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一书,十余万言,其中有180则寓言故事,借此论彼,借小喻大。“朝三暮四”、“庖丁解牛”、“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皆见其间,早已为众所熟知。由于庄子在书中运用大量寓言故事,又数次使用“寓言”二字,且以“寓言”冠为篇名,因而给后世以很大迷惑,许多治庄学者认为,《庄子》中的“寓言”二字就是今天人们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寓言,有人甚至说:“庄子开创了我国寓言文学的第一个里程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庄子》所谓的“寓言”,根本不是作为文学体裁的寓言。“寓言”最早见于《庄子》。其《寓言》篇云:“寓言十九,重…  相似文献   

2.
《百喻经》全名《百句譬喻经》,是天竺僧伽斯那法师为了弘扬大乘教义,从修多罗藏中辑录成书的。全书两卷,共九十八则寓言,加上卷首引言和卷末偈颂,聚为一部,概称“百喻”。中天竺求那毗地法师在南齐建元初年来到建康(今南京),于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将此经译成中文。齐中兴二年(502)求那毗地病逝于中国。鲁迅先生在一九一四年七月和十月两次出资六十元,委托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并亲自为之断句。一九一五年一月《百喻经》刻成后,鲁迅以三十余部分赠亲友。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5,(5)
<正>明末清初,基督教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学技术与翻译文本,伊索寓言~1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传入中国。伊索寓言虽然是古希腊多神信仰时代产生的讽刺寓言故事,但在欧洲,用伊索寓言证道的传统,可上溯至公元前4世纪的异教的雄辩家。在圣经新约中也能够找到耶稣鼓励使用比喻的依据。伊索寓言更是中世纪圣坛上频繁使用之喻道故事,在欧洲中古流传的伊索寓言集子超过两千种。在欧洲的基督教传教士赋予了原本属于古希腊  相似文献   

4.
一、目的和方法寓言常以短小的篇幅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生动、具体的故事里。它常采用拟人、隐喻、夸张等手法揭示故事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哲理性,能给人们很大的启示和教育。中学生能否正确地理解、领悟寓言故事中所寄托的道理、哲理和寓意呢?中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有些什么特点呢?为了了解和探索这些问题,我们对北京市初一至高二的970名中学生(男生484名、女生486名)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5.
《法音》1992,(7)
寓言是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深奥隐幽的道理,佛教是一个寓言的宝库,佛经中有大量生动活泼、极富哲理的寓言譬喻,其中许多已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蔡日新先生《也说佛学典籍中的用喻》一文,对此作了饶有兴味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学界内发表的有关《百喻经》的论文篇数不多,且多侧重于探讨《百喻经》的佛教思想,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分析《百喻经》,分析其“比喻”特征,均尚属零星。《百喻经》作为古印度的佛教典籍,其最大的魅力与特色,在于其用了幽默式的比喻手法来讲故事,从而提升了讲故事的艺术效果。而比喻与幽默手法的运用,使读者在轻松听故事时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  相似文献   

7.
《百喻经》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孺童 《法音》2007,(10):32-37
《百喻经》为佛教"十二部经"中,"譬喻部"的著名经典。因其书中,收录百篇譬喻而得名。下面,就《百喻经》本身的一些问题,作一厘清和阐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市面上解释佛经寓言的书籍,越来越多。我读过几本学者编的佛经寓言故事集,多有学者评语,令我感到吃惊,因为那些学者对佛经寓言的评语大背佛理。佛陀说:“于如来教,唯文字想,而无人解,皆名访法。”理解佛经寓言必须从佛教教理本身去理解,因为佛阳讲这些故事不是为取悦于人,而是为宣扬佛理,指导修行。这一点被许多佛教文化学者忽视了。比如对《出耀经》中“大海三鱼喻”的理解:寓言说:南海突然涨潮,有三条鱼被潮水冲到了沙滩上,鱼儿们商量说:“我们处境很危险,应当趁潮水未退,力争逆潮而上,返回大海。”但前面有条…  相似文献   

9.
小和尚讲的故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早已有人画过,这次特选它作内容自有一段因缘。在灵山大佛脚下的大圆厅中,为某种原因曾塑了一座巨大的象,当佛研所为灵山佛教文化博览馆策划安排时,深感为难。尽管大象与佛教有一些关系,但这样一座象既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也不能供人敬奉,如果迁走、毁掉也都不妥。想到佛祖当年常用寓言故事弘扬佛法,我们制作了一组“盲人”,把“盲人摸象”的故事形象地介绍出来,而将此大厅布置成了佛教寓言故事厅。(见中心插页)过去这则寓言往往作为讽喻主观片面者,在这里谈了点我们的体会。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  相似文献   

10.
贪嗔痴乃作恶的根源、造罪的根本 ,是故能无贪嗔痴、念修行 ,必定能速成菩提。而息灭贪嗔痴的方法就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佛教经典《百喻经》中有一则有名的寓言《师患脚付二弟子喻》说的是两个年轻人 ,同拜一位老人学习技艺。老师详细地指导学生们学习 ,学生也很尊敬老师。但老师毕竟年老了 ,患上了脚病 ,需要常常有人为他按摩。于是两个弟子便各人负责一只脚 ,很小心地为老师按摩 ,日子一久 ,由于两人的手法、力道等的不同 ,效果也不同。于是成效较差的师弟便嫉妒师兄 ,而师兄也骄傲得不得了 ,而轻视师弟 ,于是两个人的心中便起了敌意。…  相似文献   

11.
王学富 《天风》2022,(1):51-52
<正>教牧辅导者会从故事里发现奇妙的力量,并且在辅导中充分地使用它。人类是在故事中长大的,好的故事塑造好的人生,甚至一个好的故事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耶稣是一个伟大的叙事者,他讲述故事,阐释故事,并且把他的生命活成了一个伟大的故事,而他的故事也一直在影响无数的人。我们在圣经里读到,耶稣在传道的时候,用寓言故事讲释天国的道理,用寓言故事医治心灵有疾苦的人,用寓言故事给人带来希望,提升他们的信心与自尊。像耶稣一样,丁光训主教也讲述寓言故事,其中的一个寓言,就像一颗种子播种在我内心里,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让我从中体会出无穷的深意。  相似文献   

12.
南朝梁僧祐编撰的《弘明集》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护法弘教的文献汇编,收录了东汉至南朝齐、梁五百余年间阐明佛法的各种护法论集57篇,在其“弘道明教”的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其中既有对先秦以来推类方法工作机制及功用性的认识,也有类似于先秦惠施有关推类的界定以及对于“譬”的方法论效用的的认识。不仅于此,在整部《弘明集》中对先秦以来的推类方法的认识和运用比比皆是。而在同时期的佛教文学作品《百喻经》中,也能处处看到庄子式的寓言说理的结构式和墨子式的因果性类事理联结词。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几百年间,它们所辑录的东汉至南朝齐、梁的各种护法论以及以寓言譬喻大乘佛法,无一不是在自然选择着传统政治伦理传播活动中的“谈辩–用辩”方法,表达着对先秦以来传统推类思想及方法的传承。对《弘明集》以及《百喻经》的推类思想及方法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在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宏观定位研究与微观个案分析互动融贯的基础上,继续发掘、扩展更多的文献史料;同时也可以为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传统逻辑课程的教学讲授,在“大历史观”的背景下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案例素材。  相似文献   

13.
正有则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讲的是森林里住着一只狐狸,有一天,狐狸发现了一棵葡萄树,葡萄树上结满了一串串晶莹透亮、香气扑鼻的葡萄。狐狸想吃葡萄,它用尽各种办法均告失败。狐狸累得汗流浃背,边离开边安慰自己:"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不吃也罢。"这则寓言故事的本意是告诉大家,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对于得不到的东西就找借口贬低它,以此达到平衡自己心理的目的。可现实往往是与寓言故事  相似文献   

14.
吴言生 《法音》2007,(4):57-64
僧问百丈大师:“如何是奇特事?”——什么是禅修中的独特体验与受用?百丈大师回答:“独坐大雄峰。”(《古尊宿语录》卷一)“独坐大雄峰”这句禅语,蕴含着无穷的意味。其一,“大雄峰”喻圣境或本体界,以“独坐大雄峰”喻居  相似文献   

15.
一、人的愿望无论是谁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愿望,它给予人生的力量是很大的.不过在诸愿之中,有的能实现,有的不能实现,通常来说不如人意的居多.现实的人生是错综复杂的,我想人如果思想豁达,就能幸福,否则就会感到不幸和悲哀.在这方面,古代的格言和寓言故事很多,例如中国的"塞翁失马"寓言就很有名.  相似文献   

16.
沈汪兵  刘昌  张晶  张海兵 《心理科学》2012,35(6):1298-1303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采用猜谜任务范式,从字谜问题解决中谜底“催化”所诱发顿悟的时间过程和源定位两方面来探讨顿悟的认知神经机制。脑电时程分析显示,在320-550ms内,“有顿悟”较“无顿悟”的ERP波形有一个更大的负向偏移,且在“有顿悟-无顿悟”差异波中,该负成分的潜伏期约为380ms,差异波的脑电峰值锁定在Cz点。EEG时频则显示N380主要表现为减弱的高频gamma波和beta波的频谱特征。独立成分溯源结果显示,N380存在四个独立源,主要分布在右侧额中回、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颞上回和右侧额下回。这些结果表明,三字字谜顿悟的N380就是N400,且主要负责三字顿悟字谜外显含义到内隐隐喻意义的表征转换加工。  相似文献   

17.
论因明之喻     
一、喻的涵义、组成和作用 先从喻的涵义说起。喻,梵语“达利瑟致案多”(Drstānta),本义是“见边”,意思就是以喻这个所见之边,去推断宗这个未见之边。故无著(Asanga,约公元四世纪)《阿毗达摩集论》卷七云:  相似文献   

18.
平等     
理诤 《佛教文化》2011,(4):115-115
通常使用“平等”这个词有两种意义:一是平均,相等,相同。如《百喻经·二子分财喻》:“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分。”意谓分物平均。如清李渔《意中缘·嘱婢》:“你不知道那女子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我料他决不肯嫁个平等丈夫。”  相似文献   

19.
(一) 《庄子》中有一则“抱瓮入井”的寓言。说得是子贡去楚国路过汉阴,正遇一老翁浇菜,见他“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告诉他“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畔,用力甚寡而功多,夫子不欲平?”这一老翁是老庄学派的虔诚信徒,他表示宁愿永远抱瓮入井而决不试用这种机械。他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精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相似文献   

20.
释印光 《法音》2010,(5):13-19
<正>释印光造论释传印讲记一、序分(一)总序——纲宗:明净土法门契理契机1、以药喻【论文】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