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兵 《现代哲学》2006,(4):108-112
明代心学是批判程朱理学的产物。不但心学的建构是与书院密切关联的,而且面对官方的禁学,心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门人纷纷创建、修复书院以传播心学,使心学成为明代的显学。为解决书院研究、传播心学与教授科举应试知识的矛盾,心学家主张将书院应试教育与传播心学结合起来,二者互为表里,使书院在研究、传播心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心学是儒学的重要流派,明代心学由陈白沙拉开序幕,湛甘泉完善与发展,王阳明集陆九渊心学与陈湛心学之大成。其发展的基本进程是白沙心学—甘泉心学—阳明心学三阶段,形成陈湛心学与阳明心学两流派,二者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3.
宋濂以心为宇宙的本体,认为天下万理皆出自于心,理主宰气,气化生万物,同时因为心中之理已经笔之于六经,所以"六经皆心学",而用心学习、体会六经便是修心、正心的途径。将心学与经学结合起来,是宋濂心学思想的特色,它避免了朱、陆思想中潜藏的弊端。宋濂心学上承张九成、吕祖谦的心学理论,下开有明一代学术之端绪,使沉寂已久的浙东心学重新为人们所认识。至明代中叶,阳明心学在浙东兴起并广为传播,宋濂实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的思想特色是"心学",但"心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自解读经典,这正是"心学的经典化"与"经典的心学化"一体两面的过程。王阳明认为,"心学"与"经学"是一种"道"与"经"的统一关系,"心之常道"就是"经之常道",对"经"的宗旨及源流的考察须以"正人心"为本,孔子删述《六经》等也正是围绕着正人心、塑人伦进行的。一言以蔽之,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空谈心性、游谈无根的,而是对经典诠释的心学。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1472—1528)是中国心学的集大成者。石田梅岩(1685—1744)是日本德川时代一位商人哲学家,创建的石门心学亦被称为日本心学集大成。阳明心学盛行于中国明代,石门心学崛起于日本德川中期,它们都是心学,有其称为心学的共性。又因为阳明心学和石门心学形成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有异,这就决定了它们在心学体系建构、心学范畴理解诸方面的相异性。所以,通过王阳明和石田梅岩思想的比较研究,可以透视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及  相似文献   

6.
心学重视"顿悟"。顿悟虽然是一种直觉思维,但心学作为一种学说,自有其理论逻辑。心学认为,人的心量与宇宙同大,只有此"心"对宇宙的感应与认知,宇宙才能呈现出意义。在"本心"与六经关系上,心学主张"六经注我",经典为我服务,不是我为经典服务,由此彰显出一种顶天立地的主体精神,训诂稽古的传统经学因此衰落。但它也提供了一个心学的解经视角,刺激了经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有明一代,心学特盛。学界对于白沙、甘泉心学与阳明心学的契合上颇有佳作,但对于康斋、敬斋二人的心学与阳明学的相似处似乎未引起重视。事实上,康斋、敬斋的心学与阳明学存在不少相似处。康斋的理在心中、心具此理思想为白沙、阳明心学的大明提供了思想资源。吴康斋"理在心中"思想通过门人娄一斋、胡敬斋与陈白沙等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一种崭新的心学思潮。吴康斋门人弟子的"本心即理"说与"理心本一"论为王阳明"心即理"说的兴起提供了知识上的可能。吴康斋心性学诸多范畴也与阳明心学概念一致。吴康斋由工夫而证本体的理契于心的感悟与王阳明"心即理"功夫进路有相似性。所以,吴康斋等人的理心合一观已入精微。吴康斋确实开启明代心学,是明代理学的开山人物。阳明心学风行天下,崇仁心学的知识论背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8.
永明延寿是唐末五代宋初吴越高僧、禅宗法眼三祖.其融通宗教、和会禅净的佛学思想,从本质上来说可以界定为佛教心学.作为其佛教心学理论基础的戒律思想,由于以摄心为戒为主要内容,同样具足了心学特质.  相似文献   

9.
论陈献章心学思想的理论意蕴和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献章心学思想的理论意蕴及特色可概括为:一、主张以“静坐”方式来涵养心体,体认“善端”,强调在心体上作工夫,明显具有将为学工夫心学化的倾向;二、为学宗旨是“以自然为宗”,表现出一种对于超越道德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与陆九渊心学相比,具有将道德伦理色彩淡化和消解的特点;三、“宇宙在我”,则是凸显主体之心的知觉功能作用,以主体之“觉”来体验自我与宇宙的同一,从本体意义上克服和消解了朱陆从不同方向来膨胀“道”(理)与“心”的偏颇,兼融了朱陆对立的道学与心学,从而表明陈献章心学是从朱熹道学中走出,经过对儒、道、佛诸学的整合,完成了走向陆九渊心学的转变,标志着明代心学思潮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10.
心学的展开和晚明佛教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明佛教的复兴得益于心学的展开,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学以主体的自得为学术准则打破了理学一统天下的权威局面,为佛教复兴提供了多元化学术思想环境;二是心学学人对佛教心性理论的汲取刺激了佛教界对自身的反思,推动了佛教重新进入主流文化。晚明佛教在心学的影响下复兴,却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心学的反动。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心学是以主体精神为核心,以平民精神、启蒙精神、淑世精神等为基本元素的有机的精神整体。平民精神、启蒙精神、淑世精神乃是主体精神(良知、道心、本心)的具体展开,因而阳明心学的精神是充满实践意义的人文关怀。但阳明心学的精神在实践过程中不能不为时空所限,也不能不为主体所限,所以阳明心学精神的价值必须在不断突破有限中成长,这样才能继续生发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圆圆 《现代哲学》2017,(5):135-140
黄宗羲作为王门后学的一名得力干将,同时也是与王夫之、顾炎武齐名的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他集"王门后学"与"明末启蒙思想家"的身份于一身,对明代阳明心学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定位,这一定位即"立心学为圣学"。在尊崇与维护阳明心学的基础上,黄宗羲不仅对阳明心学和释老之学做了区分,而且还努力为"王门四句教"辩难,试图从"心即理"的命题出发,划分儒释之界限;也试图通过重新理解"四句教"的涵义、置疑"四句教"的出处,以剔除"四句教"对阳明心学的负面影响。黄宗羲对阳明心学的定位,不仅充分显示出其本人的学术好尚,同时也反映出其作为一名学术史家在一定程度上对明代学术领域中阳明心学、程朱理学和释氏之学的论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心学是一种复杂且多元多样的思想体系,心学内部诸种思想形态的演变均与社会政治 实践密切相关。明代心学家以陈白沙和王阳明为代表,建构了恕道的两种形态:因应万 物变化、一体地予以包容接纳的“平等”形态;以情为核心建构富有情谊的公共社会的 “差等”形态。这两种形态在阳明学派中以内在张力的形式存在。黄宗羲对感应与恕道 的诠释克服了这种张力,并建构了一种极具创造性的个体性伦理体系。厘清上述心学思 想的演进历程,对于开发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载作为北宋理学的共同创建者、关学宗师,建构了一套涵盖天论、道论、性论、心论等多方面内容的哲学体系,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心学(1)思想。应当指出,张载的心学有其独特性,与后来陆象山、王阳明以"心"为本体的心学有所不同。时下张载心学研究论域存在以下不足:对"心-物"关系这一张载心学的基本问题缺乏自觉,对张载"心-物"关系形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其"心-物"关系的理论基础也有所忽略。有鉴于此,有必要以张载的三个心性论命题作为观照的视域,以张载心学的基本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从三个方面为张载心学建构纲要并加以阐释:一、心性论的三个命题;二、"心-物"关系的形态划分;三、"心-物"关系的理论基础。最后,还将对张载心学的哲学特性、历史影响和现代意义略作总结。  相似文献   

15.
心学释义--道教哲学之于陆王心学的一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心学的历史形成过程的考察,认为心学概念最早是由道教提出的,然而心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出现在禅学中,之后才有了陆王心学的发扬光大.但是,心学对心、性、理关系的论述,同初唐成玄英的重玄学基本一致,这说明,中国哲学在由对客体的考察为重点转向对以主体的考察为重点的过程中,道教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重玄学之于禅学,白玉蟾之于王阳明,都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本文立足于现代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分析了儒释道心学各自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局限性,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从南北朝至明的发展,是主体性观念日益突出的过程.道教哲学与现代哲学,在基本内涵上,具有较儒佛更大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6.
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学派是宋明理学中最主要和最有影响的派别之一。伴随着建国六十年来的风风雨雨,陆王心学研究走过了一条坎坷而又曲折的道路。对此时段的研究历程和代表性成果进行展示和回顾,有助于陆王心学研究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心学”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炽成 《哲学研究》2012,(8):36-43,128
说到"心学",人们马上会联想到"陆王心学",其实,"陆王心学"的说法是很晚才有的。在宋代,"心学"最常见、最典型的是指与"十六字心传"相关的传心之学。本文拟先考察 "心学"的原初意义,然后再看其在后代的演变。一在汉语中,"心学"这一概念产生得比较晚,它大概首先是南北朝时在翻译佛教经典中使用的,其中的例子有: "当学三学: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解脱论道》卷一,见《大正藏》卷三十二,四〇〇上) 在佛教语境中,心学一般与禅定相关,意味着摒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本文所考察的心学是儒家的概念,与上述佛教的心学不同。虽然如此,它还是与佛教有关  相似文献   

18.
阳明如何运用其心学理论诠释易学,其易学具有何种心学特色的问题,学界鲜有关注。本文通过以阳明"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卜筮者,不过求决狐疑,神明吾心而已"的观点为入点,探析阳明以心学解易的内在理路,认为其体现为以"致良知"为准则,以解答易学基本问题为形式,以"良知"、"吾心"为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9.
儒学具有心学传统,以为人处世作为立论基础,其方法论"反求诸己"。儒家心学伦理以心为本体,以中庸为德性,通过养心、治心求得放心而建构起内在的主体性和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他建构了以生命本体论为起点的心学理论体系,表现出祖述陆王又超越陆王、哲学人学的指向及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等特征。早期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普遍有着浓郁的心学情结,其原因主要是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塑造现代性的需求,以及内含于陆王心学深层的个性自由意识的伸展等。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现代新儒家的特征,深入把握陆王心学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