对这一现象有所注意~(1),可惜未做深入探讨。本文简要考察该理念的基本内容,它在中国穆斯林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宗教实践等方面的表现,为新时代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中国伊斯兰品格特征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智(字介廉,号一斋),在我国明清时代涌现出来的伊斯兰教思想家中,是一位深受广大穆斯林敬仰,在社会上有一定声誉的著名回族学者。他撰写了以《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为代表作的数百卷汉文译著外。  相似文献   

20.
回儒代表人物刘智的《天方性理》,被认为是中国伊斯兰哲学的巅峰之作。其中的心性论非常具有特色,其思想来源广泛,理论背景深厚,是伊斯兰思想传统和中国哲学传统会通融合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以苏菲心性论为理论背景,探究《天方性理》心性学说的思想来源,梳理其主要内容,尝试对其中一些晦涩之处做出自己的疏解和分析,并就某些观点同宋明理学进行适当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