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逻辑规律是正确思维的基本法则,它规范着人们的思维,使思维和思想交流顺畅进行。然而,现实思维并不满足于规范,它常常需要艺术的点缀,需要一平如水的思维泛起多彩的浪花。于是,便有了幽默的介入,便有了与正统逻辑“对着干”的幽默逻辑。幽默:与同一律“对着干”同...  相似文献   

2.
许多人都喜欢幽默,喜欢幽默那种使人坦然、欣然地面对世界的特性;喜欢在自己的生活中从幽默的层面来观照人生;也喜欢与那些满身焕发幽默光彩的人交往。 一、幽默会帮你做事成功 每个人做事都想一帆风顺,有时帆张起来了却起了逆风,有时顺风起了却苦于没有张帆,而幽默会为你的船只装上马达,不管有帆无帆有风无风都能顺利前行。请看下面的例子:有一位B先生到A先生的公司拜访,当他二人一见面时简直吓了一跳,因为B先生的身高不足160公分,而A先生大概有195公分,这实在是相当大的差距。B先生马上说:“哇!你好高,我真羡慕你。”A…  相似文献   

3.
幽默思维是对理性思维的“背叛”。理性思维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离不开推理和论证。但是,除了具有认识作用的理性思维之外,还有以幽默为目的的荒诞思维。幽默思维不具有认识的作用。幽默思维中的推理、论证并不是企图确立论断真实性的方式,它们只不过是以荒谬的形式博得人们的开怀大笑而且。幽默思维主要依赖对理性思维规律的背叛而形成,请看:“──太糟糕啦,水不开,至多只有50℃。──没关系,打两壶不就100℃了吗?”幽默思维具有“似是而非”和“大智若愚”两个特点。“似是而非”是指其具有一…  相似文献   

4.
永别了 愤怒     
朋友,您在生活中是否动辄勃然大怒?您可能会认为发怒是您生活的一部分,可您是否知道这种情绪根本无济于事?也许,您会为自己的暴躁脾气辨护:“人嘛,总会发火,生气的”,或者“我要不把肚子里的火发出来。非得憋出溃疡病。”尽管如此,愤怒这一习惯行为可能连您自己也不喜欢,更别说别人了。 其实,愤怒情绪并非“人人都有”。您不必对它留恋不舍,因为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且任何一个精神愉快、有所作为的人都不会与其为伍。愤怒情绪是一个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它同生理病毒一样,可以使您重病缠身,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5.
张崇助 《天风》2006,(10):37
使徒保罗对哥林多教会说:“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并非保罗其它的不知道,而是对保罗来说,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是他传福音的重点。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就是除去和好的障碍(罪),使神人和好、人人和睦、人与万物和谐。十字架的福音是和好的福音。十字架“一竖”开通了神人之间的路。“一横”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十字架使人与神,人与人和好。神藉主耶稣在十字架上钉死,来作成这救赎的大工。“和谐”、“和睦”、“和好”是十字架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为使我们年青的一代,在他们走向社会时(正值20世纪末,21世纪初)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贯彻“三个面向”的指示,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已成为现代化学校的战略任务.只有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开设思维课,探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途径迫在眉睫.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是智力发展的新起点,逻辑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智力能否质变关键在于教育.因此我们的思维课选在初二年级这个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崇尚实践,这是因为:①思维与存在的同一问题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解决;②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才能发挥人的潜力、使人得  相似文献   

8.
话说幽默     
幽默是人与人交往中的润滑剂。哪里有幽默,哪里就有欢乐的气氛。 2 幽默就像一朵奇葩,盛开在语言之树的高枝,它绚丽的色彩和袭人的香气使语言之树灿烂生辉。 3 幽默使平淡的生活掀起浪花,让我们在百无聊赖中看到希望的曙光。它不仅能调节我们的精神,而且在我们品尝它的时候,还能吸收到精神的养分:因为它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是人性爆发出的璀璨的火花。 4 幽默是匕首,是投枪。它威力无比,可以将一切装腔作势、奸诈虚伪,学识上的浅薄,学术上的胡诌和社交上的欺骗扫除殆尽。 5 幽默是智者思想的火焰。智者的言行始终闪耀着这透…  相似文献   

9.
学诚 《法音》2010,(9):48-54
<正>每个人从一呱呱坠地,就开始了苦乐交织的人生。虽然人人都追求幸福的人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它。人生的状态,到底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  相似文献   

10.
点滴集     
人有头脑,能思维,便有逻辑。然而自发的思维并不就是自觉的“逻辑”。逻辑工具是一门学问,人们须得下点功夫才能掌握它。思维和语言是一母双胎。人类大脑皮层中的第二信号系统,正是思维和语言共同的“母亲”。思维失掉语言,便没有自己的地位;语言没有思维,也不会有自己的存在。因此“母亲”让  相似文献   

11.
结缘的重要     
世间上最宝贵者,并非黄金白玉,也非汽车洋房;最可贵者乃是“缘分”。人与人要有缘分才能合好;人与事要有缘分才能成功;人与社会,乃至事事物物、你、我、他等等,都要有缘分才能圆满功德。“缘”之一字,意义甚深。结缘就是播种,不播种,将来怎么能有收成?结缘愈多,银行的  相似文献   

12.
痛苦浅说     
“人为什么会受苦?”“痛苦对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极难解释清楚,因为痛苦本身是解释不通的。对于我们基督徒来说,只有用信德的眼光来看痛苦才能发现它的意义,也只有在信仰的光照下,我们才能阐释痛苦的意义。 人类从一开始就不断地追问“人为什么会受苦?”并一直试图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降生成人的天主子耶稣基督可以说是唯一能够给我们解释清楚这  相似文献   

13.
语言幽默,是通过语言形式而表现出的幽默,这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幽默中,有的是语言对话,有的是故事、小品,有的是文学、曲艺作品中的叙述或描绘等。语言幽默,能有趣而又含蓄地揭示某些喜剧性矛盾。它“寓庄于谐”,把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含蕴藏在诙谐、生动的语言形式中,它让人在微笑中思索其中的深意,从而使人得到一定的教益。语言幽默,象其他幽默一样,具有轻松、机智、含蓄的特点。如:  相似文献   

14.
“甜、酸、苦、辣”并非是弟兄姊妹的专利,它乃是每个人生命成长的经历,其实我们的牧者在事奉中,亦有百般的滋味,我们的滋味有谁能分享呢?向信徒吗?恐怕不行。因为牧者在信徒的眼中是有非凡的耐性、仆人的勤劳、丰富的知识、圣者的品格、学者的修养以及甘心  相似文献   

15.
幽默的底蕴     
人生需要幽默,生活中不能没有幽默.幽默是一种修养,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以幽默感来区分人,不外乎三种:一种是有幽默的天赋,能在荒谬里觑见幽默;一种虽不能创造幽默却多少能领略别人的幽默;另一种连领略也无能为力.如果幽默感是磁铁,第一种便是吸铁石,第二种是铁,第三种便是一块木头了.幽默并不等于尖刻.不少人误认为尖酸刻薄为幽默,事实上,刀光血影中只有恨,并无幽默.幽默是一种讲究含蓄的艺术,暗示性愈强,艺术性也就愈高.幽默,可以说是一颗敏锐的心灵在精神饱满意趣洋溢时的自然流露.这种境界好像行云流水.不能做  相似文献   

16.
领袖与性格     
有关领袖的品质是永恒的话题,因为它与人类命运有直接的关系。一位伟人的性格也许影响到历史的进程。显而易见,领袖并非人人皆可为之,然而,普遍人对领袖品质的好奇心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  相似文献   

17.
曹润生 《学海》2001,3(2):95-101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史上的独特位置就在于它使哲学进入终结状态.这是因为马克思从彻底的唯物主义出发确立了实证的历史科学,揭穿了哲学思维的唯心主义秘密,探明了产生哲学思维的现实基础以及消除哲学的正确途径.从此,一切哲学的构造都面临着实证科学的还原、消解和代替.在马克思看来,哲学的终结给人们留下了对现实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艰巨任务,因为只有科学才能使人真正面对现实世界并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求得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幽默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心理智慧,它表现为机智地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幽默来源于对世间事物的洞察,它常使我们笑对人生、摆脱困境,成为百试不爽的“心灵快乐剂”。幽默是人类独有的特质,一个善用幽默的人,常能乐己乐人,从而在生活之中心情舒畅,左右逢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句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在做任何事时,事先具有准备和预见是成败的关键。而要具有正确的预见,就必须具备超前的思维。所谓超前思维,就是运用一种高智能的眼光,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获得常人不能得知的信息,从而提前作出正确决策,取得事业成功的思维活动。有人说,能预知三天之后发展变化的人,是聪明的人;而能预知三年之后发展变化的人就是伟大的人。只有想在他人前面,才能做在他人前面。在充满竞争的当代社会里,只有“超前”,才能把握时机;只有超前,才能获得发展;只…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常常因为受到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如一个高中毕业生一心想升大学,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有个人前途”。但是,考试结果却名落孙山,因而心灰意冷,消极悲观,认为一生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殊不知,没有上大学而前途光明甚至辉煌的人,多得很。这位高中毕业生“只有上大学才有前途”的思想形成了思维定势,而没有想到或认识到“不上大学同样是有前途的”。这说明,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对一个人作出正确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思维定势是人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的一种预备心理状态,它影响着后续思维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它的形成一般受有意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