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皇极经世》十二卷,宋邵雍(1011~1077)著。雍字尧夫,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曾祖徙衡漳(漳河古址,在今河北河南交界处),父古又徙共城(今河南辉县),渐徙渐南。雍少时自雄其才,治学坚苦刻厉,夜不就席者数年,於书无所不读。已而复走吴、适楚、过齐鲁、客梁晋作四方之游,久之未归共城,曰“道在是矣”,年约三十左右。时雍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名访之。初教以物理之学,他日又教以性命之学。先示之以陆淳春秋,意欲以春秋表仪五经,既可语五经大旨,则终于授易。易有河图、洛书、伏牺八卦、六十四卦等图象。之才不幸,暴卒於庆历五年(1045),雍年三十五,特表其师之墓,有曰:“求于天下,得闻道之君子李公以师焉。”考之才闻易学之道于河南郓州穆修,修受于河  相似文献   

2.
(一)司马承祯简介司马承祯(647-735),河南温县人,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卒于唐玄宗二十二年,历经太宗、高宗、中宗、武后(周)、睿宗、玄宗六朝,享年八十九岁。晚年,玄宗命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筑阳台观(今济源市境)以居之。他对道家内丹功的研究早于钟吕,在唐代的社会地位高于钟吕,新旧《唐书》中均有详细的记载。现摘录如下:司马承祯字子微,洛州温(今河南温县)人,事潘师正,传辟谷导引术,无不通,师正异之。……遍游名山,庐天台不出。武后尝召之,未几,去。睿宗复命其兄承讳就起之,既至,引入中掖,廷问其术…  相似文献   

3.
<正>金吉堂(1908-1978),原名金祈恕,河北通县人(今属北京市),北京畿辅中学毕业后,“不佞以读《元史》,渐及蒙古统治下之回教情形,进而注意及于整个的中国回教历史”,(1)遂全身心投入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从1931年始,金吉堂使用金祈恕、金吉堂、吉堂、希哈伦丁、沙不丁、奚利福等不同署名在《月华》旬刊、《禹贡》半月刊等民国报刊发表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文章。1935年夏完成的代表作《中国回教史研究》,更是获得尹伯清、白寿彝、王梦扬等中国伊斯兰史专家学者的称赞。  相似文献   

4.
成玄英论“玄”与“又玄”李刚成玄英,字子实,陕州人(今河南陕县),生卒年不详,曾隐居东海。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高宗永徽(650-655)中,流郁州。在流放期间注疏《老》、《庄》及撰述其他著作。“书成,道王元庆遣文学贾鼎就...  相似文献   

5.
邵雍为宋代象数说《易》之大宗,其学通过友朋、弟子、子孙、术士等途径广泛传播,而友朋、子孙、术士传其学多在巴蜀。宋代巴蜀对邵雍学术传播的贡献极大,其中蜀人张行成得司马光、牛师德、牛恩纯之传,又得邵雍十四图及王湜《皇极经世》之学,影响最大;邵雍子孙长期留居巴蜀,使邵氏学术在巴蜀乃至全国各地广泛传播;术士传播邵雍学术则源于蜀人杜可大,经过祝泌、傅立等人的大力弘扬,成就显著。  相似文献   

6.
京房易学思想述评(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房易学思想述评(上)崔波京房(前77年—前33年),本姓李,字君明,推律自定为京氏,西汉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从梁人焦延寿学《易》,占验之术颇精,延寿尝曰:“得我术以亡身者,京生也。”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以孝廉为郎官,数上疏言灾异而得...  相似文献   

7.
无锡祥符禅寺孔勤祥符禅寺最初位于常州府武进县迎春乡寨前湾(今江苏无锡市马山区)。创建年代不详,原始寺名无考。唐贞观初,里人杭恽徙置津里(秦履谐音。相传秦始皇东游会稽路过此山,故谓秦履。山石上留其坐骑足迹,遂名马迹山)山际。旧传唐僧玄奘自天竺(印度)归...  相似文献   

8.
邵雍在《皇极经世》中编织了一个庞大的历史年表,这个年表紧紧围绕先天六十四卦圜图而转动。作者分析了六十四卦爻位与时间的对应关系,认为初爻到上爻分别表征相异的时空,这些不同时空的具体情状均由各爻动变后形成的变卦来涵摄。并指出这种爻位与时间上涵摄关系有深刻的哲理上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华严经义记一卷(《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北齐释惠光撰。是记原本四卷,今唯存卷第一之中段,释《光明觉品》初章耳。光姓杨氏,定州长芦人,今河北沧县也,为佛陀禅师弟子。会佛陀、勒那初译《十地经论》,光乃命章开释,独最其功。光每以正教之本莫过《华严》,乃撰疏四卷,立渐、顿、圆三教,以  相似文献   

10.
邵雍自然哲学思想对朱熹的影响徐刚南宋大儒朱熹在构筑宏大而缜密的思想体系时,以北宋二程学说为主,兼综张、邵之学。前者时人不乏高论,后者时人少有涉及。本文从先天图、《皇极经世》、先天象数学、时间观、太极、道、神、动静、以理观物、以物观物、物之理等多元角度...  相似文献   

11.
在唐末宋初道统论和辟佛论兴起之际,兼治三教的契嵩通过阐发《洪范》皇极论与《中庸》未发已发说,提出"《洪范》与《中庸》相为表里"的观念。他一方面认为三教皆是皇极大中之道的体现,以皇极统摄三教;另一方面又以理事体用之分判教,认为佛高于儒,是皇极大中之道的最圆满表现。这一说法有着政治与理论上的双重意义,既为宋仁宗时期佛教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辩护,也对宋代理学的理论创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正>东晋王朝建立以后,大批僧人也随之南迁,佛教中心转移至建康(今南京)。由于京师以庾亮为代表的排佛势力的兴起,竺道潜等几十位高僧也进入剡东岇山(今新昌县境内)避难,支遁和随从徒众100多人也纷纷从苏州来到沃州山(今新昌县境内)。据《高僧传》《世说新语》等记载,  相似文献   

13.
李贺(790~816),唐朝著名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一位早熟的天才、不幸的诗人。他七岁时就工于辞章,韩愈听到这个消息,专门前去看望,李贺当场赋诗《高轩过》,名噪京华。他的父亲当过县令,而李贺却因父名“晋肃”,与“进土”谐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经过韩愈的帮助,仍然只能当一个从九品的奉礼郎,27岁就快快而死。李贺虽生命短暂、仕途不顺,但在诗坛声名远扬,他是韩愈周围的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韩愈对他刮目相看。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李贺道诗中的神仙世界是借助诗中的神仙传说,或道教…  相似文献   

14.
论帛书《易传》与帛书《易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论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土的帛书,既有《易经》,也有《易传》。帛书《易经》与今通行本《易经》最大的不同在于卦序。今通行本《易经》始于乾、坤而终于既济、未济,六十四卦“二二相耦”分为三十二对,每一对中的两卦又“非覆即变”。而每一对卦组与卦组之间,据《序卦传》所说,又具有逻辑联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而帛书《易经》却起于健(乾)、妇(否)而终于家人、益,其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律性。其特点是采用自卦的方法,将一个大画卦区分为两个三画卦,以三画的儿卦为单位,将六十四卦分成八组。其上卦排列的次序是:键(乾)、…  相似文献   

15.
略析吴澄的易学象数思想章伟文吴澄(1249~1333),字幼清,号草庐,抚州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人,是宋末元初的一位著名易学家和理学家,其易学著作主要有《易纂言》和《易纂言外翼》。《四库全书总目易纂言外翼提要》认为:“自唐定《正义》,易遂以王弼为宗...  相似文献   

16.
王艮(1483—1541年),字法止,号心斋,江苏泰州安丰场人。他出身盐产,少年时就因家贫不能竟学而商游四方,但渴幕孔颜圣贤,奋然有任道之志,时常随身携带《孝经》、《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逢人质难,久而讲论经书,多有发明自得,不泥传注。他曾师事王阳明达八年(152-1528年)之久,在王门弟子中颇具声望,与王畿齐名,并称二王。阳明殁后,王良回到泰州接徙讲学,特别注重平民教育,“入山林求会隐逸,至市井启发愚蒙”《王心斋先生遗集·年谱》),始自立门户。他虽受业于阳明,但又“时时不满其师说”(《明儒学案·泰州…  相似文献   

17.
1983年是我国唐代著名高僧一行禅师诞生一千三百周年。这位受到国内外佛教界尊崇的大师,不但在佛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成一家之言,而且在我国天文历法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行,巨鹿(今河北巨鹿县,此据《宋高僧传》本传;《旧唐书》本传作魏州昌乐县,在今河南昌县境)人,原名张遂。他从小博览经史,长通天文历算之学。二十一岁出家为僧,曾协助善无畏三藏的译经事业,有《大日经疏》等八种佛学著述,是我国密宗教理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18.
<正> 春秋战国是“人”发现的时代。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我们来认识孔子的“人学”思想。孔子作为一个知识和道德的教育者,被其弟子奉为“圣”,更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儒家文化的圣人,是指“人之至者也”(《皇极经世·观物内篇》)。因此,孔子始终是被人作为最高理想的人性化的楷模敬仰的。而孔子倡兴私学的根本宗旨也就是“树人”即使人趋向于理想的人性化模式,简言之为使人“人化”。既然如此,孔子自有其关于“人”的思想,而不仅  相似文献   

19.
普陀山寺院概况 据历代《山志》记载,普陀山寺院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在张氏宅基建“不肯去观音院”。至宋元丰三年(1080),赐额宝陀观音寺,发展为今普济禅寺。明万历八年(1580),大智禅师创海潮庵,发展为今法雨禅寺。  相似文献   

20.
子会开天,丑会辟地,足见未有天地先有古佛其次造物,又次造生,可知当无物人不无灵光 (古佛寺) 子会开天,丑会辟地:会是周易象数学的一个时间概念。蔡元定的《皇极经世指要·附录》“天地之效穷于八八,故元、会、运、世、岁、月、日、辰之数极于六十四也。”一元即一个天道循环的周期。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