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广西地处祖国的南疆,同时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虽然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传入此地,但是多彩和谐的文化环境,造就了广西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一早在西汉时期,广西环北部湾沿岸与东南亚、印度等地已有海上航线。当时的合浦就是"海上丝绸之  相似文献   

2.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依托。广州集中了海上丝绸之路许多代表性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创意产品来传承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可激活其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产品是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媒介,可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海上丝稠之路文化,从而传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弘扬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广西的佛教与少数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佛教从海路传入我国最早的地区之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广西的环北部湾沿岸与东南亚和印度等地已有了海上航线。结合文献记载及东汉至南北朝早期佛教文化遗物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大约在西汉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到了广西地区。到了唐代,广西佛教空前繁荣,其中桂林是我国南方佛教的中心之一,是中原地区高僧大德向往的佛教胜地。宋元明清时期,广西佛教缓慢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桂平等地的佛教进一步发展,成为广西两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地。佛教传入广西后,对壮、瑶、仫佬、侗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与少数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信仰等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形势下,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和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文化也是其中的组成部分。研究、挖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宗教音乐交流,不但具有学术意义,同时对于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各国音乐交流、文化合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是个海洋大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很早就开始了海上交通和海上贸易,并逐渐在东西方之间形成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宗教交流更加频繁、通畅。早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都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儒家、佛教、道教也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妈祖等中国民间信仰还随着中国移民传至东南亚地区。因此,海上  相似文献   

6.
"六祖革命"是佛教中国化的象征,而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六祖革命"具有重要的双重性的文化地理学之意义。这表现在六祖革命的起源是佛教自海上而来的东传,其流向也以东亚海上传播为主。由此,世界佛教的传播构成了以岭南为中心的文化交融的地理闭环,这一闭环可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以"六祖革命"为起点,佛教沿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所形成的跨文化共同体意识,可以为今天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文化交融与对话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本刊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机构、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弓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2自21日─26日在...  相似文献   

8.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古代中外贸易的线路,也是一条宗教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早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有不少外国或中国僧人取道海上丝绸之路,其中最著名的有昙摩耶舍、菩提达摩、法显、义净等。同样,在伊斯兰教东传的过程中,海上丝绸之路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当时穆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陶瓷器物一直是古代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的重要商品。自汉唐以来,中国陶瓷就通过各种渠道销售到世界各地。唐宋之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往来的兴盛,加之海运更适合陶瓷这种易碎品的运输,因此陶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货物,而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宗教文化是丝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相似文献   

10.
乡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部分是地区文化的瑰宝,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将乡土文化资源作为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目前乡土美术资源开发研究的重点方向。文章以广西地区为例,探究广西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和教学实践模式,首先介绍了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其次分析广西地区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主要成分,然后分析广西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最后研究地区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11.
"海上丝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开展贸易和进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对于促进文化传播作用也十分显著。"广彩"是清朝康熙年间发展起来的广州地区釉上彩瓷的简称,是在"海上丝路"贸易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世界官窑"的美誉。其色彩绚丽多姿,整体图案饱满丰富,工笔精湛细腻,花样款式"岁无定样",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艺术形态。作为中西方文化、贸易往来的产物,"广彩"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华,又融合了西方的色彩审美、装饰题材、绘画技法、生活习惯,为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我们必须更理性、更科学地发掘"广彩"的艺术底蕴及内涵,不断努力实现其传承与创新,为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历史文化支撑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多元化时代下,如何弘扬地域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探讨广西地域文化,通过广西地域元素与微信表情包地融合,呈现微信表情包中的文化内涵。以便于人们在日常沟通中记起乡愁,不忘家乡的地域文化,并不断地将这种文化价值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3.
广西文化资源——自然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桂林山水、壮族壮锦等丰富多彩,得天独厚,有着极高的美术艺术价值。传承广西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少数民族美术教育,不仅拓展了美术教学内容、优化了美术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情感,使得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特色更加凸显;更因其注重实践、因地制宜、师资优化、活动丰富以及与时俱进的特点,鲜活了少数民族美术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广西丰富的自然、社会文化资源,是发展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广西文场在转型的社会浪潮中面临着诸多困局。其传承应该从的时代需求出发,探讨新的发展与传承模式。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新为核心与动力的新兴产业,其较强的包容性能使广西文场在影视、旅游、教育等诸多的文化创意产业中找到契合点。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丧失了地方的个性与特征。人们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以地域文化研究为突破口对建筑进行思考与设计。广西武鸣博物馆的设计、建设就从当地的历史文化、地形地貌、建筑材料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等方面,深度挖掘了骆越文化,传承发扬了壮族文化,将该博物馆打造成了武鸣乃至广西的标志性文化建筑,提升了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6.
正仙鹤寺也反映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特色,对于今天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挖掘。仙鹤寺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伊斯兰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历史上,江苏扬州是中国与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讫点。早在唐代,扬州就已经是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在宋代,更成为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所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当时很多穆斯林侨居扬州经商,并在此建立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仙鹤寺。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所产生的民俗旅游的文化传播效力是巨大的,广西是民族特征明显、旅游资源非常发达的省份,合其二者之力从民族服饰纪念品的角度来设计探索提升当地的民俗旅游层次,有助于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播,能更有力地带动其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9,(6):157-161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源远流长,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更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南京作为明王朝的兴国之所在,皇权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决定了南京成为中外交往的核心地带,现存的造船厂、郑和墓、洪保墓、浡泥国王墓等多处遗迹也印证了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受海上丝绸之路影响最直接、显著、深远的一座城市。郑和团队七下西洋共访问国家三十多个,带去大批中国的丝绸、瓷器、铜铁器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也带回到访国家的宝石、特产、香料等,不仅开辟了中国到东南亚直至非洲十万余里的航线,更为重要的是打开了与亚非各国文化、贸易交往的大门,横贯东西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广西桂北地区因喀斯特地貌与少数民族聚居等特色,形成特点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广西艺术界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以凸显地域特色与自然人文资源为发展方向,创立属于自己的"南方风景"画派。广大的艺术家们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对广西地域文化进行探索表达,呈现出独具地方色彩、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提升了本土油画创作的包容性与多样性,促进了视觉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悠久的历史以及独具特色的风土民情,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区,在广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传,就是传统村落景观。这里的村落数量众多,拥有非常高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艺术价值,广西传统村落景观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极具研究价值。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广西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问题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