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礁慈济祖宫 ,位于福建省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 ,供奉保生大帝 ,是闽南保生大帝庙宇的祖庙。吴本 (吴真人 ) ,宋太平兴国4年 (979年 ) 3月 15日出生于同安县积善里白礁村。宋仁宗景佑四年 ,岁次丁丑(公元 10 37年 ) ,白礁父老为纪念吴真人生前慈济救世 ,自发筹款建庵 ,命名“龙湫庵” ,雕塑真人形象 ,尊奉为“医灵真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岁次庚午 (公元 115 0年 ) ,高宗皇帝启国库 ,派大臣在白礁社建造三重宫殿式庙宇 ,赐名“慈济庙”。南宋孝宗乾道元年 ,岁次乙酉 (公元 116 5年 ) ,孝宗皇帝将“慈济庙”改为“慈济灵宫” ,亦称“慈济…  相似文献   

2.
吴卒是泉州同安县白礁乡(今漳州龙海市)人,生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自幼家境贫寒,长大后立志学医,慈怀济世,拯救苍生。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所治之疾,不旋踵而去,远近以为神医”“无问贵贱,悉为视疗,人人皆获所欲去”,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因采药不幸坠崖受伤致死,卒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享年58岁。家乡父老念其救治民众之功绩,无不“追悼感泣,争肖像而敬事之”,建庙奉祀。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民间除奉祀一般道教神外,还广泛供奉各种带地方色彩的神祇。其中最著名的如莆田湄州妈祖庙、龙海白礁慈济宫、泉州富美宫、古田临水宫等奉祀的天上圣母妈祖、保生大帝吴、肖太傅、三奶夫人陈靖姑等,即是流传于民间的人物被神化后作为道教信奉的俗神。这些俗神,还随着本省移民衍传到海外及港、台等地区,福建不少宫观便成为台湾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宫观的祖庭。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民间往来频繁,来福建进香朝拜的信众络绎不绝,成了联结海外和海峡两岸民众的一条重要纽带和民间往来的一条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4.
以台湾中华道教三清道祖弘道协会理事长陈聪周为团长、秘书长许荣财为领队的台湾中华道教三清道祖弘道协会大陆———福建省、江西省道教文化交流访问团一行 30多人 ,由台北经澳门、珠海于 7月 15日抵达厦门 ,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闽活动 ,受到了福建道教界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访问团先后参拜了闽台道教医神保生大帝吴真人祖庙———厦门同安青礁慈济宫 ,清源山老君岩、泉州元妙观、法石真武庙、南安溪美荣溪宫、晋江深沪崇真殿和石狮城隍庙、天妃娘娘妈祖祖庙———莆田湄洲岛妈祖庙等道教宫观。 17日晚台湾道友离开福州前往江西省龙虎山天…  相似文献   

5.
谁都知道,在古老的中国,不管是衙门、宫殿、庙宇的门前,还是豪宅、大户人家的门口,人们都能看到摆着一对石狮。据说,这对石狮子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它不但是一种气派的象征,而且还是一种被人认为是好的“吉祥物”。如今,旧时的衙门没有了,但遗留下来的宫殿、庙宇的门前,其中有些石狮仍有保存。然而,想像不到的是,这号称“吉祥物”的石狮今天却开始“走”进某些党政机关的大门口,它们(石狮)在那里时时都在保护着这些政府要员“平平安安”、“吉祥如意”。这不仅使我联想起一些极端的报道,有些政府官员为升迁,请算命先生定位,用风水术为政府…  相似文献   

6.
道教思想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道教思想深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古老而不断更新的土壤之中,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道教发展到今天已有两千余年,始终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道教必须与时俱进,也就是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已经是人们普遍的共识和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是:道教要“与时俱进”,进什么,怎么进?说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什么需要去“适应”,怎样才算“适应”?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  相似文献   

7.
"做人"与"做事"是两个既重要又具有普遍性和活力的日常道德规范概念,在传统道德和现代性道德转型日益显著的今日中国,分析这两个看似普通实则艰难的伦理语汇具有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就廖申白教授作出的这方面论证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两者在日常伦理学方面的一些特点,以及在基础德性论与内部外部论证上的逻辑推导关系,并论述了这一基于"做人"和"做事"两个概念形成的初步理论的其他特征.  相似文献   

8.
周伟驰 《现代哲学》2004,(3):98-111
本文分析奥古斯丁三一神学中人的“是”的来源、方式、内容和品质。(1)人的“是”来源于创造主,上帝作为“我正是我所正是”的“正是者”,创造了人的“是”,故而人的“是”是“正是”。(2)由于上帝是一而不是多,上帝有其固有的“同一性”,故而人亦有其“同一性”。(3)但由于人不是上帝,而是介于上帝与虚无之间,因此人“是”的方式不是“永恒”,而是作为“永恒”尘世形象的“时间”。(4)人的时间之“是”中,集中体现了上帝形象的,乃是“现在”或“正是”,作为“活生生的现在”,“正是”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统一在一起,构成人的活生生的同一性。(5)奥古斯丁对“活生生的现在”分析是与意识分析结合在一起的,过去一记忆、现在一理解、将来一预期。(6)人“正是”的内容主要是“思”。(7)决定“正是”的品质的,是与“思”紧密连结在一起的“爱”。  相似文献   

9.
近日再读诗篇23篇时,我的心经历了强烈的震撼,特别是第5节——“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这句话让我大得安慰,也让我惭愧不已。这句话是作者大卫的心灵独白,是他在困苦当中发出的感恩与赞美。他承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先秦时期所称的"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六家"、"九流十家",与先秦至汉代所称的"百家",不是同一范畴内的概念,它们之间并不互相排斥.后人不了解"家"的这两种含义,更不了解"六家"、"九流"所产生的背景,对于先秦学术思想史有误解.  相似文献   

11.
第六期<天风>在"媒体扫描"一栏中有一篇题为<忧心:乐于助人成'另类'>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尤其是编者写的一段"随感",觉得很有见地.的确是这样,我们不能让这个社会失去诚心和爱而变得越来越冷漠,我们需要付出真善美,去融化假丑恶.既然那些人知道在教堂里能够获得更多一点的爱心,那就让我们这些基督徒凭着自己的力量去证明这一点吧!  相似文献   

12.
王勇 《天风》2001,(1):30-31
“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雅1∶19—21) 人人都有怒气,所以人人都会发怒,而且这种由于发怒而伤害他人的罪是很糟的,是最令人伤感的。 记得在我上中学的岁月里,也是我还未皈依父神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鬼月"话"鬼"     
每年阴历的七月,人们俗称“鬼月”,民间至今还流传“七月半,鬼乱窜”的迷信谚语。而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传言更为离奇,据说这天鬼魂全出,人们不可乱走,更忌出远门。倘若碰到鬼魂一年都将不吉利。鬼从何来?其实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一般来源于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但却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是头脑中所  相似文献   

14.
说"齐"与"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缊 《管子学刊》2001,(4):25-29
周初姜太公领封建立的齐国,后来成为闻名遐迩的东方泱泱大国,但由于文献不足,对于其早期建国前后的状况形成今人状况的难题,本文对齐国建立前殷商的古齐史料以及今人的考索进行分析,阐述了齐地得名与古济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证"与"辨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证"与"辨证"的关系阐发有关概念,认为对证的概念不应一概而论,在此基础上把证细分为两个概念,提出有形之证和无形之证,辨证的过程就是构建一个"无形之证"理论模型的过程,用来解说有形之证,达到无形之证与有形之证的最大吻合.  相似文献   

16.
“河图洛书”的产生颇为神奇。据说在上古伏羲时代 ,有一匹河马身驮“河图”出于孟水。又说在大禹治水时 ,有神龟背负“洛书”出于洛水云云……“河图洛书”的产生所以有这样神奇的传说 ,原因是这里蕴藏着超凡脱俗之理 ,修真返还之法 ,和通天仰地的学问。任何神奇的文化 ,都应当是以人为根本。人是阴阳的结合体 ,是天地宇宙的产物 ,又是万物之最灵者。人实是集天之“厚”、地之“精”而生成。人即是一个天地的全息图。“河图洛书”是易学的一部分 ,也可以说是其主体。易学主要包括数、象、理三部分 ,其最重要的是“数”。数 ,在道家眼里是有…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这里,农历的7月15日,是人们传统的“鬼节”。这天,活着的人要向死去的亲人烧“纸”。这种“纸”不是一般的纸,那是向死去的亲人送去的“钞票”。因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定成为鬼,而鬼也象活着的人一样,离不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也需要钱花,所以这天要送去“钞票”,大概就像我们这活着的人月中发工资,年终发奖金一样。  相似文献   

18.
涂智进 《天风》2001,(8):33
人一生中要尽量多栽花,少栽刺。这一句朴实的话语却透露出许许多多哲理的光辉。是的,人一生要比日月星辰短暂得多,但比起花草来又漫长得多,不是一天两天能变老的。那么,在这既短暂又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怎样去与周围的人相处呢?怎样去对待人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呢?怎样去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生存空间呢?这确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要做到此,我认为对自己应该有一些原则要遵守。就是要  相似文献   

19.
"心"、"意"、"识"三者在佛教的概念和范畴中十分重要。它们既是佛教法相的核心名词,又是深入佛教法相的重要关口,对之进行贯通古今、综合教内教外观点进行诠释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以《说文解字》为主探究文字本义,说明佛教传统中赋予三者的内含是在同其本义相符基础上的引申;其次以玄奘法师所译论典说明传统佛教对三者的理解;最后以"体"、"相"、"用"分析三者,通过建立第九识而对三者进行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伦理"与"道德"辨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日常使用中,"伦理"与"道德"往往被当作同义词或近义词使用,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学术理论的混乱,本文归纳了学术界目前现存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并对"伦理"与"道德"的东西方涵义及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辨析与梳理。笔者认为,西方的伦理与道德的涵义相近,但与中文里伦理与道德的涵义有别;中文里伦理与道德的涵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东西方的词源词义不可能完全对应,更不能以西方文化中伦理与道德的词源学涵义来取代中国文化里伦理与道德的基本涵义。对二者的正确理解必须依赖于相应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