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末达本的"反本"问题是三教会通的生长点,在魏晋南北朝成为时代思潮的中心问题,也是复性论兴起的前奏。以此为纲便可一以贯之地把魏晋南北朝玄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许多表面互不关联的现象贯穿起来。汤用彤首创从本末之辨的角度来解释三教之争,总结出玄学是以"由末返本"的方式融合儒道释,从而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玄学与三教关系的研究。汤用彤是对儒道释三教发展史有着通盘把握的前辈大师,系统总结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推进当前三教关系研究的一条捷径。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本末之辨到理学缘起为中心,对汤用彤关于"反本"观念源流的考辨进行梳理,进而揭示其汉魏两晋南北朝研究的治学思路和独具慧眼的问题意识,希望有助于理清魏晋南北朝时期复杂的三教关系及理学缘起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书画艺术不仅没有因此而停滞,反而完成了重要的转型,表现在书法领域就是书体的成熟、名作的产生、名家的林立、书法理论成果的大量涌现等方面;表现在绘画领域就是绘画题材与创作思想的变化、名家名作以及绘画理论的大量涌现等方面。而在传承方式方面,除了学校教育、师徒授受等主要方式之外,以门阀士族为主的家学教育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传承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汉字的产生、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发现,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民间书法家大盛的关键时期,一大批优秀书法家涌现,极大地繁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至今,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书法家大盛的原因一直是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文章立足于魏晋南北朝的实际情况,对该时期民间书法家大盛的原因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伏牛山云岩寺佛教文化研讨会"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嵩县伏牛山,是我国著名的名山,因地势形状像一条卧伏的牛而得名,历代名人士大夫唱颂向往,因之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僧道安法师的僧团曾在陆浑一带住  相似文献   

5.
沈春雷 《宗教学研究》2002,2(4):121-123
本文提取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中的山水情结 ,指出了由于玄学的影响使它在诸多方面都有表现 ,道教、佛教的山水情结亦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个繁荣期,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绘画评论和绘画著作开始创立的重要时期,尽管不同的著作及理论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思潮变迁,但都能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探寻出其独有时代的哲学内涵。南朝谢赫《画品》作为魏晋时期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其美学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及指导意义。从当时的哲学思想以及社会背景出发对谢赫"六法论"的产生及其时代意义进行分析,探究谢赫《画品》中"六法"的哲学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7.
山水画之所以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有其多方面原因,.主要为:当时的社会条件,玄学对艺术的影响,山水诗的出现,自然环境的变化等,促使山水画从人物画背景中脱离出来,并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8.
自西晋禁碑令后,墓志这一石刻形式逐渐取代了碑刻。"永嘉之乱"爆发后,朝廷南渡,随之进入东晋。在南北文化及新书风的影响下,东晋的铭石书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墓志,在当时门阀制度下,出现有家族墓志,比如王氏、谢氏、李氏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与琅琊王氏比肩的,唯有陈郡谢氏。谢氏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很快。因此,谢氏家族墓志的研究对于魏晋南北朝史是极为重要的。旨在已出土的东晋时期谢氏墓志基础上,探究其家族墓志书法,研究其在史学、书法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史上“审美自觉与艺术自觉”的时期。所谓“审美自觉与艺术自觉”,是指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的独立价值的被认可。从学理上讲,“艺术自觉”必致艺术形而上学(或曰艺术本体论)的确立。“艺术自觉”发生在观念领域,它是人因着对艺术活动的反躬自省而达致的对人生审美维度的肯定。在艺术观念领域的重大建树,往往得力于一个时期的哲学反思,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不例外。艺术形而上学的建构与魏晋玄学的兴起是密不可分的,它紧密关联于魏晋玄学所表达的“人的自觉”。一、魏晋玄学与“人的自觉”魏晋玄学具有一种特质,这种特质使我…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至唐初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阶段.本文认为这一时期易学演变与发展的显著特征,彰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象数与义理两大学术流派自始至终的既斗争又统一,以至于唐初之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1.
杨晓慧 《法音》2022,(4):56-62
<正>一、引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影响,其广度和深度较之近代中国社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二,这一时期的华夏艺术的发展由自发走向自觉。[1]任何一尊佛教造像都并非单纯的艺术成果或是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2.
颜之推(公元531~590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其晚年所著《颜氏家训》是留传至今的主要著作,是“产生于六世纪的一部教育史和学术名著””,也是“魏晋南北朝门第教育的产物”o。颜之推的一生虽未介入教育活动,但其教育思想尤其是家教伦理思想是颇具辩证性的,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土大夫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现代教育尤其家庭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因此,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对颜之推的教育伦理思想尤其是家教伦理思想进行探讨,尤具现实意义。一、颜之推家教伦理思想的两个基本出发点颜…  相似文献   

13.
魏意苹 《美与时代》2013,(12):119-119
魏晋南北朝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虽然政治局面与社会形势动荡不安,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获得了极为自由的发展空间,这使得当时人们逃离现实世界、追求个人逍遥的道家哲学及出世的宗教思想随之兴起,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同时,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希腊文化的影响,都使得此时期的龙凤文化艺术发展深受侵染,形式语言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4.
马纳 《管子学刊》2010,(2):121-123
郯城徐氏最早的祖先是东晋的徐宁,其故乡在东海郯城(今山东郯城县),东海郯城成为徐氏最为重要的郡望之一。郯城徐氏以文学、政事通显,族中诸多子弟并有才名,仅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徐羡之、徐湛之、徐孝嗣、徐勉、徐悱、徐、徐陵、徐君蒨等人,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文化望族之一。作为文学官宦之家,郯城徐氏家族诗文传家,素有忠孝家风,徐父子擅名当世,足以傲视梁陈,徐、徐陵父子家学是郯城徐氏家族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人们审美情趣的转变,美与艺术被看作是同个体的精神、心理不能分离的东西。而通过对先秦传统美学多角度、多层次的批判和扬弃,也完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重大转折,美学真正开始取得了自己的价值,并且扩展到艺术的各个门类和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的重大特征之一就是顺自然,将自然的人与自然的美联系起来,追求自然的人格,促成了自然的美学。  相似文献   

16.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即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儒学是一种带有强烈入世色彩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系统,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上,强调整体至上,公利优先的价值取向,使儒家士大夫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但是,这种社会担当意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时代氛围中弱化了。关注自我、及时行乐,成了这一时期士大夫的风尚。这一风尚对于促进个体意识的觉醒具有积极意识,但对于社会秩序的整合与重建来说,却不可避免地具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晋首次将五礼制度用于实践,奠定了东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礼仪制度的基本框架,具有原点意义。南北政权分立时期,东晋、宋、齐、梁、陈礼制一脉相承,继承晋礼较多;十六国及北魏前期礼制建设相对滞后,至北魏孝文帝之时,北朝礼制建设方趋于系统化,带有混融南北的特征。北齐礼制在北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北魏、北齐、隋三次大规模融合以西晋为源而分化于南北的华夏礼制,促成了西晋礼制始分化于南北,而终殊途同归于杨隋。魏晋南北朝官学兴废不定,较两汉衰微,重要性也随之下降,私学(包括家学、师学、自学)成为这一时期儒士学习礼学的主要途径。据魏晋南北朝正史《儒林传》所见儒士学习礼学途径统计,当时师学最多,其次为家学,其次为自学,其次为官学。就礼学而言,陈寅恪先生将家族之学视为当时主要学术传承途径和"学术之中心",这一判断与史实不符。  相似文献   

18.
儒佛关系历来是探索佛教中国化问题中的热点。在充分剖析魏晋南北朝儒佛关系论利弊得失的前提下,以实相为视域,详细地分析了智颧儒佛关系论的殊胜之处,认为智颧从实相层面破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融合儒佛关系基石的形神依据,使儒佛关系从外在比附所寻得的雷同升华至内在义理的契合,从而为儒佛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论争就思想层面看,主要表现为佛教与道家、道教两种不同思想体系的争论。佛教与道教虽然都是以出世主义为导向的宗教信仰体系,然而由于双方在了证的终极境界、对生命价值的看法以及思维方式等诸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二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论争中,思想之间的交锋极为激烈。本文主要从终极了证境界、思维方式、菩提与道等三方面着手,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佛道二教哲学思想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初步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中国本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僧人,泰山僧朗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