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改编的Posner视空间线索化任务,考查6~9岁儿童对眼睛注视、手指指向、箭头指向和代向汉字4种中央线索的注意定向。结果发现,6岁儿童已经能对眼睛注视线索进行注意定向,并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善。7岁组和8岁组儿童注意定向的成绩显著改善,7岁可能是儿童对中央线索注意定向发展的特定阶段。而对手指指向和箭头的注意定向,只有8岁和9岁儿童表现出来。对代向汉字线索的注意定向,8岁时开始出现,9岁时表现出显著的提高。结果提示,眼睛注视线索可能是一种独特的视觉线索,有别于其他中央线索引发的注意定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眼睛注视知觉、眼睛注视线索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现:(1)婴儿从一出生就对眼睛注视线索表现出强烈的敏感性,眼睛注视知觉对语言和社会等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2)颞上沟是加工眼睛注视线索的特异神经结构,它与实时监控情绪和情感的杏仁核存在神经联结,成为社会认知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对眼睛注视线索的早期加工显示出特异的脑电活动模式;(4)眼睛注视线索效应与外周线索的反射式效应相类似,但持续时间较长;(5)眼睛注视线索效应不仅受面部结构信息的影响,也受自上而下加工等高水平认知因素的调节,并显示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对眼睛注视线索效应的进一步研究应涉及人格判断、喜好评价和心理理论等高级社会认知活动。  相似文献   

3.
探讨面孔部件(眼睛和鼻子)在个体和群体注意方向判断中的作用。实验1使用不同数量面孔的图片,要求报告群体或个体的注意方向。结果发现,多面孔条件下对群体注意方向估计的准确性高于单面孔条件。实验2采用眼动技术,探讨眼睛和鼻子在判断其注意方向时注视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基于单张面孔判断时,对鼻子的总注视时间长于眼睛;基于多张面孔判断时,对眼睛和鼻子的总注视时间没有差异。整个研究表明,知觉个体注意主要依赖鼻子,知觉群体注意依赖眼睛和鼻子。  相似文献   

4.
注视指向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性注意线索,但是在日常情境中,注视指向往往伴随着头部朝向信息,而且两者都包含空间指向信息.已有研究发现头部朝向会影响注视指向知觉的速度和准确性,为注视指向提供参照系,进而会影响注视指向诱发的社会性注意.头部朝向和注视指向加工的神经机制也存在着广泛的重合.因此,除眼睛注视以外,头部朝向也是建构和完善基于心理模型的社会性注意机制的一个关键因素.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头部朝向与眼睛注视指向共同影响注意转移的作用机制,并且从功能整合的角度开展神经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5.
赵亚军  张智君 《心理学报》2009,41(12):1133-1142
采用改进的Posner视-空间线索提示范式, 对眼睛注视线索提示效应(eyes gaze cueing effect)的加工机制进行了探讨。实验一考察注视提示线索对空间Stroop效应的影响; 实验二考察注视提示线索对特征抽取和特征整合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 注视线索提示有效时的空间Stroop效应显著大于提示无效的情景; 在单一特征搜索与特征联合搜索任务中,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无差别。这说明, 注视线索通过在头脑里形成空间方位表征诱导注意转移; 注视线索通过影响特征抽取、而非特征整合阶段, 对客体加工产生易化。本研究支持注视线索提示效应属于内源性注意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组以社交困难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 涵盖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及分类不明确的广泛型精神发育障碍。ASD预测研究集中在神经生理学、遗传学及心理学领域。在心理学研究中, 眼动技术的运用使得相关测量更为细微、精确, 测量过程更严谨, 预测关系更可信。现有的眼动预测主要着眼于注视时间、首视点和扫视反应时指标的研究。这些研究揭示注视面部和眼睛时间短、注视眼睛时间随年龄增长递减、注视追随时间短、注视重复物理性刺激时间长、视觉搜索优势及注意解除困难均可以预测ASD。未来研究应强化眼动特征预测作用的追踪性考证, 加大与其它发展障碍的预测区分, 控制视觉接受能力对眼动行为的影响, 建立综合性预测体系。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研究发现眼睛注视线索不仅能够引导社会性注意, 还会影响个体对物品的感觉和知觉。注视线索对消费者的影响体现在认知和态度两方面:一方面, 模特注视线索能够引导消费者注意, 增强消费者对广告或产品的记忆; 另一方面, 模特注视线索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喜欢程度和购买意愿, 以及对服务人员的评价。未来可以从产品、消费者、消费情景及注视线索发起人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注视线索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无任务浏览范式,选取积极、中性和消极的情绪面孔作为材料,将面孔划分为3个兴趣区(眼睛、鼻子和嘴),考察中国个体在加工本族与高加索情绪面孔的眼动注视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在浏览本族的(积极、中性和消极)情绪面孔时,中国被试对眼睛和鼻子的注视次数和时长显著多于对嘴部的注视次数和时长。在浏览高加索的(积极、中性和消极)情绪面孔时,中国被试对眼睛和鼻子的注视次数和时长显著多于其对嘴部的注视次数和时长,并且对鼻子的注视次数和时长也显著多于眼睛的注视次数和时长。结果表明,在加工本族面孔表情,中国被试将鼻子和眼睛作为主要注视区域,而加工高加索面孔表情时则是将鼻子作为最主要注视区域,即中国被试加工本族和异族面孔表情的注视特点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光注视在人类社交以及捕获和维持注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 目光注视如何与客体交互以引导注意分配至今尚不明确。因此, 本研究采用双框线索范式, 以具有两种注视方向(直视或回避)的面孔或实物作为客体, 通过操纵线索到目标间的SOA来考察目光注视对客体注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验1发现, 目光注视对客体效应的影响只出现在300 ms SOA时; 进一步分析发现, 客体效应的差异来自于直视条件下被试对无效相同客体位置上的目标比回避条件下反应更快。这表明与回避目光相比, 直视更能捕获我们的注意, 从而产生更大的客体效应。实验2将面孔对比度反转, 排除了低水平物理特征对实验1结果的影响。实验3使用两种注视方向的眼睛叠加杯子作为客体, 以探究目光注视效应是否能扩展到其他客体中, 结果与实验1相同。本研究结果表明, 目光注视能够与客体交互共同引导注意分配, 直视更能捕获注意, 但受SOA的影响, 上述结果支持了感觉增强理论。  相似文献   

10.
疼痛的威胁警示与趋近救助冲突近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结合点探测范式与眼动技术,以疼痛面孔和中性面孔为实验材料,探讨共情在疼痛功能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收集了33名被试的有效眼动数据,结果发现,与中性面孔相比,被试对疼痛面孔图片的早期注意定向更快(首次注视到达时间更短)、晚期注意维持更长(注视次数更多、总注视持续时间更长);与低共情组相比,高共情组被试对面孔的总注视持续时间更长,分组分析显示只有髙共情组对疼痛面孔的总注视持续时间比中性面孔长。结果表明,被试存在疼痛面孔注意偏向,被试的共情水平可能作为一个调节变量影响其在注意维持阶段对疼痛威胁的知觉。  相似文献   

11.
他人的注视线索可诱导观察者将注意自动地转移到该线索所指示的方向上去(注视追随), 但仍不清楚注视方向的知觉在注视追随中起到何种作用。本研究结合注视适应和注视线索提示范式发现:知觉到的注视线索角度越大, 其线索提示效应越强; 知觉适应后被试判断注视方向的准确性下降, 注视线索引起的注意转移量显著减少。可见, 对注视方向的知觉能直接影响注视追随行为, 而注视方向抽取受到刺激显著性(注视角度)和知觉适应等因素的调节。这提示:在意识状态下, 注视知觉与注视追随存在直接联系, 即可能存在从注视知觉系统到注意转移系统的皮层加工通路; 注视追随并非纯粹的反射式加工, 它受自上而下知觉经验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陈艾睿  董波  方颖  于长宇  张明 《心理学报》2014,46(9):1281-1288
实验结合连续闪烁抑制范式和线索化范式, 通过操纵直视面孔和斜视面孔的呈现方式, 考察了动静线索类型对注视线索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线索在阈上条件都能产生注视线索效应, 且动态线索诱发的效应更大; 无意识条件下有且仅有动态注视线索能诱发注视线索效应。这说明眼睛运动是产生阈下注视线索效应的必要条件; 眼睛运动会增强阈上注视线索效应, 静态注视线索效应依赖于意识。研究结果支持了社会知觉与心理理论交互模型。  相似文献   

13.
有研究发现,他人的注视会使人们倾向于遵循社会规则,但甚少发现他人注视状态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该研究旨在通过比较眼睛的呈现类型和形式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来考察哪种注视状态能有效抑制个体的不诚实行为。结果发现,非伴随注视状态下,被试表现出不诚实行为,且不同类型的眼睛对被试的不诚实行为没有影响; 伴随注视状态下,直视眼抑制了被试的不诚实行为,而斜视眼则没有。这表明他人持续的注视可能作为内隐的名誉线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不诚实行为。  相似文献   

14.
注视知觉既包括识别他人对周围环境的注视位置, 也包括对他人是否在注视自己(即直视)的感知。诸多研究表明, 注视知觉过程受来自目光发出者与感知者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眼神沟通中不同角色角度出发, 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注视者因素和观察者因素。具体而言, 注视者因素主要探讨了眼部及头部物理特征及面孔情绪与吸引力对注视知觉的影响。而观察者因素则探讨了个体的心理或精神障碍、个体当前状态特征及观察者的性别、种族及文化差异对注视知觉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从创新实验设计与任务出发, 探讨注视者刺激的实验材料与观察者特征的临床应用及跨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眼睛的注视行为与人的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常说“他的服睛闪闪发光”,“她有着稚气的眼睛”,“他眼露凶光”等等,这时我们所描绘的是指眼睛的瞳孔放大、缩小和注视的动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眼睛所发出的是人与人心理沟通中最明显、最准确的信号,因为它们是人身上的焦点,眼睛所表达的讯息就是人心理活动的反映,即一个人的态度和心情。所以,心理学界有这种说法:“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相似文献   

16.
以往研究将回避眼睛作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评估标准之一, 但是一些眼动研究发现:自闭症谱系障碍者也回避注视嘴部。那么回避嘴部是否同样可以作为评估标准?本研究运用元分析, 分别将面孔核心区域中眼睛和嘴部的注视时间作为结果变量, 探讨自闭症谱系障碍者面孔加工的注视特点。通过文献检索和筛查, 共有27篇眼动文献被纳入最终的元分析, 其中眼睛注视时间生成43个独立效应量(1343人), 在嘴部注视时间生成36个独立效应量(1112人)。结果发现, 自闭症谱系障碍组对眼睛的注视时间显著少于普通被试组(d = −0.75), 但是两组在嘴部注视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异(d = −0.29)。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年龄(d儿童 = −0.89, d成人 = −0.04)、面孔方向(d正立 = −0.79, d倒置 = 0.31)会影响被试对眼睛的注视时间; 年龄(d儿童 = 0.40, d成人 = −0.56)、言语智商(d匹配 = 0.63, d不匹配 = −0.62)和非言语智商的匹配性(d匹配 = 0.27, d不匹配 = −0.51)、自闭症的严重程度 (d高功能 = 0.43, d中低功能 = −0.65)和任务方式(d自由浏览 = −0.48, d辨别任务 = 0.90)则会影响被试对嘴部的注视时间。元分析结果表明嘴部注视不能作为区分自闭症谱系障碍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运用眼动仪技术,探寻微笑对面孔吸引力认知加工的影响及其眼动模式。眼动结果发现:被试注视微笑图片嘴巴部位的总注视时间长于中性图片嘴巴部位;被试注视高吸引力图片眼睛部位的总注视时间长于低吸引力眼睛部位。被试先看嘴巴,后看鼻子,最后是眼睛部位。首次注视持续时间从长到短依次是:嘴巴、鼻子,眼睛部位。结果表明微笑影响面孔吸引力的认知加工及其眼动模式。嘴巴对微笑图片有影响,眼睛对面孔吸引力的判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基金投资框架任务,结合眼动技术考察眼睛注视线索与框架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1)消极眼睛注视线索促进了被试在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寻求行为,控制组与积极、中性、消极眼睛组的行为结果无显著差异;(2)以均字注视次数为指标的眼动结果表明,积极眼睛组和中性眼睛组对确定损益的关注差异大于对风险损益的关注差异;消极眼睛组和控制组被试对损失的关注大于对收益的关注,对确定项的关注大于对风险项的关注,但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消极眼睛注视线索可能改变了个体对风险性和确定性的感知,并因此影响了人们的风险决策行为,规避消极情绪线索可能有助于减少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寻求行为。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采用EEG技术,以ssVEP为指标,通过3个实验对直视是否比斜视更吸引注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显示:仅在面孔直立条件下,斜视转直视诱发的ssVEP信噪比显著高于直视转斜视,且在注视方向静态呈现以及动态变化幅度减小的情况下直视与斜视在ssVEP信噪比上的差异消失。结论:直视更吸引注意,且直视在注意吸引上的优势主要跟其表达的社会信息相关,而非特征信息;注视方向呈现方式和动态变化幅度可能是直视捕获注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眼动分析法是研究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每一时刻所加工的信息是什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眼动仪来记录阅读者的眼动轨迹,然后依据记录资料,分析阅读者的思维活动。这种方法是反应时法的深入。在阅读时,人的眼睛做了什么样的活动?对这个问题,早在1978年法国眼科专家贾瓦尔就进行了研究,结果是:“阅读时眼睛不是连续运动的,而是跳跃式的运动”。1908年哈伊出版的《阅读教学和心理学》一书中的许多研究资料就是用眼动分析法所取得的。例如:“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眼动过程中注视和跳动有所不同。”到30年代左右,精确摄影技术的发展,眼动分析方法被广泛地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