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杨柳街天主堂的学堂以及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建筑则完全采用的是贵州当地民居的风格,且特别强调中国的庭院空间。设计中尽量与花、木、草坪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力求于闹市中独辟清静之地。这一组庭院式的平房建筑,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红柱、雕窗,环绕在教堂周围,由中式的长廊相互连接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座中式的院落。天主教在贵州的传播历程,是中西方文化在近代贵州交融的一个缩影。贵州是一片古老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土壤,天主教在中国化的过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中式建筑是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居住环境中的体现,其建筑形制和特征所反映的是对文化思想的表达和追求,这种追求表达在空间营造上与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不谋而合。文章从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出发,简要分析中式建筑中空间感的营造法则以及中式建筑的理念在当下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伊伦娜 《美与时代》2014,(10):51-51
文化与设计密不可分,蒙元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大地各个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在多种文化交融过程中,作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我们必须保护好我们的文化标志。通过分析内蒙古地区一些民族性建筑空间来阐释蒙元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吉祥文字是中国汉字文化和吉祥文化中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吉祥文字纹样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构成形式与文化寓意与现代中式家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联系,将它运用于中式家具的设计,将会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与文化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式传统建筑的改造升级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对中式传统建筑改造升级的探索却一直没有突破性发展。改造升级有两种方式: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翻修,用于居住、商业功能使用;或对建筑进行修复,仅作展示作用。这两种,其一为内部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而改变了传统建筑的外貌,另一为保留传统建筑的风貌缺失内部居住环境的舒适性。面对中式传统建筑升级改造,想要的不仅是对其在室内室外都保留原来的样貌,更想要的是中式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与现代设计元素相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所以在对传统中式建筑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应以人为本,使其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生。我国传统徽式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独具特色的建筑美学及其建筑实用性使它一直被推崇。文章主要研究在传承传统徽式建筑文化和考虑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对徽式建筑改造与升级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分析徽式建筑改造中融入现代元素的优势,并提出现代设计元素在徽式建筑改造中的整体思路以及徽式建筑改造升级中现代设计元素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6.
吴志福 《天风》2018,(5):16-17
中式风格教堂建筑正是基督教中国化的外在表达,能够消除外界对基督教是"西方宗教"的印象,更好地促进中国教会的发展。几年前,曲阜教堂事件引发了各方关注。我所在的一个文化群里,也在热烈讨论这件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化的基督教堂装饰艺术的探讨,既有利于把握各种中式基督教堂当时的文化特点,也可以为今后基督教堂的建筑活动提供一种借鉴和参考。一中国传统建筑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构架结构技术体系上,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空间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建筑个体各部分结构之间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建筑的文化隐喻不仅依赖于施喻者、受喻者的认知思维,还需要建筑担当媒介来满足二者思维互动的条件。在文化隐喻解读的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背后的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进行分析。这是研究建筑文化、群体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在建筑创造活动中赋予建筑文化内涵的有效方法。立足于建筑与文化的关系、隐喻的推理机制,试图建构出文化隐喻在建筑领域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向,为建筑欣赏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参考依据,也试图为创造具有文化意义的建筑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9.
贵州苗寨吊脚楼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明珠,它与西南地区其他传统吊脚楼建筑共同反映出独特的风俗文化、审美情趣和民族特征。比较贵州苗寨建筑与其他传统吊脚楼建筑在空间形态、功能划分等方面的共性与异性,可以发掘出传统民居建筑独特的建筑魅力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天主教堂的建筑设计主动突破固有教堂建筑模式的桎梏,将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融入其中,凸显了浓郁的地域风格,成就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筑,为研究中西建筑文化交融提供了珍贵实物,并为天主教中国化的推进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刘楠 《美与时代》2023,(1):22-24
从文化精神与建筑文化两个逻辑方向,由外延向内涵对海南冼夫人文化精神与建筑文化互动机制展开研究,分别从浅层的建筑文化基因及文化现象、中层的建筑文化符号、深层的建筑文化审美及文化思想逐层递进剖析。在这一剖析过程中可发现,冼夫人文化精神层面发展充分,而建筑文化发展不均衡,但研究得出的文化精神与建筑文化的互动机制及共同的文化内核依旧一致指向了“唯用一好心”。  相似文献   

12.
四合院是北方民居建筑中最为典型的建筑形式,开封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相较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四合院的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整的结合形式之一,它是一种建筑语言,是大众生活方式、社会思想、艺术追求的一个忠实记录者,它承载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古典中式院窗的设计中,第一要了解所处建筑氛围,配合环境来进行设计;第二要继承优秀的传统地域特色的符号,让这些象征意义的符号能顺利地表达出来;第三要有现代意义的使用价值,根植传统文化,又具时代气息。总之,在建筑中,要总结学习传统文化的艺术成就,并且同时寻找新的表现形式,用这种方法来再现当代传统四合院窗文化装饰的奇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颜文姜祠作为一种礼制祭祀性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大特殊现象,由来已久,其建筑的形成必然与传统地域文化渊源至深。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齐文化以一种独立的地域文化登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它作为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以广收博采,融合汇通之特点以及丰厚的思想内容和润物无声的文化穿透力对颜文姜祠的建筑形态的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当地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4.
新中式风格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设计反映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表达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新中式风格家居设计,是现代中国人向世界展现我们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是室内设计风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5.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在如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该将羌族建筑为代表的中式建筑元素运用到现代服装的面料、款式、色彩等设计中,从而促进服装设计元素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带动我国民族文化在大众生活中的广泛推广并实现我国民族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普遍根植,带动现代服装设计元素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6.
李磊 《美与时代》2015,(2):102-104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文化输出的载体,其创造的背后蕴含着设计师对于本民族文化符号的剖析、解构、运用与加工。作为网络游戏世界观的基础架构,游戏场景在构建世界、营造场景、渲染气氛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其背后所运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建筑艺术让游戏设计师有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在新时期中外文明高度交融与开放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现代数字媒体艺术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设计师应借助这一媒介,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来运用其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和活力,对文化符号的重新设计更要融入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正对中国化的基督教堂装饰艺术的探讨,既有利于把握各种中式基督教堂当时的文化特点,也可以为今后基督教堂的建筑活动提供一种借鉴和参考。一中国传统建筑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构架结构技术体系上,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空间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建筑个体各部分结构之间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形象。室内空间的结构是  相似文献   

18.
方兴未艾的贵州民族语文翻译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翻译已成为各民族问化交流的基本形式。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具体地说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它所涉及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本族化引入外族化或多元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因此,其影响已不仅只是两族化的既排斥又交融的关系,而是多元化的相互撞击和交融与影响。已经成为世界各民族之间必不可少的语言交流、化交流活动,已远远超过其语言互译本身而引起世人关注。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省分,在全省3700  相似文献   

19.
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辖三区两县一市,即兴庆、金凤、西夏三区,永宁、贺兰两县和灵武市。全市人口26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近6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3%,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据银川市民族宗教局局长马赞雄讲,银川历史悠久、文化多元,中原文化、戍边文化、河套文化、丝绸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此交融汇集,形成了银川包容的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20.
一、茶馆中的新中式家具设计认识 (一)茶馆的理解 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与品位,艺术和生活在这个文化层次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它的空间营造已不仅仅是普通环境装饰那么简单,而是升华为一种特定文化氛围的塑造。现在的茶馆更多地采用后现代手法,把传统的结构形式、传统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茶馆文化重新设计组合以一个全新的标志符号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