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在关心个人正当利益,致力于发展经济奔小康的同时,更加期待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正视和解决发展过程中道德缺失的问题。平民英雄是百姓公认的道德模范,本文结合温州实际,探讨了平民英雄群体生成的时代意义、内涵特征、价值功能以及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易道不是对事物变化的一种规律性的理性把握,而是呈现为承载个体人事变易的神明状态,王弼的<周易略例>就并没有呈现出理性化的规律形态,而是充分赋予易道以承载人事复杂乃至乖戾变易的神明功用.  相似文献   

3.
13世纪末到15世纪初的英国政治、经济等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激烈的变动,生产力大幅提高,商业化发展扩大,人口数量激增,庄园处于鼎盛时期,城市也开始兴起。在这样剧烈变动的社会下,通过研究当时庄园制下人们饮食内容的不同,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和不同等级的生活差异。正如费尔南·布罗代在《15世纪到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资本主义》一书中所写到:这是物质生活的重要准则之一:‘知道你吃什么,就能说出你的身份是是什么’,食物是每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也是他周围文化和文明的标志。~([1])  相似文献   

4.
生育意愿研究及其现实意义——兼以江苏调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回顾了生育意愿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其在不同人口发展阶段的实用意义,介绍了从生育意愿到生育行为的决策过程,并以江苏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结果为例,讨论了在低生育率地区符合二孩政策夫妇的生育意愿、生育计划及其向生育行为的转化.作者认为,理想子女数、生育意愿和生育计划是逐步接近现实的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在数量上逐级递减,具有明确的数量和时间的生育计划更有可能转化为生育行为.而这三个指标随时间变动的稳定性也是逐级递减的,理想子女数最为稳定,生育计划短期改变的可能性更大.与理想子女数相比,生育意愿和生育计划更具有政策相关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娟 《学海》2014,(6):42-47
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福利理论构建了农户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代表性地区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对江苏土地整理中农户生活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七成多农户生活质量达到或超过平均水平,环境质量明显得到改善,农户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生活支出明显增加;土地整理中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地区的生活质量指数均值、超过均值的比例不同,其中女性、30-50岁中年人、初中毕业、苏南农户生活质量指数均值最高。结论意味着,土地整理不但整理出了土地,而且提高了大多数农户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土地整理政策的基础上,江苏的试点可转向推广。  相似文献   

6.
一、民国时期民俗文化传播生态的两个重要元素 民俗文化涵盖的领域极广,从生产劳作到衣食住行,从人生礼仪到信仰禁忌,从岁时节日到民间戏曲,无不渗透着民俗文化.民国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其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出现了新旧大交替和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民国风俗同样呈现出积极的变革和改良态势,民俗特色表现明显.考察这个时期民俗文化的生存、发展、生长、变迁等情况,探索其时代特征,以民俗文化历史横断面的具体体现来综观民国时期民俗文化传播行为发生的整体系统环境,对于中国民俗学的理论研究是颇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儒学的一脉,永嘉学派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其展开的脉络和系统。与宋代主流的理学相对,永嘉学派趋向于以"实"拒"虚"。这里的"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以物用而不以己用",即从外部对象出发,而不仅仅根据人的主观想法和意念去行动;其二,注重事功之学和经世致用。与之相联系,永嘉学派主张"事上理会",扬弃"无验于事者"。"事"体现了价值层面的追求。从形而上的层面来看,价值层面的追求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与"道"相联系,但永嘉学派同时把普遍意义上作为价值原则和价值理想的"道"与人的"日用常行"或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永嘉学派对践行、对人所做的"事"、对"道"与日用常行之间结合的注重,同时关联着另一个引人瞩目的概念,即"势"。进一步看,永嘉学派的"事功之学"与人格完善的这种要求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叶适提出的"内外交相成"这一观念,便十分集中地彰显了永嘉学派既注重于外在的事功,又肯定人自身的完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三鹿奶粉等卫生刑事案件中,以"自由刑+财产刑"为主要刑罚适用模式,由于职业资格刑的缺位,反映出我国资格刑制度存在重刑化倾向、财产刑的刑罚遏制力有限、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的角色错位等问题.应设立独立的职业资格刑制度,对"职业资格"这种犯罪工具,予以剥夺、限制.  相似文献   

9.
10.
建立于1917年的协和医学院,建校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在中国近现代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高水平和本土化是其建校初期的两大主要办学方针。但从协和医学院最早的华人系主任林可胜就职生理学系以及留任协和的个案可以看出,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协和医学院的本土化方针是让位于高水平方针的,其本土化之路相当曲折且缓慢。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协和医学院迫于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才加快了本土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的扩张与发展,土地资源渐渐地成为了城市的稀缺资源,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生活在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城市建筑中的人们,高楼大厦对于他们已经司空见惯,而拥有自然景观的乡村则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地方,观光型农业生态园由此应运而生。通过对江苏泗阳的大禾庄园进行分析来探讨农业生态园建设的必要性、规划设计原则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连云港为例,指出江苏沿海开发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业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创新思想观念、立足地方因地制宜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有着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结合的独特表现形式,在丰富艺术的审美内涵、开拓艺术的表现空间中有着重要作用而备受艺术创作者青睐。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之一,虚实相生在当代社会的审美形式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自然博物馆在馆身的空间设计、展馆的空间设计以及展品的展示方式中都体现了虚实相生之美。  相似文献   

14.
建筑可以反映深层的文化内涵,儒家建筑在中国古代城市中占有优势的空间,探讨儒家空间叙事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与核心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厘清儒学在古代社会中的部分功能与性质。本文以明代中晚期开封城为例,选取名宦祠、于谦祠与独祀的巡抚祠等儒家建筑,对其入祀程序、木主特征、空间功能及性质进行分析,所得或可为探讨儒家的宗教性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江苏150家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梳理和回归分析,探讨了在特定地域文化下,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苏南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发展文化;在苏中和苏北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层级文化。苏南企业中,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是发展文化,发展文化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苏中和苏北企业文化中,具有竞争力的是理性文化,理性文化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丁敬雯 《学海》2004,(6):194-196
不断引进投资和项目以弥补资金的短缺,始终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取向。特别是对引进境外资本和外地民间资本的迫切需求,使这些国家的各个地区开始了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的进程。初期阶段,重点在改善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条件的投资硬环境和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中期阶段,转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优势话语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以破"旧"立"新"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整合,推动以党政干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借此成功建构起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优势话语权,既巩固了党自身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也为顺利推进当时的社会变革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但是,由于缺乏执政经验,没有及时从革命党思维转变为执政党思维,在思想文化领域过分求纯和急于求成,在尊重人们思想意识的差异、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的功能定位等方面都出现一定的偏差,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8.
实训室建设是职业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数字艺术设计实训基地建设为例,从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实训基地与产业化匹配、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室管理机制四方面提出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园消极空间研究以江苏大学校园为例,重点探究高校校园消极空间成因及更新策略。基于师生为主体的使用者角度出发,分析校园不同功能区域消极空间的成因,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重视使用者体验,有效构建师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空间,为活力型高校校园建设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6,(3):119-123
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发展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的海外传播,一方面可以增加文化艺术交流,促进文化创新;另外一方面,可以在国际上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以江苏艺术为例,解析中国艺术海外传播相关问题。近年来,江苏艺术走出省、走出国门的脚步也越加频繁,取得了很多成绩。然而,由于多年来,社会建设的重点仍是放在经济上,加之建国后政治活动的影响,中国艺术海外传播还处在一个比较初始的阶段。本文以江苏艺术走出去为例,阐释了现阶段江苏艺术海外传播所要面对的四个主要问题,并分别从传播主体、受众和传播渠道的角度指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