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社会的"道德迷宫"及其伦理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存在,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并帮助人们应对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现代社会转型导致了人类道德活动空间的变化,传统道德哲学提供的理论及其原则已无法解释和应对现代社会复杂的道德状况,伦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成员生活在无所适从的"道德迷宫"之中。在伦理危机四起、"道德迷宫"叠出的现实社会,根据现实社会结构的变化实现相应的伦理建设成为我们当前亟须解决的迫切任务。组织伦理是帮助社会摆脱现代性伦理危机,走出"道德迷宫"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道德焦虑:一种不可或缺的道德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焦虑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道德焦虑与羞耻感以及内疚感相比是更为基本的道德情感,它所需的条件更少.根据人类在远古时期以及幼年时期的情形,我们发现道德焦虑在产生与维持伦理秩序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当进入伦理世界之后,道德焦虑则在主体行为净化和人格升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一文中,万俊人教授认为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是在现代性道德文化语境内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这不仅在根本上误读了麦金太尔的思想,而且基于此种误读寻求的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掩盖了美德伦理原本应该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万俊人教授文中的核心观点进行辨析,阐明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是跳出现代性道德概念框架,站在整个西方道德文化传统的立场上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并以此为基础揭示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对现代性道德概念框架本身进行批判反思,并指出一种符合人类道德生活客观实际的道德探究方法,即美德伦理探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医学的现代性遗产和后现代世界的冲突在不断加剧,导致了对医学语言理解的困境和伦理意义的丧失.后现代主义极力寻求人类理解的解释性基础,使后现代医学语言的伦理选择成为可能.在后现代语境下,医学语言的伦理应该是摆脱现代性"文化霸权"的一种诠释学的谈话,是一种境遇伦理.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出发,探寻现代性道德危机的学术与理论根源.通过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绝对知识的解读,提出绝对知识是黑格尔伦理思想体系的终极关怀,黑格尔通过绝对知识开创了一个由"真"统"善"的现代性伦理言路.在此基础上,从当代学术前沿与黑格尔绝对知识本身视角对黑格尔的绝对知识进行了当代批判,提出建立由"善"导"真"的伦理向度、构建和谐伦理体系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何谓道德?从“异乡人”的视角看,该问题除了指向“我们”世界的“伦理内核”外,还指向“我们”世界的“我”之道德自立的“道德内核”.“伦理”一词的古希腊语义及拉丁译读表明,伦理与人之居息的“本土本乡”及其共同生活紧密相关,道德更多地关涉“异乡人”的视阈.何谓道德的问题涉及伦理与道德相互化约的两个视角.“本乡人”的视角遵循着用伦理统一道德的路线.“异乡人”的视角遵循着用道德化约伦理的路线.然而,“何谓道德”之问在“异乡人”的视角上凸显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表明了区分伦理与道德对道德哲学的重要性.在文明史上,道德之问以两种方式敞开“异乡人”的视角并使伦理不再是一种直接的经验性习俗:其一,与灵魂放逐的“神话”有关;其二,与宗教形而上学根基的丧失有关.人类道德生活形式由此分为“传统”与“现代性”两种类型,它们涉及道德范畴的问题层次和语境分殊.透过“异乡人”的目光,一种思想的警醒和心灵的自由导向如下设“问”:在道德问题的时空坐标中,到底什么紧要?对于“我们”的世界遭遇的现代性道德危机而言,两大难题的应对最为紧要:一是道德自由问题;二是伦理认同问题.两者的解释循环将使道德之“问”引领人们走向更为健全的道德自信.  相似文献   

7.
生态伦理的价值本体是生态伦理的核心问题,从实践的层面来确立生态伦理的价值本体,有助于我们摆脱生态伦理研究无现实根基的理论困境,为人类合乎道德地改造自然提供理论根据.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出发,在对当前生态伦理的价值本体研究现状进行反思基础之上,探讨生态伦理价值本体的实践转向,以物质变换来重建生态伦理的价值本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国内一些学者常把道德感情理论与情感主义统称为情感主义的现状,通过分析道德感情理论与情感主义的名称、内容和旨趣,指出这两种理论的差异及其现代性意义.道德感情理论试图把道德的普遍性建立在人类共同的感情上,代表着启蒙时期人们重建普遍性道德的努力;情感主义把道德等同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实际上是放弃了道德的普遍性.从道德感情理论到情感主义,反映了道德哲学在现代性过程中的演化与困境.  相似文献   

9.
医学的现代性遗产和后现代世界的冲突在不断加剧,导致了对医学语言理解的困境和伦理意义的丧失。后现代主义极力寻求人类理解的解释性基础,使后现代医学语言的伦理选择成为可能。在后现代语境下,医学语言的伦理应该是摆脱现代性“文化霸权”的一种诠释学的谈话,是一种境遇伦理。  相似文献   

10.
基因专利触及人类的道德底线,危及人类的道德传统与基本信仰.基因专利保护带来了重重的伦理困境.这种伦理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基因专利侵犯了人的基因自主权、隐私权;第二,基因专利亵渎了人的最高价值与尊严,破坏了对生命的神圣信仰;第三,基因专利保护违背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让人工智能做出令人满意的道德决策?这既是一个机器伦理问题,实质上也是一个元伦理学问题,对它的解答可以实现二者的双向启蒙,最终帮助我们理解道德的本性.机器伦理中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主要建造道德能动者的方案,二者分别体现了元伦理学中的理智主义和反理智主义,前者将道德知识视为显性的事实和规则,将道德决策视为遵守规则的过程,后者则更多地将道德知识视为一种技能知识,将道德决策视为复杂情境中的熟练应对.基于对两种方案实例的讨论,可以看出自上而下方案面临着框架问题和常识问题的困扰,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先天限制,因而模拟人类道德是不可能的;自下而上方案虽然不存在先天限制,可以生成内禀的道德规范性,但仍面临技术上的工程限制和安全上的规范限制,因而模拟人类道德是困难的和不可欲的.这在元伦理学层面提供了一种理论判决,即反理智主义比理智主义更为准确地把握了人类道德的本性,我们不能仅仅依靠遵守规则而成为道德大师,相反,只有依赖漫长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致道德成熟.  相似文献   

12.
李兰芬  王永明 《学海》2007,42(6):63-66
科学技术何以需要伦理禁区?人类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守什么样的道德底线?又该如何控制和评价科技实践和科学后果?诸如此类的问题已构成科技高速发展时代人能否真正全面发展的现代性事件.伦理禁区的本质是对科技异化的批判、反思和规范,是对科技人性化的渴求与展望.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科技的伦理禁区旨在实现科学技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的.  相似文献   

13.
自鸦片战争开始,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开始萌芽和生成,在其后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四次转变.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具有两大突出特征:一是救亡道德与启蒙道德的同时并举;二是改良道德与革命道德的交替进行.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政治伦理既具有优秀成分,也具有消极意叉.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长期面临的各种威胁,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政治体制;重新选择和配置各种现代性公共政治伦理元素,走出现代化与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冲突的传统困境;正确处理中国国内民族问题,避免因民族冲突引发社会动乱,是中国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当代转型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基因治疗技术作为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给社会的伦理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通过对这些伦理困境成因的分析和反思,指出有些伦理困境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真正的困境,这些困境会随着基因科技的发展和我们对基因科技的合理应用而解决.  相似文献   

15.
人类基因技术对传统道德哲学破坏,并非由于这一技术实践活动改变了人类生育活动的自然法则,而是因为它在精神和意识的层面突破了传统道德哲学对人和家庭之"自然性"的规定。人类基因技术是在传统道德哲学与伦理精神已经遭到破坏的现代性境遇中才会发生的实践活动,但它在另一方面又构成了精神辩证运动的自我否定性环节。人类基因技术事件是一个真正的威胁,将所有道德理论都还原到它们自身的时间性当中,它因此也给人类赋予了一个重大的机遇,使我们能够通过这样一个最典型、最深刻和最直接的案例,来对道德哲学传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企业家是拥有资本且懂得资本运营艺术的精英,他们拥有为他者所不具备的伦理气质或伦理精神,韦伯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而桑巴特叫作"伦理气质"。这种伦理气质成为了企业家追求收益最大化同时也最大化地履行社会责任的精神基础。从类型上看,企业家的伦理气质表现为"理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从内容上看,表现为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现代性语境下,探讨中国企业家如何形成企业家的"伦理精神"并充分运用这种精神,对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17.
樊浩 《哲学动态》2006,(1):40-45
在严格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代表着两种“理一”而“分殊”的生命过程,这就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生命过程。在这两个世界中,伦理与道德的生命形态,在黑格尔看来,都是“精神”,即伦理的“精神”与道德的“精神”。伦理的精神本质上是实体的精神,或诸伦理实体的精神;而道德的精神则是一种道德的自我意识或“伦理世界观”。但是,无论在伦理还是道德的生命世界中,都内在一些基本矛盾,这些矛盾是伦理或道德“精神”发展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但伦理精神和道德精神的本性都是扬弃矛盾,实现和谐。如果将“伦理世界”当做“精神”的“…  相似文献   

18.
改造自然世界的道德合理性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人的视阚中.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由于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因而天然具有道德合理性.而恰恰在这种道德合理性背后却蕴涵着生物还原主义倾向和人对自然世界进行掠夺的逻辑张力.现代性社会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浪费的经济运行模式建立在这一道德合理性基础上.走出现代性道德理念的这种悖论性困境,需要改变评价这种道德合理性的认知向度,从人与自然共在的人性存在中确证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合理性.只有合乎人与自然世界共在之人性的实践活动才具有道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对“现代性”道德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解决生态危机的伦理探究中,生态伦理要么镶嵌在人类中心主义框架内成为个体主义环境伦理,遇到一些违背常识的困难;要么成为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被指责为个体牺牲自己的"环境法西斯主义".生态伦理只有超越"现代性"道德,才能使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互为补充,获得自身的历史合法性及其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20.
卢梭被称作是现代民主制精神之父。与同时代的其他启蒙思想家相比,卢梭在今天一再受到重视。当代道德论述在经济领域围绕自由和平等哪一个优先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总是将我们引向卢梭契约伦理的现代性论证模式上来。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个并不怎么严密且某种程度上摇摆不定的论述模式中隐蔽着的道德人的抽象。这种“抽象”通过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西方社会的现代性产生影响。解读卢梭著作特别是其契约伦理思想的现代性,有助于认清现代现象中随处隐匿着的卢梭主义的道德人类型。这将提供一个能够严肃看待与市场社会相应的现代性道德建构的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