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也说“除非”——与仲晨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6年第2期刊登了仲晨同志的《说“除非”》一文(以下简称“仲文”)。文章联系中学的教材来探讨逻辑问题,给人以启迪。但是,我觉得文章中的一些论述欠妥。我想借贵刊一角之地,略陈管见。一、仲文把“除非”句全部归为“充要条件”,失之武断。仲文说:“在复句中,‘除非’是表示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说,它有两种形式,即‘除非……才’和‘除非……不’”。若按此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的汉语表达式规定为  相似文献   

2.
看了“‘坦白’是‘从宽’的充分条件吗”一文(载《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七年第六期,下简称《王文》)后,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坦白”是“从宽”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王文》说:坦白是否从宽,“这要由犯罪的性质决定。”又说:“某些较轻的罪行,犯罪分子主动坦白,是可能得到从宽处理的;但某些犯罪分子由于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虽然犯罪分子在犯罪后能够坦白犯罪事实,也是不能从宽处理  相似文献   

3.
是谁说的     
有一天在某小学的历史课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女老师问:“同学们,‘我懊悔的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献给祖国。’这句话最早出自谁之口?”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有个日本女学生用不熟练的英语回答:“内森·黑尔,1776年。”“谁说的,‘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老师又问。“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那个日本学生又站起来回答。“完全正确。”老师说:“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木子是位日本学生,可你们生长在美国却回答不出,难道你们不为自己感到羞愧吗?注意:你们都是美国人,可她却是日本人啊。”“把日本人干掉!”教室里突然发出一声怪叫。…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儿位同学找我讨论问题。他们说:“文学概论课老师说‘文学属于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小文学作品具有阶级性’。我们不能同意这个观点。”我问他们有没有根据。他们说:“有些山水诗、山水游记就没有阶级性,因此,剥削阶级有人喜欢它,劳动人民也有人喜欢它。”我知道,关于山水诗一类文学作品是否具有阶级性的问题,目前尚有争论,所以没有正面去否定他们的论据,而是问他们:“就算有些山水诗没有阶级性,怎么就能说明文学作品没有阶级性呢?”甲同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首先祝贺《逻辑与语言学习》改版。今有一个问题向你们请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将省略的名词用一个‘等’字来表示,《新华字典》也解释说,‘等’字表示列举未完。可是现在人们在作文时却常在列举已完的情况下用‘等’字,如一则广告说,该厂产品‘行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九个省、市、自治区’,这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三年十月九日《中国青年报·星期刊》上刊登了许谈同志写的一篇杂文,杂文的题目是《静下心读点书吧》。我读过之后,很有些感触。杂文是从一件真实的事情写起的。“一位青年汗涔涔地来到编辑部,送上一篇小说稿”,“当我知道这位青年是骑自行车从一百公里之外专程赶来时,便连忙接过了这叠厚厚的稿件。看了一页,就发现有很多不该错的错别字,勉强读了十几页后,我抬头看看那双期待的眼睛,说:‘你这稿子,恐怕……’‘不行是不是?’他打断我的话,愤然而起:‘咳,你们这些编辑老爷……’”  相似文献   

7.
玩逻辑     
喝茶,下棋、玩逻辑是我的三大爱好,玩逻辑犹如“走马”绵里藏针,拙里蕴巧,曲径通幽,出奇制胜,玩逻辑犹如“将军”,将人时得意洋洋,被将人心急如焚。三八妇女节之际,左部右舍的伟丈夫个个系起了花围裙.炸煎蒸烧,色香味形,各显其技,各示其心,我独捧一本《逻辑》赏玩一题。妻说: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了吧,?你看看人家!我释书实日:“不懂的该是他们,仰知道‘三八’节的全名叫什么?”委被这一问阀住了。我得意地说:““三八节”的全名叫‘三八国际妇女劳动节,也就是说,这一天妇女应当劳动。”妻知道我又在要什么花招,但又…  相似文献   

8.
漫画真谛     
“三个和尚”已经有水吃了。但我的任务还得继续,从他们的生活中寻找出有意义的故事,为他们编写新传,用漫画形式表达出来。这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事。不过,这并不容易。倒还不是因为故事难编,我担心的是‘众口难调’。漫画是老少咸宜的,真谛是人人欲求的。可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秉性,有高低不同的根器,有强弱不同的理解力。就在本刊1—2期合刊出版发行后,我听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说:‘刊物最好能再通俗一点。’另一种说,‘普及虽需要,但似乎还要有些学术性强的文章。’在‘漫画真谛’这一栏目中,同样会有这样的问题,我该如何对待呢?我有点畏难了。然而,三个和尚却帮了我的忙,看看后面的故事,大家心里都会有数。我不多说了,您能看明白么?希望能来信告诉我。  相似文献   

9.
批评有颜色吗?有的。%一位教师批评学生时爱用“警告”一词:“我警告你,以后不许再迟到”、“我警告你,假如再讲话,别怪我不客气。”于是学生在背后就叫他“红灯闪闪”。%如果说警告型的批评是红色的,那么嘲讽挖苦型的批评对学生来说,则是黑色的了。有位叫夏冬的学生有流鼻涕的毛病,有次上课,老师提问他,见他答不出来,光用手抹鼻涕,就说:“夏冬呀,我看你不如回家找个叫春秋的老婆,开个‘四季粉丝店’算了。”此话一出,全班大笑,也许这位老师对自己的黑色幽默颇感得意,但这无疑深深地伤及了这位学生稚嫩的心灵。可以说,这是他金色童年的一次…  相似文献   

10.
王金圣 《天风》2001,(3):36
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七句话中的第三句话,“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马利亚)到自己家里去了”,耶稣说的这两句话,里面有着许多宝贵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自嘲显智慧     
正夸饰自嘲,营造气氛央视二套《是真的吗》节目中,一次谈及车贴,主持人黄西一本正经地说:"美国也有车贴,不过大多是别人来贴。我刚到美国买了一辆二手车,不久车后就贴满了撕不下来的字条,其中有一张字数比较多,我只认得‘你’和‘英语’两个单词。"说到这,他伸手比划出一个"二",好久才说:"直到两年后,我才明白字条上写的是‘如果你不懂英语,就滚回家去’。"闻此,观众都乐不可支。  相似文献   

12.
统编高中《语文》第一册在讲到《复合判断》时,出了这样一道练习:‘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会下雨。’不少语文参考资料认为,那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应改成‘有天上有黑云,今天才会下雨。’我不能苟同这种意见。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只有天上有黑云(A),今天才会下雨(B)’这句话,是否符合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定义。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定义是:‘在有A未必有B,无  相似文献   

13.
案例:我是一个高三学生,还有一个多月就高考了。虽然我的成绩在班上还说得过去,可一想到没多久就要高考了,我就害怕,成天魂不守舍的。我和几位同学看书上讲,有些药可以帮助安定情绪,我们也想服用,但又怕有副作用。我该咋办?“黑色六月”即将到来,作为高三的学生,你是否也会遇到类似的烦恼和担心呢?这些其实是考试焦虑的表现,许多研究证明,绝大多数考生在临考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或焦虑,这属于正常现象。适度的焦虑可以维持考生的兴奋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是很有好处的。但是如果考试焦虑过于严重,则会影响…  相似文献   

14.
荆棘篇     
汪维藩 《天风》1995,(8):26-26
(十九) “以扫对雅各说:‘我累昏了,求你把这红豆汤给我喝。’……雅各说:‘你今日把长子的名分卖给我吧!’以扫说:‘我将要死,这长子的名分于我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以扫轻看了他长子的名分。”(创25:30—31)  相似文献   

15.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年第3期上,陈国华同志在《推销产品的广告要合乎逻辑》一文中,批评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推销酒的广告:“饮酒要饮佳味思,送礼要送金皇后”,说它“犯了逻辑错误。”陈文说:“既然饮酒的人喜欢饮‘佳味思’,为什么送礼的人偏要送‘金皇后’呢?到底是哪种酒好呢?无所适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条广告的上下两句蕴涵着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也就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我认为陈文对广告的批评是错误的。上述广告并未犯逻辑错误,相反上述广告是一条好广告。好就好在,它运用了逻辑学上的蕴涵式。“饮酒要饮佳味思”蕴涵着“佳味思是好酒”,又蕴涵着“佳味思是  相似文献   

16.
《哲学研究》编辑部: 贵刊1979年第3期载杨献珍同志1978年12月19日给编辑部的信,他要我“举出确实的证据”,证明究竟他“在什么地方讲过‘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并“尽快在贵刊上公开答复”。很抱歉,我没有即复。杨献珍同志催之不止一次,1981年5月又在答复一位同志的文章中提起这件事:“1977年有人说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张载把辩证法的规律归纳为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四句话中的前三句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同意的,但第四句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这样说了。它怎么说呢?我还没有看到现成的话可以引用。照我的推测,它可能会说:‘仇必仇到底。”’方克立先生认为,冯先生这个论点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至少是一种误解”。(参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全面评价冯友兰)一文)蔡仲德先生则认为,冯先生此论点对于马克思主义“既非误解,更非歪曲…  相似文献   

18.
亲爱的朋友: 你好! 回信已拜读。“象上帝爱人一样地去‘爱邻人’,虽然在‘实践理性’上很难做到,但在‘纯粹理性’上却很难说有什么错。但愿你我能由知之‘易’而易行之‘难’吧!”谢谢你对我的鼓励,此话当为你我共勉! 你信上说,基督教之“原罪”说让你无法接受。你说,且不说我们这类“十等公  相似文献   

19.
在姜全吉先生编写的《逻辑》一书的概念部分的练习题中,有这样一个例题: 题:人民教师应该是讲文明礼貌的模范,有些脏话是不应该讲的。答:这句话在运用概念时犯了“限制不当”的逻辑错误。不能用“有些”限制“脏话”,应改为“任何脏话都是不应该讲的”(《逻辑》姜全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58页)。这个例题我认为从选题到解答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姚永抗同志在他的《要全面理解“一分为二”》一文中,(見《光明日报》1964年6月12日)针对我的文章:《“合二而一”不是辯证法》,提出要全面理解“一分为二”。在姚永抗同志看来,艾恒武、林青山同志的观点不够全面,而項晴同志的文章更不全面。姚永抗同志在以不要完全否定“合二而一”命题为借口,提出了他的所謂“全面”的理解。姚永抗同志认为,“企图用‘合二而一’来代替或补充‘一分为二’的做法,是对‘一分为二’片面理解的表现”(指艾恒武、林青山二同志的观点),但“以‘不是辯证法’来籠統地加以否定也是不对的”。姚永抗同志的“全面”理解认为,“‘合二而一’也可以理解为矛盾的同一性的一个侧面——对立統一规律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因此,‘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不能說是根本对立或‘针锋相对’的。如果有对立,也只是部分与整体的对立,艾林二位提出‘合二而一’的思想不能被当作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而只是对‘一分为二’作了片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