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丁光训主教曾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相应地,我们可以说,中国神学就是中国教会在思考,是中国教会在自己处境中的思考。有人说,中国的教会缺乏教会性,要办好中国教会,就需要加强其教会性,让教会成为教会。历史地说,中国教会是一个差传的教会,曾经宗派林立,基督的身体被撕裂。现实地说,中国教会是一个后宗派的教会,或者更合适地说是一个联合中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会历尽沧桑,经过数十年血与火的经历,造就出许许多多令人敬佩不已的老牧长们。从老牧长们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教会的缩影;从老牧长们行过死荫的幽谷而步入青草地的信仰历程中,可以看到中国教会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再现了中国教会引以为荣的丰富的属灵历史宝库。为了使他们的事迹激发我们,班主任老师让我们九六届毕业班的每一位同学,在寒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1,(1):19-19
神学教育关系到中国教会的未来,中国教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有更好更强的神学教育。  相似文献   

4.
朱致国 《天风》2005,(7):32-33
当中国教会处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社会空间中时,我们应该而且更愿意以教会有效地宣讲与更多人群分享基督与所有人分享生命一样,成就和睦。一个处在时代中的中国教会,必然也应该是与人民在一起的教会,无论在何处、何时,这都是来自中国教会的声音,而这一声音也必然成为中国教会及中国基督徒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国教会缺乏对主日崇拜和崇拜礼仪的正确认识与运用的现状出发,探讨主日崇拜礼仪的神学意义与牧养价值,希望我们中国教会重视和推进主日公共崇拜礼仪。  相似文献   

6.
《天风》2015,(6)
<正>[前言]我们是不同的两代人,但我们都是神学工作者,都关心中国教会的神学建设。"神学是教会在思考",中国神学是中国教会在思考,是每一位具有中国教会意识的中国基督徒在思考。一次偶然的机会,汪维藩教授提议,我们三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神学做一点介绍、做一点探讨,哪怕是零零碎碎、点点滴滴。承蒙《天风》杂志编辑允准,我们自本期起,将在《天风》上开辟这个小小的栏目。诚愿这个小小的栏目,能被读者接纳。我们最初将这个栏目的名称定为"中国神学三人谈",但后来考虑到我  相似文献   

7.
正丁光训与教会同工一起思考:中国神学思想建设的目的究竟何在?他明确地表示,我们要真正努力实现这样一个理想的中国教会:能够帮助我们中国教会里的信徒爱国爱教,都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很光荣;我们的神学思想要建设、要提高,使得我们中国的基督教变成"很有人性、讲道理、讲道德,为上帝所喜欢、也很喜欢‘爱的上帝’的教会"。  相似文献   

8.
王荣伟 《天风》2001,(6):4-5
自美国政府充当世界人权“法官”以来,多次以人权、宗教信仰自由的名义干涉我国内政,这一行径引起中国广大基督徒强烈不满。我们编辑部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希望《天风》能够代表中国基督徒对此作出我们的回应。将真相告诉关心、爱护中国教会的广大海内外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教会,了解神特别眷佑的这块土地。为此本刊专访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邓福村牧师,请他谈谈中国教会的近况。  相似文献   

9.
《天风》2020,(5)
正展示教会形象,提供生命灵粮,捍卫信仰真理中国教会融媒体充分结合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和现代媒体网站、微信公众号,向国内外和教内外广大人群全面展示中国教会的良好形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宣传作用,产生了多方面的宣传效果。中国基督教网站如同中国教会跳动的脉搏,是我们及时了解中国教会动态的窗口。通过平时浏览中国基督教网站,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两个多月以来,浏览  相似文献   

10.
倪光道 《天风》2010,(5):30-31
<正>中国教会六十年,是"三自"走向"三好"的发展历程。1950年发起三自爱国运动,实现了中国教会的独立自主;恢复礼拜后,中国教会向"自治要治好,自养要养好,自传要传好"的目标努力;1998年冬季,基督教全国两会作出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这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社会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康钧 《天风》2007,(7):20-21
“全球化”所带给我们不仅是整个世界经济的变革过程,它同时带给我们全新视角,如何看待中国和世界相互关系,中国教会是普世教会的一员,中国亦是世界大家庭的成员之一,这种世界性、地域性相互关联,改变了我们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在建立好中国教会的历史使命中更具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天主教》2000,(1):3-7
亲爱的主内兄弟姊妹:愿基督的平安、喜乐与你们同在!在这普世教会隆重庆祝救主耶稣基督降生两千禧年及人类即将迈向第三个千年的伟大时刻,我们谨向大家致以亲切的问候,同时也把基督的祝福带给你们。并愿借此机会与全体神长和教友一起分享禧年的深远意义,总结中国教会的成长历程,反省中国教会的历史经验;展望中国教会二十一世纪的福传使命。激发大家继续不断地积极参与中国教会福传事业,并真诚地向周围的人传报福音。心灵的解放是自己向基督的爱的开放,因为他是道路和真理,复活和生命,也是生命之言。一、千禧年的意义和信息A.千禧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若民 《天风》2002,(8):56-57
一、导言教会论探讨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教会,教会有什么样的特征,我们应有的体制,教会的圣礼等内容。对于现今的中国教会来说,重视教会论的探讨是必要的,它是关乎中国教会发展的方向大事。二、教会的定义教会是基督的宝血所救赎之人的团契,是基督事工在地上延续;是信仰耶稣  相似文献   

14.
新春寄语     
《天风》2015,(3)
<正>在辞旧迎新之际,在基督里衷心祝愿全国基督徒在新的一年里恩上加恩、力上加力!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教会的健康发展齐心努力、贡献力量,让我们同心合意见证上帝的荣美!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傅光伟光阴荏苒,在过去的一年里,虽然我们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但在神的恩眷中,中国教会的各项事工包括对外交往、神学教育、社会服务、文字出版等都有积极推进,取  相似文献   

15.
编者的话     
《天风》2003,(9):F002-F002
9月23日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纪念日,当中国教会及中国基督徒感同身受上帝眷顾和带领,使中国教会5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时,我们会更多地体会到,从上帝丰沛的恩典中,所领受的丰盛的生命。 三自爱国运动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神学思想建设,而且神学思想建设必然带动着中国教会其它事工的发展。当我们在本期内容中,阅读丁主教在华东六省一市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上的演讲和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20,(6)
正公众号可以任意搭配使用各种信息传播方式,展现更加有活力的中国教会之千姿百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然步入到媒体多元化时代,"信息爆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同时,面对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信息,如何让信徒接收和接受健康信息,成为中国教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新冠疫情的发生更让我们意识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中国教会的公众号事工可能正是这一问题的对症良药。  相似文献   

17.
陈小勇 《天风》2023,(2):22-23
<正>诚静怡“曾经用种种方法使教会‘中国化’‘本色化’”1。他曾断言,国家要从帝制过渡到共和,教会亦是如此,从传教时期过渡到中国教会时期,从教会在中国转变为中国的教会2。以中国教会为中心,用中国人的眼光看中国教会,是诚静怡论中国教会的着眼点。本文非一探诚静怡之中国教会观的全貌,仅择其部分观点作为探讨,期冀对今日教会的中国化探索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8.
《天风》1998,(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会与海外教会的友好关系有很大发展。但海外仍有一小部分教会或教会团体不尊重我们教会的三自原则,擅自以帮助中国教会的名义,搞一些不正当的活动,如过去较多的募捐走私圣经进入我国,现在又来了一个募捐帮我们建神学院之事。不是说中国教会不能接受外援,问题是海外教会或教会团体必须尊重我国教会的三自原则。这一点我们一再申明,但有些人置若阁闻,我行我素。这是为什么,很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04,(7):12-12
今天,就我们全国基督教来说是个很高兴很重要的日子。全国基督教两会正式接受这座礼拜堂和它的附属房屋。从此,这整幢大楼归中国基督教所有,为中国基督教所用。这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我们的基督教也是个独立自主的教会,我们讲中国教会自治、自养、自传,就是中国教会由中国信徒自办,中国教会的总部不在伦敦,不在纽约,也不在日内瓦。这里才是中国基督教的总部。解放前,在这座礼拜堂做礼拜的人几乎全是英国人,礼拜结束的时候人人站起来唱大英帝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徒人数的增加,从总体上看,中国教会的"自养"能力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也存在着地区差异性明显以及信徒观念滞后等种种问题。为此,我们需要为中国教会的自养问题付上祷告的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