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先焜先生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两篇论文(《语言、逻辑与语言逻辑》,1986年第8期;《指号学与逻辑学》,1988年第9期),批评“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的观点,论证他自己的“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符号”的观点。我认为,李先生的观点实际上涉及到“逻辑究竟是什么”这个根本性的逻辑哲学问题,因此应该在更广大的背景中去审视它。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究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什么位置,这一直是一个存有争议的问题。孙正聿先生所发表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以下简称孙文)一文,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文章的思想主旨,即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当“历史”作为解释原则而不是研究对象时,才具有“新世界观”意义,在此之外并不存在“某种抽象的另一个世界观”。孙先生试图通过前提性、基础性问题的突破而走出哲学发展的新路径,笔者在多次拜读深受启发与教益之余,感到有一些疑点,在此提出来向孙先生请教。1.怎样…  相似文献   

3.
解放以后,馮友蘭先生曾写过一系列的文章,对他解放前所發表的著作中的哲学、历史、社会文化观点作了批判和清算。但解放初期所写的一些文章,在基本立場上还沒有轉到工人阶級和馬克思主义方面来,比如“新理学底自我檢討”一文还在强調自己写的那些書的所謂“进步性”,还在为它們辯护。在“新旧哲学底区別”中,也只对那些观点作一般性的批判。对于以“新理学”为中心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反动性认識很不够,沒有把它作为敌对的思想加以徹底的批判T友蘭先生在去年“哲学研究”第一、二期發表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这篇論語言符号意义的性质的文章中,对于苏联和国外語言学家在这个問題上所提出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反駁意见。作者与之商榷的主要对象是沃尔科夫和哈巴罗夫的文章,同时对国外語言学者,如索修尔、现代結构主义者丹麦的塞林森、波兰学者薩瓦托夫斯基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把这种在評价語言符号意义的性质上的分歧归結为:“一些人把意义看成是符号的对象相关性,亦即归根到底看成符号;另一些人則把意义看成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作者是持后一种观点的。在文章后半部,作者闡述了对語言符号与語言系統的相互关系的看法。在这方面,作者对別什科夫斯基、布达高夫、茲魏金采夫等人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作者认为“詞是符号和意义的統一,这一統一反映着客观现实”,“上下文根本不能‘完完全全地决定’符号的意义,而符号基本上不是从上下文而是从现实中获得自己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原始意识论"能成立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读了《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3期孙宝良先生等创立“原始意识论”的文章[1]后颇有异议。但由于并非是专业批评家,业务在身,无暇过问,也就想作罢算了。岂料至1999年7期,4个月里非但未见一篇批评文章,反而又见到孙先生等“原始意识论”的第二篇大作[2]...  相似文献   

6.
本刊关于哲学史方法论问题的讨论,是从批评周易研究中把古人现代化开始的。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取得了大体上一致的意见,但哲学史方法论问题的讨论,却还需要继续展开,有许多重要的原则问题需要深入讨论。我们建议,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进行讨论:(一)在哲学史研究中,是否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挂到古人名下以外,还有把古代思想资产阶级化的倾向?一般地说,把古代思想现代化的认识论根源是什么?(二)怎样在哲学史研究中贯彻阶级分析和历史主义?本刊上期发表的方克立的文章、本期发表的昭父的文章和冯友兰的《方克立同志和我的分歧》一文,以孔子的研究为侧,就这个问题初步进行了讨论。我们欢迎一般论述这个问题的文章,也欢迎以孔子或其他哲学家的研究为例来进行讨论的文章。(三)历史、哲学史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问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本期衷尔钜就这个问题对冯友兰提出了批评,冯先生的《对于陈义成同意的问题的一些答复》,也对这个问题进一步表述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希望,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我们希望参加讨论的文章,“有的放矢”,结合哲学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互相批评中,要弄清对方的论点,对准“口径”,避免误解对方的意思和不必要的纠缠。  相似文献   

7.
人是哲学的奥秘——我对哲学如是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 人与哲学的“对象世界”通过对哲学发展历史的多年研究和思考,关于哲学,我形成了如下的看法: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面对的虽是外部世界,表达的却是对人自己的观点。所谓哲学表达的实质上是人对自己的观点,这不只是说,人总是从人出发去看待世界、为了人的目的而去研究世界;而主要是说,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实际上不过是对人自己的认识,它是通过世界以理解、把握人自身的存在及其活动的性质、意义和价值的。当然,这句话反  相似文献   

8.
1988年1月,新闻界掀起一股张宏堡热。1月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神奇的故事——气功大师张宏堡小记》;8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张宏堡掀起气功热》;22日,《中国电子报》报道:《张宏堡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办气功班》;31日,《天津日报》报道:《中华养生益智功风靡京城知识界》。 1988年1月,《武魂》杂志第1期,发表了张洪林“气功外气发放之我见”的文章。这是张洪林针对当时“外气”浪潮,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第1篇批评“外气”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张洪林首先批评了“内气外放”的观点,同时也指出所谓“外气”就是受暗示性  相似文献   

9.
“两种革命论”是蔡美彪等同志关于农民战争不反对封建制度,只是封建制度范围内的战斗这一整套观点的立足点。吉敦谕同志对这个基本论点作了进一步发挥,并争辩说,他们“正是坚持了历史唯物论,否定了主观唯心论”,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于是,他指责不同意“两种革命论”的同志:“惟其还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就单凭自己的主观意识,运用曲解的命题对一方展开缺乏根据的批评。”在他看来,又有一些人“冒然轻信一家对另一家的批评,按照他们所提出的命题,撰写批评文章”,因此,“实难公允”,“是不足取效的”。我们在反复研读了“两种革命论”的内  相似文献   

10.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与会代表、女士们、先生们: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30周年,从中国历史文献所载的“大西国”起,中国与欧洲国家的交往超过了两千年。1975年,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双方交流进入新的阶段。30年来,中欧关系双方坚持以互惠双赢原则处理外交关系,支撑这一原则的基石,在于双方均具有深厚的文明积淀。双方的思维和利益诉求更易沟通,对于不同的立场差异更易理解,这就使得我们今天的会议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世界的发展与变化,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越来越强调彼此的对话,而这种对话,一方面是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琴歌,是文人学士衬以琴乐曼声长吟诗歌的产物,琴歌旋律的形式与诗歌语言的吟诵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琴歌节奏直接受诗歌节律的制约。古琴的器乐性特征影响了琴歌的声乐特色,限定了琴歌演唱的行腔风格和润色特征。  相似文献   

12.
“君临天下”后的秦始皇帝,对东方齐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齐文化的狂热和对齐人的复杂心理凝结成了始皇帝心中的特殊情结。这一情结是由秦文化自身的主观原因和齐文化的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两种异质文化矛盾、融合所致。在这一情结作用下齐文化的精髓成为秦代文化的新鲜血液.也完成了自身由区域文化向一统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的人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对人学寄予极大的关注,认为人是自然生成物,又是“万物之心”,宇宙的心脏。孔子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孟子进一步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问题,苟子则更为明确地提出了人之何以为人的命题,认为人具有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胡发贵 《学海》2003,(4):45-48
中国古代以道德立国 ,文化以伦理为本位 ,而这一切与原始儒家的学术努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讨论原始儒家伦理的人文精神、实践精神、能动精神、境界精神、仁爱精神与唯物精神  相似文献   

15.
吴布林  丁阳 《管子学刊》2011,(4):100-103
秦王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其所建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奠定了中华一统2000年的政治格局。然而赢氏秦国在西周末年仅仅只是周天子册封的"西垂大夫",后经数十代秦人的艰苦创业,终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在这过程中,秦国国都数次变更,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因素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6.
先秦礼文化凸显的道德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制度化的形式存在于先秦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先秦礼俗、礼制、礼学和礼教等主要内容。先秦礼文化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它通过一定的仪式来确立协调天(神)人关系、家庭关系、政治关系以及社会交往等伦理关系的道德规范,以此维护现存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具体而言,包括以敬神为核心的宗教伦理、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伦理、以孝亲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以忠君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以尚德尚齿为核心的社会伦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在致力于研究人的眼动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其间的奥妙。众多研究表明,睡眠时的快速眼动(RapidEyeMovements,REM)及其周期对记忆的形成与巩固有重要作用。在清醒状态下,人的眼动就是为了获得视觉信息,如果涉及记忆任务,这就是编码阶段的具体行动。另外,问题解决过程也有眼动参与。总体看来,眼动和记忆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适当的眼动训练或许能够提高记忆成绩。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代,匈奴的道德生活在道德原则上奉行以生存为指南的功利主义原则,并形成了相应的道德风尚;在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创新方面,冒顿具有杰出的贡献;在处理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方面,他们的道德行为往往远离正义原则;在权力的继承和分配方面,由于缺少相应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对之调节,使他们长期陷入内斗之中;在与汉民族的长期交往中,他们的道德生活也染上了相当的汉族道德色彩。  相似文献   

19.
灶神崇拜是从原始社会火崇拜发展而来的,早在周代,灶神就已从火神的煊赫地位降至“居人间司察小过”的小神。汉代的灶神既能给人们带来富贵尊荣,同时又司察人过,上白于天,是上天派驻各家监视人们行为,并主一家祸福吉凶的特派员。汉代灶神的形象已脱离了先秦时期半人半兽的特征,不但以人的形状出现在神坛上,而且又从老妇演变为有名有姓、拖妻带子的男子,是一个人间气息十分浓郁,完全人格化的家庭神祗,已完全融入中国的世俗社会生活中,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神灵,相沿至今的腊月祭灶习俗即始于汉代。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将理想人格提高到道德生活的重要地位,并成为人生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但随着各自道德认知的深化、道德活动的丰富,儒道两家又从不同的角度对理想人格进行了探索和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