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根植于"道源圣地"的古蜀地,是成都道教音乐诞生流传之地,其地域性和本土化特点十分鲜明,古蜀国原生态祭祀音乐与巴蜀民间民俗音乐元素都浸润其中。同时,成都道教音乐还兼收并蓄了宫廷音乐,以及多民族、多地域的音乐和外来音乐元素,内容与表现形式极为  相似文献   

2.
闫红  杜青青 《中国宗教》2022,(11):78-79
具有丰富艺术形态和悠久传承历史的河西走廊道教音乐,不仅融会了河西宝卷说唱艺术元素、儒家文化元素和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对于当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堪称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河西走廊作为西北边防重镇和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一直是多民族共居、多宗教汇聚的历史舞台。它既是多种宗教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道教传播的重要地区。“道教文化在河西地区的传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并表现出其独特的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道教音乐是在道教的斋科仪和其他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不同地域的语言、风俗、民间音乐的影响,在经曲的曲调、节奏等方面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形成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道韵”。岭南道教音乐就是如此,经过多种音乐元素的交流融会,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别具特色的道教音乐形态。本文主要以入选非遗项目的岭南道教音乐为中心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恒山道乐吸收了汉魏以来的鼓吹乐,以及唐宋以来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古代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变迁。一、恒山道乐的源流与嬗变位于山西北部的北岳恒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早在西汉初年,这里就有求仙和炼丹的方士(《汉书·艺文志》所说的“神仙家”)。  相似文献   

5.
剑川白族道教“奠土”仪式是云南大理白族地区颇具特色的白族道教科仪,至今盛行于剑川城乡。由于该仪式的进行同其他道教科仪的进行一样,音乐贯穿始终,仪式和音乐唇齿相依,是一有机整体。因此作为第一篇专门记述该仪式的文章,本文根据笔者的实地考察,从仪式和音乐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展示了剑川白族道教“奠土”仪式的实际应用与进行方式,以及其音乐的构成形式和使用特点,对了解剑川白族道教仪式及音乐不无帮助,并为认识道教音乐对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实证。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道教协会、四川省道教协会、成都市道教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于8月24日至29日在成都市隆重举行。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演出《太极神韵》、道教文化国际论坛、道教文化系列讲座、第六届道教音乐汇演、“中华道教慈善行·帮困助学”  相似文献   

7.
道教音乐的民族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教活动中使用的音乐统称为道教音乐,包括斋醮音乐以及道士宣道、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用的音乐。斋醮音乐亦称“道场音乐”、“法事音乐”,集中而典型地表现了道教音乐的精神特质,故而道教音乐惯以斋醮音乐著称。一、道教音乐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民间就有巫舞、巫风。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8.
面临即将失传的武当山道教音乐,经过有关部门的收集、整理,取得丰硕成果。九月七日,参加全国第一次宗教音乐编辑工作会议的七十多位专家、学者,专程赴武当山对道教音乐进行考察,记者同与会者现场观看了武当道人们演奏的早、晚坛仪式音乐和其它曲调,并采访了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总编辑部副主任王民基,了解到武当山道教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在全国宗教音乐收编工作中成效最高,为宗教音乐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音乐家吕骥欣然题词:“武当音乐美、清亮复悠扬。”  相似文献   

9.
8月上旬,白云观道教音乐团赴港首演道教音乐。音乐团是由白云观的经师和中国音乐学院的老师一行27人组成,团长黄信阳。 1988年白云观成立了“白云观道教音乐团”。  相似文献   

10.
王芳 《中国宗教》2022,(1):84-85
《玉音法事》成书于宋代,是道教音乐史上最早的词谱兼备的经韵词曲总集之一。书中内容反映了宋代道教音乐以乐教化、"乐""礼"相辅相成的音乐功能观,展现了宋代道教的神仙谱系,体现了宋代道教音乐对佛教元素的融合,进而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仪式所使用的音乐。唐宋之世,随着道教理论、仪规等得到极大发展,与其相应的道教音乐也愈发丰富。其中,成书于宋代的《玉音法事》是这一时期道教音乐集大成之作,从中可以了解许多宋代道教音乐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由香港蓬瀛仙馆、香港道乐团、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音乐系主办的“首届道教音乐汇演”于 2 0 0 1年11月 18日、2 0日在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大学演出。这次汇演有北京白云观道教经乐团、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道乐团、台湾高雄文化院、河北省道协经乐团、香港道乐团五个演出团体。把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道教音乐汇聚一起 ,呈献于香港大众之前。道教音乐虽然惯见于道教斋醮活动中 ,但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更融合了宫廷音乐和民间传统音乐的精华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种壮严古朴、清幽高雅风格。进入新的世纪 ,道教音乐不仅仅在斋醮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本土宗教文化的道教音乐是学界涉足不多的冷门。自20世纪50年代末,部分学者零星地做了一些道教音乐的收集整理后,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更多学者参与道教音乐的田野考察、资料收集、学术理论研究,以及将道教音乐引入剧院舞台作艺术性表演展示,这一学术冷门逐步形成研究热点。文章以过往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及艺术实践之综述和分析为主要内容,对当代道教音乐做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江至霖老道长,现为四川青城山常道观著名高功,也是四川全真道观中一位颇有影响的道教音乐传人,他在道教音乐方面的造诣以及对全真道音乐的继承和发扬,都有一定的贡献,深得研究道教和道教音乐的专家、学者的好评。江至霖对全真道音乐的掌握非常全面,他在“唱、念、做、打、写”五个方面都很出色。尽管他已是八十一岁高龄,但他的功夫仍不减当年。四川青城山以及成都青羊宫的许多  相似文献   

14.
为弘扬道教文化,展示道教音乐的动人魅力,并通过道教音乐这个平台,在两岸之间搭起情感沟通和心灵沟通的桥梁,中国道教协会和台湾中华道教会经过协商和认真的筹备,于2005年7月底8月初在台湾举行以“蓬莱仙韵颂太平”为主题的海峡两岸道教音乐会。在中国道教协会的组织下,大陆道教音乐赴台演出团由江苏苏州姑苏仙乐团、江西龙虎山天师府道乐团、湖北武当山道教武术音乐团、四川青城山道乐团和成都青羊宫道乐团等5个道乐团组成。演出团由国家宗教事务局郭伟司长担任顾问,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担任团长,副团长有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  相似文献   

15.
张娜 《中国宗教》2022,(2):76-77
清水道教音乐创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传统道教音乐与位于甘肃东南部的清水县民间音乐文化融合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道教音乐种类,其音乐形态活泼丰富,既展现了清水当地的文化民俗,又体现了道教敬天爱人、自然无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洞经音乐,原为道教礼仪音乐,因其内容为颂唱《大洞仙经》的经文而名“洞经音乐”。洞经音乐在云南大理民间还较完整地留传下来,这是白族人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一大贡献。她的存在和重现,也已为大理旅游观光增添了一大资源。  相似文献   

17.
殷佳 《中国宗教》2022,(9):76-77
<正>一道教音乐又称“斋醮音乐”“法事音乐”或“道场音乐”,是配合道场各种科仪活动所使用的音乐。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寇谦之所得的“云中音诵”,即“华夏颂”“步虚声”,是道教音乐较早的书面记载。不过道教音乐的渊源显然远远早于此时,它是继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而产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早期道教音乐“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现杂语”(《太平经》),更多体现宗教化、民间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流传于四川西部地区的道教音乐,以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品种齐全而越来越受到道教界和音乐界的重视。近年来,音乐工作者及《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四川卷》编辑部,曾对它进行了收集整理。根据目前掌握的有关情况,结合一些零星的历史文献资料加以综合分析,记述如下: 一、川西道教音乐的历史与现状道教音乐是随道教斋醮仪式的建立而产生的,而道教的斋醮仪式大部分又是从巫教的祭祷仪式中吸收形成的。只不过道教早期的斋醮仪式还比较简单、粗糙,据有关材料介绍:“在东汉五斗米道创立时。  相似文献   

19.
江南道教音乐的由来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教音乐,是道教在斋醮法事中演唱的道曲和伴奏音乐。它在斋坛中能使法事内容前后贯串一体,气氛绵绵不断。致使坛场雄伟绚丽,如仙境缥缈,笙歌云舞,显示道教的特点。早在明代,道教音乐在官方斋坛中,无论是道曲或是伴奏音乐,已发展到有相当的技术水平。然而江南民间的斋坛中,尚未普遍流行器乐伴奏。大多是“清做”——用钟、鼓、磬、鱼、铃、钹在赞、偈、步虚声中起稳定节奏的作用,使诵念起落一致,齐声同唱。清初,江南丝竹、山歌、小调风行一时,处处流行,尤其是苏锡交界地区的“鹅镇塘”  相似文献   

20.
原定于2006年5月在台北举行的第六届道教音乐汇演,因故展延,后被列为第二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之一,于8月24日在成都隆重举行。新加坡道乐团作为本届汇演的七个参演团体之一,于8月24日至28日赴成都参与其盛。虽然时间短暂,但道缘殊胜,活动内容丰富而有趣,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