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自我牺牲精神探析樊婧王引兰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所谓自我牺牲精神,是指个人为了维护和保全社会整体利益或他人利益,自觉地舍弃、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品质和崇高境界。奉献是自我牺牲精神的基本特征。不计较个人利益是其实质。有利于社会或他人是其出发点和归宿。自我牺牲...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的军人道德是由一系列道德原则和规范所构成的。如,保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安心服现役;英勇杀敌,发扬革命英雄主义;服从命令听指挥;官兵一致;不虐待俘虏等等。其中甘愿自我牺牲(战时的牺牲和平时的牺牲)是起着指导性作用的规范,是军人道德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军人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规定了社会主义军事事业对每个军人的最主要的道德要求,是军人必须确立的最重要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3.
利他主义是西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论题。由于传统利他主义作为一种高尚美德以个人的自我牺牲为前提,从而陷入了道德与利益的伦理困境,难以说明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当代利他主义研究表明,利他不仅仅意味着牺牲和奉献,利他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利己。利他主义的新理念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对自我牺牲的补偿——自我牺牲与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统一刘向军一集体主义道德十分重视和力求实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相互统一,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相互统一,但这种统一不可能是绝对的,在实践中两者往往发生种种矛盾和冲突。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为了维护...  相似文献   

5.
1、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伦理学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社会的经济关系,以及道德对经济关系有无能动作用的问题。二是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呢,还是相反。基于对上述两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因而对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等问题以及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和道德活动都作出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孟子有关政治领域的同情的观点,提出孟子通过调和杨朱学派的自爱和墨家的普爱这两个极端对同情的统治进行了辩护。本文提出了对《孟子》中两个著名故事的解读,一个是孺子入井,另一个是齐宣王赦牛,这两个故事是理解孟子有关政治领域的同情的论述的典型事例。本文认为,孟子通过批驳自我牺牲和利他主义的两种极端成功完成了对用同情进行统治的辩护。考虑到与利己主义或自爱的相容性,本文分析了孟子在与统治者的对话中体现出的共享快乐的观念。要达成儒家的国家理想,统治者不必压抑或牺牲其自身利益。但统治者的自身利益需要通过培养他的同情心来进行指引和引导,从而可以与包括王国中的陌生人在内的民众共享和延伸快乐。  相似文献   

7.
“当兵要当吃亏兵,一生能吃亏为人民。”这是胡耀邦同志在为沈阳部队的题词。这里,提出了—个富有人生哲理的重要问题,即怎样处理和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坚持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提高社会风尚,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什么是“吃亏”呢?“吃亏”就是为了他人的或民族、阶级、社会的幸福而作出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动机是出自善良的义务感和责任心,是为了成全非我而牺牲自我的一种道德选择;这种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贡献,其实质是不计较个人私利。所以我们说,吃亏的行为是道德的,是为他人谋幸福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所应有的人际关系,是应该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大大提倡和广为宣传的一种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8.
所谓仁人,科学地看,不过是这样的人:他在利益不一致不能两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无私利他、自我牺牲,并在自我生命与更为重要的社会利益或他人生命冲突时能够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在利益一致可以两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为己利他或人己兼为,因而使为己利他超过他行为总和的一半而达到恒久,使无私利他与为己利他以及单纯利己(不损人己)三者之和接近他的行为总和;从而他极少纯粹害己、损人利己、纯粹害人等恶的、不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集体主义道德需要在当代语境中予以诠释。这一诠释的立意在于强调集体主义道德话语需要凸显其对成员个体的尊严、自由、权利和利益的关怀与保障, 并在提供这种关怀与保障的基础上对集体主义之“整体利益”的道德合法性提供论证。不仅如此, 集体主义话语还必须对当代伦理学前沿话语作出回应。这一切正是集体主义道德的传统所未予言说的东西, 也是其在当代社会中陷入困境的根源所在。一、传统集体主义话语解读传统集体主义道德意识形态是中国社会主义传统制度语境中的显性话语。不可否认, 随着市场经济所衍生的道德关系、道德原则、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0.
无需多么敏锐的观察力就会发现:随着经济杠杆在广阔的经济领域中大显身手,经济调节和道德调节的关系问题愈益突出。揭示二者的统一,指出其相互结合的现实途径,无疑是改革实践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 经济调节和道德调节能否相容?对此有人认为,道德调节总是以维护整体利益为前提,经济调节则是以企业、个人的特殊利益以及对这种特殊利益的关心和追求作为社会和心理的基础,因此二者不能不南辕北辙,彼此相克。我不这样看。如果透  相似文献   

11.
《管子》十分重视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充分论证了经济管理对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管子))主张富国富民。认为国家只有拥有丰富的财富,有能力在物质上给人民以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为天下所归附:“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它指出,百姓希望得到的是富足安乐,如果统治者能给人民以富裕安乐的生活,百姓就会拥护这样的政权,统治者的地位也就会得到巩固:“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  相似文献   

12.
关于道德权利的提法,在立论上欠妥。(一)不用权利这一范畴,也能保证道德对人们利益的维护。道德通过约束个体行为,维护整体利益,然后用整体利益来保证个人利益的实现。约束即是对个体权利的限制,这种限制叫作道德义务。可见,恰恰不是权利,而是义务范畴,间接地维  相似文献   

13.
王从友 《天风》2009,(8):41-41
从金融危机到奶粉事件,从剑桥大学的演讲到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温家宝总理常常强调一句话:“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随着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了道德的缺失,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甚至只追求自身利益,忽视甚至牺牲公众和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经济伦理思想始终把伦理道德现象建立在对民众生计的考察和认识上,认为民生问题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社会伦理道德是由民生问题引发的。主张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道德标准,在调节个人和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时,强调以自我牺牲、“替众人来服务”为准则。强调权利平等就是民权、民族实现;民权、民族问题解决了,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认为人类要求得道德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以“互助”为原则,减少兽性,发展人性,造就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经济体制与道德的关系,在目前理论研究中尚未受到重视.然而,事实上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是会强烈地引起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原则规范的变化的.因此,在研究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时,除了应着眼于经济制度与道德的相关分析外,还应注意经济体制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人们的经济利益是由社会的生产关系规定的.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本质,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的总体倾向.但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规定社会生产用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来进行运转.在保持社会所有制格局不发生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正指社会发展过程中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它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协调社会与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实现既定条件下最合理的利益结构,从而成为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道德原则。社会发展是绝对的,社会公正是相对的。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靠牺牲公正来谋求发展,也不能靠牺牲发展来换取公正。因此,我们在研究社会发展问题时,一方面应防止对“生产力标准”的误解或绝对化,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公正问题,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状况。 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点都归结为人的因素。考察人的因素关键问题之一,在于人的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关系。为了活跃人的因素,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坚持公正原则来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 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在社会利益大调整中,社会不公正以利益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社会主义社会,诸社会利益群体间的差别,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我们的公正原则既不是平均主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在“机会均等”掩盖下的贫富两  相似文献   

17.
原理 《道德与文明》2021,(2):111-121
斯密、弗里德曼和德鲁克三位学者提供了一种贴近企业实践的视角去理解商业与道德的关系,希望在真实且具体的商业实践中看待企业伦理问题.斯密强调人的私利心,但他反对把自利与损人等同,主张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统一;弗里德曼继承了斯密"人性自利"的假定,推崇企业在市场环境下展开公开而自由的竞争,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在法律和基本的道德规则约束下追求利润;德鲁克认同弗里德曼关于企业应该固守盈利本分的观点,认为企业应在绩效能力和职权能力范围内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地将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共同的福利.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危机中的利益问题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景枫  焦君红 《道德与文明》2002,(4):43-45,58
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 ,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造成的。利益冲突是当代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 ,是人们的经济利益冲突在自然领域的反映。它表现了人们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但是无论哪种利益 ,在这个问题上进行善恶评价的标准只有一个 ,这就是社会整体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9.
“温良恭俭让”一语,出自《论语》,是子贡颂扬孔子的五种德操,即温和、善良、敬肃、节俭、谦让。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的目的,把它纳入了封建道德体系。作为封建道德规范,这当然是为着愚弄劳动人民,使其安贫乐贱,“善良”、“节俭”、“温顺”地听凭宰割,而地主阶级自己,是从来不打算真正实行的,毋宁说其阶级本质,与其截然相反。在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中,劳动人民和一切革命者必须戳穿统治者的虚伪的道德说教,并且绝不能用“温良恭俭让”来束缚自己的反抗斗争。  相似文献   

20.
公德、私德品相对待而言的两种不同的道德现象。一般地说,公德直接涉及社会整体利益,以对社会整体的义务和责任为表征。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爱公物、好公益、公正、人道等。私德相对公德而言,是指人们在私人生活和私人交往中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一般不直接涉及对社会整体的义务和责任,不直接涉及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