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陈垣先生的《元西域人华化考》于1923年10月9日完成,同年12月和1927年12月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燕京大学《燕京学报》上相继刊出,之后合集成书。《元西域人华化考》一经面世,就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震动和反响。今天我们再读此书时,深感陈垣先生对"华化"  相似文献   

2.
<正>伯笃鲁丁为元代至治元年辛酉科(1321)进士,在元代即有诗名。钱大昕所著《元进士考》载列其名,((1))陈垣所著《元西域人华化考》对其生平有简单罗列,((2))元史学者萧启庆、沈仁国等在钱大昕基础上作出进一步考证,((3))翁乾麟则对其生平仕宦尤其是在广西任职期间的政绩及其诗文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顾颉刚早期认为伊斯兰教已经融入中国文化中,在参与修订、标点和编辑陈垣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后,加深了对西域人(包括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华化的认识;在前往泉州、广州考察后,对穆斯林民间关于伊斯兰教入华的历史叙事提出质疑;在与穆斯林的交往中,他发现该群体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倡导伊斯兰教研究的同时,呼吁设立伊斯兰教研究机构或在国立大学设立伊斯兰教或阿拉伯语的课程,被政治高层采纳并付诸实施。在推动现代伊斯兰教学术研究及研究机构的设置方面,顾颉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正天主教传入安徽,最早可追溯到元朝。元代名臣余阙的《青阳集》卷三《合肥修城记》记载,元末领导修建合肥城的马世德,"字元臣,雅尔喀斡国人,由进士第历官应举翰林文字、枢密都事、中书检校、庸田佥事。"据陈垣先生在《元代西域人华化考》中考证,马世德为蒙古人,信奉也里可温教。雅尔喀斡即也里可温,也里可温教即元朝时期的天主教。这是安徽省最早的关于天主教的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5.
《清真溪流》又一部《古兰经》汉译本问世张迁1996年3月份,由台湾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取名《清真溪流》的又一部《古兰经》汉译本与读者见面了。这是继仝道章先生之后,又一本出自国人之手的汉文译本。译者沈遐淮先生,字汉华,江苏南京市江宁县湖熟镇人,19...  相似文献   

6.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于2007年第11期和第12期在“争鸣与探索”栏目里以连载的方式发表了许诚先生的文章《四面体定理、四元论和四元医学模式》,读罢收益良多。  相似文献   

7.
刘禹彤 《现代哲学》2023,(6):152-160
杜预以“体元居正”总结《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之义,终结了两汉关于《春秋》之元的争论。然而,“体元”之义直至宋初无确解。程颐以“体仁”解“体元”,胡安国承之。明末王夫之等人质疑宋儒“体仁”说,但有破而无立。事实上,杜预“体元”说基于“开元”与“体元”的张力而立义,以配合左氏学的《春秋》中兴说。“体元”作为杜预对“元”的增字解经,重心在“体”不在“元”,“体”实则“继体守文”之“体”,核心是与《公羊》新王受命改元的“元年”释义抗衡。孔颖达据元气论和《易传》解释“体元”之义,造成对杜预的误解,但无意中延续了董何与杜预之外,刘歆对《春秋》之元的第三条解释路径,也启发了宋儒的“体仁”说。  相似文献   

8.
周敦颐,字茂叔,原名悙实,“后避英宗旧名改悙颐”(《伊洛渊源录·濂溪先生事状》)。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谥元,称元公。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终年五十七岁。他曾建书堂于庐山之麓,堂前有溪 以濂溪命名,晚年在此定居,后人称他为濂溪先生。  相似文献   

9.
一、任自垣生平简介任自垣,字一愚,号蟾宇,京口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任自垣生于何年代,无确切记载。宣德六年(1431年)寿终于武当,还葬句容。据冯千山“明代纂修《道藏》自任自垣始”文中推测,任自垣可能生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前后,因有“任自垣元至德时修迹茅山”的记载,据此冯先生确定任自垣寿81岁。对于冯先生的考证推测似乎还须斟酌,现将有关任自垣出生年代的几种记载摘录下来供考:1.仁宗皇帝御制《蟾宇歌》中有:“早岁学道栖岩洞,葆和修真久乃成”。2.曾在《送玉虚宫提点任一愚序》中有这样的记载:“一愚,自幼时尝有慕于其教远弃家入三…  相似文献   

10.
1992年,我曾发表《从马王堆帛书本看〈系辞〉与老子学派的关系》一文(见《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文章的结论与陈鼓应先生关于《系辞》为道家作品的创见不谋而合。一年之后,廖名春先生又发表《论帛书〈系辞〉的学派性质》一文(刊于《哲学研究》1993年第7期),针对陈鼓应先生和我的一些见解提出尖锐的反对意见。细读廖先生的文章(以下简称“廖文”)、觉得功力深厚,议论亦颇精致,极有利于推动关于帛书的研究与争鸣,然而廖文中的误会及疏漏之处也有不少。例如,廖文首句说陈鼓应先生和我都受“道家主干说”的支配,  相似文献   

11.
张煜 《法音》2005,(2):13-17
《续比丘尼传》六卷,民国释[1]震华(1908—1947)撰。震华法师俗姓唐,江苏兴化人,曾任上海玉佛寺住持。“师长于诗,擅画竹兰,颇有才艺。又精研佛史,尝编《佛教人名大辞典》,稿成,未及行世而示寂,世寿三十九”。《续比丘[2]尼传》上续梁释宝唱的《比丘尼传》,著录梁、陈、北齐、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比丘尼二百零一人,附见四十七人。该书之写成颇为不易,据他的学生超尘法师回忆,作者曾用三年时间,积稿盈尺,值一·二八抗战爆发,稿为弟子携走遗失。后又追忆前作,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再成此书[3]。而是书之写作,正体现了经过现代…  相似文献   

12.
元李志常撰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以下简称《记》)一书,详细记述了邱祖一行见成吉思汗的具体路线,但由于历史变迁和音译不同等原因,在某些具体地点的地理位置确定上,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疑义。如《记》之开篇处讲到:“仲禄今年五月在乃满国兀里朵得旨”(“兀里朵”也译作“兀里多”、“窝里朵”,通称“斡耳朵”),清程同文①先生在本书的《跋》中说:大石林牙,辽宗姓,于辽亡后率众西行,间关万里,建国西土,是为西辽……阅十余年,太祖征西域灭之。刘仲禄持敕召长春云“在乃蛮奉诏”者,此也。“大石林牙”故城即今吉尔吉斯斯坦国的虎司斡耳朵市,…  相似文献   

13.
季老的学问博大精深。他研究佛教、研究佛经翻译、研究古代印度和西域的各种方言,还研究印度古代文学、翻译剧本《沙恭达罗》、史诗《罗摩衍那》,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竟从梵文的“糖”字考证中如抽丝剥茧般写出一本80万字的《糖史》。  相似文献   

14.
《左传》《国语》中的筮例,是对《易》学研究极具价值的材料,历代学者对此进行过许多研究考辨、阐释解说。近代《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既以《左传》《国语》筮例作为创立“尚氏学”的最重要的佐证材料之一,又将“以象解《易》”的方法用以阐解《左传》《国语》的筮例,颇具特色。本文考察了尚先生以象解筮的具体内容,辨析了“尚氏说”的自洽性,并就“尚氏说”中“观象”与“用象”、“易理”与“义理”等问题进行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籍——《太平经》(即《太平清领书》),据说出自东汉于吉之手,后来传给琅邪人宫崇。全书原有170卷,以“十天干”为部,每部17卷,但由于年代久远,该书在流传过程中已有缺佚,现存明代《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仅57卷。今人王明先生据《正统道藏》本的《太平经》残部以及唐人闾丘方远的《太平经钞》,编成《太平经合校》,这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本子。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与《周易》的关系,历代有“医《易》同源”、“医源于《易》”、“医先于《易》”诸论。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辨析,认为中医学的实践起源与理论滥觞远早于《周易》,并为《周易》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医学基础;中医学与《周易》哲学思想同源于华夏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感悟及由此产生的原始思维与认知方法,如天人相应、阴阳、常变等观念,并且均可上溯于巫史文化;《黄帝内经》是古代阴阳哲理最完整、系统的体现;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受到《周易》理论的深刻影响与规范,汉以后尤甚。中医学既应用古代哲学概念说明医学问题,又在医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开宝藏》存世刻本不多,学界始终期待有更多的刻本出现。本文在回顾前人关于西域出土《开宝藏》残本研究的基础上,介绍新见的西域出土《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三件残本,指出它们是同一刻本的断残,其字体风格符合《开宝藏》特点,当是该藏的遗存。同时据其有上下界栏的版式特点,认为《开宝藏》后期的补版或增刻,与早期刻本不同,而是采用了上下界栏。这一推断不仅打破原来我们对《开宝藏》版式的固有认识,而且对今后判别西域出土刻本,哪些是《开宝藏》,哪些是《赵城金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学术研究,得出可靠的结论固然重要,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同样重要,如此才能进一步拓展学术空间和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尧 《法音》2000,(12):20-24
一  1989年秋冬两季,余应日本京都佛教大学之聘,在该校佛教文学系客座讲学。期间又应大谷大学之邀作一次学术演讲,介绍“中国藏学研究发展之概况”(演讲稿收在拙著《西藏文史考信集》)。承大谷大学佛学研究所负责人川崎先生厚意,赠我《大唐西域记》藏文译本之复印本。此册共151页,十分精美,清晰整洁,完整可读。  关于《大唐西域记》一书的重要意义,其在历史学、地理学、宗教学、社会学、语言学和中西交通史诸学科上的重要价值早有定论,毋庸多说。其有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诸多译本也早为学术界所熟知。而且以季羡林(希逋…  相似文献   

19.
毛丽娅 《中国道教》2006,1(4):19-22
世界是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着整个世界的和谐。成书于我国东汉中期的《太平经》,又称《太平清领书》,是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基本命题和这个命题所表现的“体用一源”的思维模式,熔铸了一种独特的宇宙人生理论。汤一介先生称之为“普遍和谐观念”①。这种“普遍和谐观念”在《太平经》中至少包括四个层次,即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本质上体现为一种整体和谐观念。一、自然界的和谐《太平经》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  相似文献   

20.
元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 ,对《茅山志》的编纂及各代版本进行了较详的考证 ,最后得出结论谓 :“此书实即张天雨所修 ,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道教大辞典》中“张雨”条、《道藏提要》中“茅山志”条等也都纷纷引用了这一结论 ,认为《茅山志》的作者是张伯雨而不是刘大彬。而《正统道藏》收录的《茅山志》中却清清楚楚著有“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那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是怎么说的 ,《道藏源流考》附录一云 :“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二另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五卷。成化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