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界有人主张“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这种观点的论据之一是说,马克思曾经从人出发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要把劳动者看作人”。如果我们翻阅一下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或手稿,也的确可以看到这一点。然而马克思在后期著作中是否有变化呢?我们又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对马克思早期著作和后期著作中的有关论述略作分析。 一、前后有没有变化 马克思在早期写的经济学札记和手稿中,的确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敌视”人、“否定”人、“诽谤”人、“诋毁”人、“不关心”人的。马克思是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关于“你”和“他人”的探讨,在当今社会中,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亚洲,都能够以各种不同的、明确的和隐蔽的形式被感受到。你是谁?人——例如,在联系到“人权”或“生命伦理学”时所谈到的人——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略谈宗教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摆在我面前的,是带有几分泥土气息的《贵州宗教文化研究丛书》的梗概。细品书名,有三个问题需要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宗教”?为什么要研究“宗教文化”?为什么要研究“贵州宗教文化”?一、为什么要研究“宗教”?马克思说,“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也就是说,人在实现彻底解放自己,使自己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达到“围绕着人自身转动”的漫长的过程中,总有“围绕着人转动”的宗教会与之相生相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于是,观察、研究宗教,就是以改造世界、发展自己为己任的人类,不…  相似文献   

4.
穆圣时代,有两个人来请教穆圣:“主的使者啊!谁是人类中最有知识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这两个人又问:“谁是人类中最虔诚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这两个人又问:“谁是人类中最尊贵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穆圣在这段“圣训”中回答了三个问题,答案却只是一个,那就是“理智”。的确,有理智的人最知道知识的重要,他们掌握的知识越多,越能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同样,虔诚的信士必定是有理智的人,这等人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在生活中患得患失,不会盲从于他人。胜不骄,败不馁,经受得起生活的各种考验。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相似文献   

5.
“我”是怎么回事?有人会说,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这不是最清楚的问题吗?这样的反驳中隐含着对“我”的一种理解,即“我”就是用以指代每个个人的代词。我当然是“我”,你也可以是“我”,他还可以是“我”。“我”并不确指某个人,人人都可为“我”。但为什么人们可以是“我”呢?人们怎么才能是“我”呢?在日常中,我们一开口,便常会说“我……”,这时我就是“我”了,我就“我”起来了。可“说”是怎么回事?如何能“说”起来?在佛法看来,“说”是诸因缘和合的结果,是顺应着诸因缘条件的把持和执取。在“说”的执持中,我就是  相似文献   

6.
王林专 《天风》2006,(6):12-13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人们叹息劳苦,多少人在寻找安息,在苦苦地思索。世上什么人需要安息?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没有找准人生坐标的人”,“没有神生命的人”,“在社会、教会中拉邦结派、结党纷争、争名夺利的人”。他们里面没有安息。  相似文献   

7.
郑国治 《天风》1997,(8):30-31
当1997年2月发布了英国科学家魏芒(I.Wilmut)博士,成功地催生了无性生殖的“复制绵羊”(又称“克隆羊”),引起人类“复制人”的争议。尽管将来科学家“复制人”成功,是否人类已“创造人”?是否人已可以推翻神所启示的圣经?是否人已可摇撼基督教信仰的根基?这牵涉到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特此加以分析,以可解疑。 1.何谓“复制人”? “复制人”其实就是“  相似文献   

8.
“救世济人”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12:15) 基督徒到底该如何去实践神的道?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还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神的话就像一颗葡萄,是让它在我们里面腐烂,还是让它成为甘醇可口的葡萄美酒呢? 其实,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中有两类基督徒,一类为“吝啬的基督徒”,他们只顾个人的灵修,不顾他人的需要,虽有“满园春色”,  相似文献   

9.
胡伟希  田薇 《学海》2001,(3):47-51
在关于“哲学何为”之古老而常新的追问中 ,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关于“存在”的学问 ,可谓是经典的定义了 ,也可以说是对于哲学之本性的揭示。然而 ,“存在”何解 ?对此却有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和结论 :西方人固有的思维方式为“存在是什么” ?企图通过一系列的追问 ,把握住那隐藏在背后之恒定的“所以然”、“终极因”之“真存在” ,这构成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本体论”传统。中国人面对存在论问题时 ,其典型思维方式并不着意去追问存在究竟是什么 ,而是致力于寻求“如何达成存在之境” ?或者 ,“如何成就存在的自由逍遥之道” ?这构成了中国哲…  相似文献   

10.
主体·主体质·主体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以为,关于主体概念的对象域之规定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我们的对象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难道这些“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不正是主体,不正是“发动和完成任何社会过程的人”?主体既然是在历史中行动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是发动和完成任何社会过程的人,那  相似文献   

11.
复制人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1997年2月发布了英国科学家魏芒(I.Wilmut)博士,成功地催生了无性生殖的“复制绵羊”(又称“克隆羊”),引起人类“复制人”的争议。尽管将来科学家“复制人”成功,是否人类已“创造人”?是否人已可以推翻神所启示的圣经?是否人已可摇撼基督教信仰的根基?这牵涉到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特此加以分析,以可解疑。 1.何谓“复制人”? “复制人”其实就是“无性生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在《戒子书》中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可使人去品味人生领略人生顿悟人生;“宁静致远”,让人心静如水,胸襟开阔,潜心修炼,达到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为“情”?由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生,不通过人为的加工而自然生成,从本性产生出来的喜、怒、哀、乐,就叫做情。文人笔下,常以“眼含  相似文献   

13.
刘泗峣 《天风》2005,(10):14-15
经文:箴3:6 申33:25“明天会更好”是每个人的心愿,你我真能坦然无惧、抛开烦恼,笑看人生及天天作息有序的生活吗?十“C”中打滚?在这繁忙、竞争激烈、又充满“比较”文化的时代,许多人在追五个“C”,也被另五个“C”拖磨。追求的,是能证明自我条件优越的文凭(certificate)、能保障生活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人人都在盼望幸福,却很少有人说自己幸福。中国古人认为人生四大幸福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有人虽然得着这些,但仍感觉不到幸福。人活着常被忧虑所困扰,痛苦所缠身,真是“人生不满百,空怀千岁忧”。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个难以界说的状态?是个容易消逝的感觉?还是个可以测度的事物?我们从《圣经》中看到,神造人时将一个“永远”无限放置在人的心里,以致人间所有的“幸  相似文献   

15.
01、哪一卷福音书记载了三个可悲的财主?他们是谁? 02、约书亚领以色列人进迦南之初有哪三件奇事发生? 03、你能说出《启示录》中提到“羔羊”显现的三处经文吗? 04、哪一卷福音书记载耶稣关于“主人摆设筵席,三人不肯赴筵”的比喻?那三人不赴筵的托词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在“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的市场经济社会人际关系会不会“以利相交 ,利尽而疏”?一个人究竟还能不能交上一些超越利益关系的真朋友 ?换句话说 ,还有没有不“以利相交”的朋友 ?如果这里的“利”仅指钱、财、商品、机会等物质利益 ,那回答是“能”;如果这里的“利”是指包括所有社会资源的广义利益 ,那回答则是“不能”。此话怎讲 ?第一种回答的意思是说 ,即使在市场经济社会 ,也会有不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朋友。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大而划之 ,可有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文化需要之分。物质利益基本上只能满足人的生理…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今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状况如何?笔者在本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2000名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此次调查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回答信不信宗教,若不信,信什么,理由何在?若信,信哪种宗教,原因何在?等等。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宗教“可信可不信”、“说不清”、“很模糊”、“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有1180人,约占总数的60%。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良知”?人有“良知”吗?如果有,它又是怎样产生的?人的“良知”是否一样?“良知”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这是儒家“良知”理论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有些也是我们今天应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语:“人生在世”。译成白话就是,人生在世界之中,借用海德格尔的语言来说,即“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所谓“在世界之中”,或简称曰“在之中”(In-Sein),究竟是什么意思?人总归是在世界之中,这是不待言的,问题是如何“在之中”?对于“在之中”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有两种意义的“在之中”:一是指两个现成的东西,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之中”,例如水在杯子“之  相似文献   

20.
人何时最容易产生灵感呢?据有关专家调查结果,是在似睡非睡、似梦非梦中闪现念头时,专家们对298人进行调查后惊奇地发现,大约90%产生灵感的时间几乎在同一时间。“特别容易激发灵感的时间”是早晨起床后、深夜、睡觉醒来和进入睡眠前后,它们被称为思维的“黄金时间”。此外,在工作或学习中“最容易想出好主意的时间”,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上午10时—11时之间。 那么,人又在何种场所容易启发思维呢?另一项调查以821名实业家和职员为对象,结果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