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俗”以及雅与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问题. “雅”与“俗”这一对范畴,是重要的文化学范畴,涉及到文化层面的境界高低,人的文化教养、仪表、人格、操守、修养、境界.“雅”与“俗”又是美学范畴,涉及到审美倾向、审美理想、审美意趣、审美境界.“雅”与“俗”又是重要的文学范畴、艺术范畴,涉及到文学、艺术作品的高低程度、境界、情趣等等.下面主要从美学和文艺学的角度来对“雅”“俗”问题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我读了“哲学研究”第3期发表的金岳霖同志的“论真实性与正确性底统一”一文以后很高兴。它是一篇有战斗性的文章。它指出真实判断和客观事物是统一的,指出正确的推理形式和真实内容是统一的,并指出“否认思维规律或者(甲)这样的判断的客观基础是资产阶级的逻辑思想,根据这一看法来使正确性和真实性分家也是属于资产阶级逻辑思想的范围的”。这些论点,我都是同意的。  相似文献   

3.
“诚”在程颐易学中是与“天理”等同的本体范畴,即“诚者,实理也”。程颐释“诚”为无妄和不欺两个方面。天道之“诚”为真实无妄,天地流转、化育万物的过程是无妄的,无妄则必然不欺;人道之“诚”为“真诚不欺”,不欺于天地鬼神,不欺人也不自欺,是人伦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君道感通天下而治天下的惟一途径,做到绝对不欺亦是无妄。程颐基于《周易》从天道、人道两方面对“诚”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并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描述为“诚”,由此建构了关于“诚”的本体理论。  相似文献   

4.
由于生产大跃进,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在消费品分配方面开始突破“按劳取酬”,而产生了按需要分配,即低级的“各取所需”的成分。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还不得不保留的资产阶级式的法权,已经开始被削弱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开始,是资产阶级式的法权由削弱到彻底消除这个过程的开始。因此,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观念,就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极为迫切的课题。毫无疑问,加强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观念和树立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的宣传、教育,对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对于加速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削弱和消除资产阶级式的法权,是有重大意义的。张春桥同志的“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鲜明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是很好的。这篇文章,歌颂供  相似文献   

5.
研究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离不开对“世界历史”这一唯物史观重要范畴的深刻理解。然而,在目前对世界历史范畴的理解和运用中却存在着一些歧义与混乱,故本文拟对这一范畴作进一步的辨析。 辨析之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与历史学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概念含义不同,两者不可混淆。 首先,从时间上看,上限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特指16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这就是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页)在这个意义上,16世纪以前的历史只不过是真正世界历史的前史。这是因为,资产阶级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而历史学的世界历史在时间上则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仁学”是儒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其中有一条被中外学人公认的“道德金律” ,近几年随着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到来而备受人关注。为了论述这个问题 ,笔者先对“律”作出解释。“律” (law)是多义词。按黄建中先生训释 ,思想道德律为“可违而不可变者”的范畴 ,“实人生行为之当然法则也”。“凡一切德目 ,概可以格言训条表而出之 ,其最遍最常而不变者 ,或称之曰金科玉律。例如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仁之律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恕之律也……”黄先生把上述两条道德律确定为道德金律 ,并进而说 :“故道德律者 ,实善恶…  相似文献   

7.
~~说明桃之“稚”的物理特征 ,他又说 :“桃至拱把以上 ,则液流蠹结 ,花不荣 ,叶不盛 ,实不蕃。”这样细致地描述桃之“稚”的物理状态 ,的确说明船山受到同时代的方以智“质测之学”的影响 ,难怪有学者断言“船山是一位理性主义诗学家 ,而非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诗学家” (陶水平 ,第 1 6 0页 ) (这个说法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此处不申论 )。依照以上的推论 ,我们似乎可以将前文所引的达到了“生活的真实”或“艺术的真实”的看法颠倒一下 ,即“夭夭”、“蓁蓁”之说才不过是追求生活的真实而已 ,而真正达到艺术真实的是“沃若”之笔。“沃若”…  相似文献   

8.
选自胡克的《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一书第九章的这篇《辩证法与自然》,真是一篇在二十多年中一直被胡克自以为对辩证唯物主义作了系统的“批判”,并被资产阶级学者魏纳尔选为“科学哲学读物”,又被著名的资产阶级反共专家克林顿·罗席特尔和乔治·李许特海姆等人反复引证,当作他们“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重要文章。  相似文献   

9.
资产阶级右派分子高唱着资产阶级的议会制,说什么“我俩应当学习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成立政治设计院,和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变成美国的上议院,来仿效资产阶级国家的议会民主”等等荒谬的论调。其实,只要揭开问题的本质,就可以明白资产阶级的议会制是怎样一回事了。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即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是近代历史的产物,是资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10.
从元伦理看技术的责任与代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峰 《哲学动态》2006,36(9):45-51
责任与代价是技术伦理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但也是深含种种歧义的技术伦理范畴,对它们的分析,不仅具有使伦理学在技术活动中有效应用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对技术伦理中含有歧义的基本范畴进行语义澄清的“元伦理”的意味。一技术与“责任”据美国学者卡尔·米切姆的考察[1],“责任”(responsibility)这一用语在伦理学中还是较为新近出现的。责任作为英语中的抽象名词,已知最早(1776年)被用来描述统治者的自我权利,即“对他行使权力的每一行动的公众责任”。责任也被理解为是与职位联系在一起的。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相似文献   

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来的半个世纪,被马克思摒弃了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着某种程度的复活。似乎马克思主义和形形色色的人本主义都可以在以人为出发点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原则中找到“汇合点”。这是一种错觉,时代的错觉,理论的错觉。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不可否认的历史功绩。但所谓人道主义在当代的“活力”,同它的先驱者相比,既不是代表新制度的朝霞,也不是妩媚景色的落日余晖,而是一种理论上的逆转。对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的各种不同政治倾向应该区别对待。但在理论原则上,我们应该坚持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的精辟分析,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反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2.
缥缈是一种高远隐约,若有若无之貌,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一种审美境界。缥缈美在自然和艺术的各门类中都有大量的表现,有深邃的中国哲学意蕴,直通中国道家的“有”、“无”、“虚”、“实”的哲学理论。 “缥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资产阶级历来利用人权问题攻击无产阶级专政和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渗透,在最近几年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它们更把资产阶级人权观当作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工具。在这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也发挥着一种特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它积极参与了资产阶级发动的这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攻势;另方面,它又以走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自我标榜,既批评资产阶级人权观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权状况,又给它自己  相似文献   

14.
言、象、意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象、竟是中国哲学史上三个重要范畴,先秦诸子已对“言”、“意”这两个范畴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周易》中又引入了“象”这个范畴,并讨论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以后的易学发展史上,历代都有思想家论述这三个范畴。本文试图对先哲们的论述加以梳理并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这三个范畴加以讨论。一、先秦诸子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以及对“言”、“意”相离的批判在先秦诸子那里,“言”是指语词或语句,他们有时又称为辞或语;“意”是指概念或命题,他们有时又称为“志”。“言”和“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表达与被表达的…  相似文献   

15.
在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观念的讨论中,也展开了对于平等问题的讨论。我们在“论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观念”(见“哲学研究”1958年第7期)一文中,因为受篇幅的限制,没有充分讨论这个问题。本文想专就平等问题本身发表我们的意见。我们认为,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一些混乱思想,所以不得不用相当的篇幅重复“众所周知的真理”,并和我们认为是错误的观点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16.
现代技术的伦理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的追求与人存在的完善统一的重大前提是人的真实的存在。由于理性的张扬,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技术的发展,人的真实存在被遗忘、被扭曲。善,因而逐渐地远离人追求的范畴。人被现代技术所奴役,陷入生存困境。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实现现代技术的伦理超越。伦理对现代技术的超越,是一个思维方式转变的过程,一个科学态度向哲学态度转变的过程,一个存在方式重新选择的过程。它的实现不在于建立一门新的伦理学体系,而在于唤起被遮蔽、被诱惑、或沉睡了的“意义性追求”或“对最高价值的意识和追求”。  相似文献   

17.
简论人格的真、善、美1.关于人格的真。真,首先是个认识问题。人的思想、观念、知识符合客观实际谓之“真”,反之便是“假”。人格包含了思想、观念、知识的范畴,可谓“思想人格”。人的这些思想、观念、知识是否是真实地反映了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是否是真理,直接...  相似文献   

18.
作为道德判断和评价范畴的“恶”的文化阐释吕方何为恶,恶的价值本质是什么,是人文学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日常语义中,恶被视为一种行为或事件的客观事实,恶就是生活中那些诸如贪婪、残暴这类东西。伦理学则认为恶是一种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的范畴,说某种行为是一种恶,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否定性的道德判断和评价。但在我国,这类研究不够深入,许多问题未能从新角度展开。本文着重研究作为道德判断和评价基本范畴的“恶”,并通过对“恶”的价值内涵、结构形式、文化功能等问题的分析,进而对“恶”作一种文化上的解答(以下打引…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基于掌握革命话语权的现实需要,通过开展诸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学理对话,逐步形成深入结合中国实际构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实践路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构建三民主义理论时,将中国国情纳入考察范畴,并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具体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为创新话语方式、扩展话语内涵、提升话语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由概念提出、学理对话,逐渐过渡到形成革命运动的实践阶段,“社会革命”由此被纳入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进程。五四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过程与实践路径,反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现实需要,折射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20.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质。在中国历史上节俭是悠久的文化传统,也有丰富的道德内容。“节俭”,在古人看来不是琐屑微末的小事,而是关于养德修性、安身立命、兴邦治国的大事。 一、俭以养德 古人崇尚道德,而在道德之中又十分推崇节俭。节俭被提高到道德的高度,纳入道德修养的内容,属于社会道德的范畴。节俭不是一般的道德问题,而是重要的道德问题。《左传》有语:“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